《詠梅》陸遊古詩賞析:這是壹首詠梅詞,上片集中寫了梅花的困難處境,下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詞人以物喻人,托物言誌,以清新的情調寫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雖終生坎坷卻堅貞不屈,達到了物我融壹的境界,筆致細膩,意味深雋,是詠梅詞中的絕唱。
《蔔算子·詠梅》南宋·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寂寞無主的幽梅,在驛館外斷橋邊開放。已是日落黃昏,她正獨自憂愁感傷,壹陣陣淒風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領春芳,聽任百花群艷心懷妒忌將她中傷。縱然她片片雕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塵泥,清芬卻永留世上。
更:又,再。著(zhuó):同“著”,遭受,承受。
苦:盡力,竭力。爭春:與百花爭奇鬥艷。
壹任:全任,完全聽憑。群芳:群花,這裏借指茍且偷安的主和派。
碾(niǎn):軋爛,壓碎。作塵:化作灰土。
擴展資料:
陸遊壹生酷愛梅花,將其作為壹種精神的載體來傾情歌頌,梅花在他的筆下成為壹種堅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聯系陸遊的生平不難理解,詞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寫照。
陸遊的壹生可謂充滿坎坷。他出生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搖搖欲墜、金人虎視耽耽之時。不久隨家人開始動蕩不安的逃亡生涯,“兒時萬死避胡兵”是當時的寫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的種子。
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陸遊赴臨安應進士考試,因其出色的才華被取為第壹,但因秦檜的孫子被排在陸遊之後,觸怒了秦檜,第二年禮部考試時居然被黜免。
秦檜黜免陸遊的原因,壹方面是挾私報復,壹方面也是因其“喜論恢復”,引起這壹投降派首腦的嫉恨。直到秦檜死後,陸遊方開始步入仕途。這之後,陸遊的仕途也並非壹帆風順,而是幾起幾落。
他曾到過抗金前線,身著戎裝投身火熱的戰鬥生活,從而體會到了“詩家三昧”。從此那壯懷激烈的戰鬥場面和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成為其詩歌中最為動聽的主旋律。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壹隅,對眼前的剩水殘山頗為滿足,並不真正想要恢復。
即使有時不得不作出些姿態,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因此,陸遊曾兩次被罷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盡管陸遊的愛國熱情慘遭打擊,但其愛國誌向始終不渝。
這在他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不難理解,其《蔔算子·詠梅》正是以梅寄誌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詩人壹生對惡勢力不懈的抗爭精神和對理想堅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