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不求利的詩

不求利的詩

南宋大學者朱對西漢大學者董仲舒的壹句話推崇備至,甚至以此為座右銘。這就是“仁者不謀其利,不急修其理。”

這句話的意思是,智者循正道而不求利,恪守真理而不急於求成。但是,做事急也行,只講“正道”,不求利益。很容易關註卻壹無所獲。這不是長時間挨餓嗎?

事實上,朱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是有他的道理的。作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認為“義利論是儒學的第壹義”,即倫理與物質利益哪個更重要的問題,對儒學來說是最重要的。在這個問題上,儒家主流壹直認為倫理道德的價值遠遠高於物質利益,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

從孔子開始,儒家就不喜歡談利益,而非常重視道德,所以有“舍生取義”“舍生取義”的說法前面提到的董仲舒是西漢的大學者。他對“利”的本質和意義有著透徹的理解。他看到逐利是人的本性,發現這種本性誘發的欲望會影響道德的實施和實踐。所以他主張克制逐利的心態,至少讓大家以公共利益為根本,不談私利。

朱把“存義滅人欲”的思想和董仲舒的思想結合起來,認為道德就是正義,利益和欲望就是自私和人欲。所以儒家應該把道德放在壹切的首位,不應該講功利。

當時雖然也有學者反對朱的觀點,認為要講功利、講事業,但他們的思想與傳統儒家觀念相悖,學術成就也確實不如朱,所以絕不能壓倒朱的義利觀。

結論:義與利孰輕孰重,不僅是壹個哲學問題,而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如果過分強調道德,就會被道德綁架,自覺不自覺地回避利益,甚至禁止別人談利益,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但如果過於強調利益,就會導致道德的缺失,出現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事情。朱的觀點傾向於強調道德而忽視利益的社會價值,自然有其不足之處,但在警示“入了錢眼”的人方面仍有其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