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湖泊如下:1。黃河流域幹流在靈寶市進入河南省,流經三門峽、洛陽、鄭州、焦作、新鄉、開封、濮陽7市24個縣(市、區)。黃河幹流金夢以西是狹窄的河谷,水流湍急,金夢以東進入平原,水流驟緩,大量泥沙淤積,河床逐年淤積。兩岸設置堤防,間距5~20km,幹流起伏,為遊蕩性河流。
花園口以下,河床高出堤後地面4~8m,形成懸河。汛期威脅下遊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成為防洪心腹。流經蘭考縣三義寨後,幹流轉向東北,基本成為河南、山東省界,在臺前縣張莊附近出省,穿越全省711km。
黃河在該省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紅農河、何穗河、金地河和天然燕文運河。沂河、洛河和沁河是黃河三門峽以下洪水的主要來源。
(1)洛河水系發源於陜西省藍田縣,流經河南省盧氏、洛寧、益陽、洛陽、偃師市,在鞏義市沈北村匯入黃河,總流域面積19056km2,省內陸河長366km。全省面積17400km2。
主要支流伊河發源於欒川縣熊耳山,流經嵩縣、伊川縣、洛陽,在偃師縣楊村匯入洛河。河流長268km,流域面積6120km2。伊河和洛河之間的低窪地容易發生洪水。
(2)沁河水系沁河發源於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從濟源市辛莊鄉火炭村進入河南省,經沁陽、、溫縣至武陟縣方嶺,流入黃河。流域總面積13532km2,省級面積3023km2,省級內河長135km。
沁河進入濟源五龍口以下沖積平原,河床淤積,高出堤外地面2~4m,形成懸河。丹河的主要支流發源於山西省高平縣丹竹嶺,流經艾博和沁陽,匯入沁河。
流域總面積3152km2,全長169km,省界面積179km2,省界內河長46.4km。(3)紅農澗、何穗紅農澗和何穗是丘陵河流,直接流入黃河。
紅農河(又名西澗河)發源於靈寶縣豫園以西,河長88公裏,流域面積2068平方公裏。何穗發源於山西陽城縣華葉嶺,流入濟源市西北的荊軻鄉窟窿山。經孟縣、文縣流入武陟市南黃河,全長130km,流域面積1328km2。
(4)金堤河、天然燕文運河金堤河、天然燕文運河都屬於平原坡型河流。金地河發源於新鄉縣張箐村,上遊依次為大沙河、西流清河和紅旗幹渠。始於滑縣耿莊,為金地河幹流,流經濮陽、範縣、莘縣、陽谷,在臺前縣東張莊匯入黃河,幹流長159km,流域面積5047km2。
天然燕文運河的源頭分為南支和北支,南支叫天然運河,北支叫燕文運河,都發源於原陽縣的王魯南和王魯北。它們在長垣縣大岔集匯合後被稱為天然燕文運河,在濮陽縣曲村匯入黃河,流域面積2514km2。由於黃河淤積,河床逐年擡高。只有當黃河水位較低時,天然的燕文運河和金地河的徑流才能自行流入,而黃河的洪水往往會造成兩條支流的頂托,使水難以排出。
2.淮河流域的河流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有淮河幹流及其在淮南的支流、紅河、何英和豫東平原的河流。淮河幹流和支流淮南都發源於大別山北麓,占全省淮河流域總面積的17.5%。
左岸的支流主要發源於西部的伏牛山系,北部和東北部的黃河,以及廢棄的黃河南堤。沿途二級支流眾多,占全省淮河流域總面積的82.5%。左右岸支流不對稱分布。
丘陵地區河源短而急,進入平原後排水不暢,容易成為洪澇災害。(1)淮南淮河幹流及其支流發源於桐柏縣桐柏山太白頂,向東流經信陽、羅山、息縣、潢川、淮濱等縣,在固始縣三河尖鄉陳侗村進入安徽境內。省界以上河流長度417km,淮河幹流流域面積包括淮河幹流、淮南支流和洪河口以上淮北支流21730km2。
息縣以下,兩岸開始築堤,壹直到淮濱。河長99公裏,河床比降1/7000,河寬2000多米。由於淮河幹流排水出口小,防洪除澇標準低,淮河幹支流沿岸平原窪地易發洪水。南岸主要支流有:石河、竹竿河、寨河、黃河、白鹿原、石河、關河,均發源於大別山北麓,流向西南-東北,河流短而急。
(2)洪河水系發源於武岡市龍頭山,流經舞陽、西平、上蔡、平輿、新蔡,在淮濱縣洪河口匯入淮河,全長326km,板臺以下分洪長度74km,流域面積12325 km2。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出流不暢,容易引發洪水。
汝河是紅河的主要支流,發源於泌陽五峰山,流經遂平、汝南、正陽、平輿,在新蔡縣板臺村匯入紅河,全長222km,流域面積7376km2。鎮頭河是汝河的主要支流,發源於確山雞冠山,在阮南部匯入汝河,河長121km,流域面積1841km2。
汝河另壹主要支流北汝河,發源於西平縣楊莊、遂平縣茶崖山,經上蔡、汝南流入汝河,長60km,流域面積1.273 km2。(3)何英是何英水系,位於河南省腹地,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水系。
在河南省,何英水系也俗稱沙英水系,以沙河為主幹,周口至省界段也俗稱沙河。何英河仍然是這裏的主要敘事。
何英發源於嵩山南麓,流經登封、禹州、襄城、許昌、臨潁、西華、周口、襄城、沈丘,在界河入皖。省界以上河流長度418km,流域面積34400km2。
沙河和汾泉河是何英河南岸的支流,清肺河、賈魯河河和黑子河是北岸的支流。沙河是何英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魯山縣石人,流經寶豐、葉縣、舞陽、洛河。
河南商丘金莎段有許多河流,包括黃河和淮河。河南省地跨淮河、長江、黃河和海河,流域面積分別為86654、38+0萬、2.77萬、3.6萬、1.53萬km2。全省河流493條,面積1,000 km2。5 000~10 000km2的河流有8條,分別是伊河、金地河、石河、汝河、北汝河、何英河、賈魯河河、唐河;1000~5000km2的43項;河流433條,100~1000km2。從流域範圍來看,有93條河流100km2和黃河流域。淮河流域271;海河流域54個,長江流域75個。由於地形的影響,大部分河流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的山區,流經河南省的形式可分為四類:過境跨省河流;發源於河南的出境河流;發源於外省,在河南匯合並進入主流的河流;以及該省的所有河流。1.黃河流域幹流在靈寶市進入河南省,流經三門峽、洛陽、鄭州、焦作、新鄉、開封、濮陽24個縣(市、區)。黃河幹流金夢的西部是壹個狹窄的山谷,金夢的東部進入平原。水流突然變慢,大量泥沙沈積。河床逐年淤積,兩岸設置堤防。這是壹條蜿蜒的河流。花園口以下,河床高出堤背4~8m,形成懸河。汛期威脅下遊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成為防洪之憂。流經蘭考縣三義寨後,幹流轉向東北,基本成為河南和山東的省界,在臺前縣張莊附近出省。全省711km。黃河在該省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紅農澗、何穗、金堤和天然燕文運河。沂河、洛河和沁河是黃河三門峽以下洪水的主要來源。(1)洛河水系發源於陜西省藍田縣,流經河南省。流域總面積19056km2,省內內河長366km。省級面積17400km2。主要支流伊河發源於欒川縣熊耳山,流經嵩縣、伊川縣、偃師縣洛陽村,匯入洛河。河流長268km,流域面積6120km2。伊河和洛河夾著河漫灘。(2)沁河水系發源於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從濟源市辛莊鄉火炭村進入河南省,經沁陽、、溫縣至武陟縣方嶺流入黃河。流域總面積13532km2,省級面積3023km2,省級內河長135km。壹條懸浮的河流形成了。主要支流丹河發源於山西省高平縣丹竹嶺,流經艾博和沁陽,匯入沁河。流域總面積3152km2,全長169km,省界面積179km2,省界內河長46.4km。(3)紅農河、何穗紅農河和何穗河。該河長88公裏,流域面積2068平方公裏。何穗發源於山西陽城縣華冶嶺,進入濟源市西北的荊軻鄉窟窿山,經孟縣、文縣在武陟市南匯入黃河,全長130km,流域面積1328km2。(4)金堤河和天然燕文運河。上遊依次為大沙河、西流清河、紅旗幹渠,起於滑縣耿莊,為金地河幹流,流經濮陽、範縣、莘縣、陽谷,在臺前縣東張莊匯入黃河。幹流長159km,流域面積5047km2。天然燕文運河的源頭分為兩條支流,南支流叫天然運河,北支流叫燕文運河,都發源於元陽縣王魯南。在濮陽縣曲村匯入黃河,流域面積2514km2。由於黃河淤積,河床逐年擡高。只有在黃河枯水時,天然的燕文運河和金堤河的徑流才有可能自行流入,而黃河的洪水往往會造成兩條支流的頂托。排水困難。2.淮河流域的河流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包括淮河幹流及其淮南支流、紅河、何英和豫東平原的河流。淮河幹流和淮南支流均發源於大別山北麓,占全省淮河流域總面積的17.5%。左岸的支流主要發源於西部的伏牛山系、北部和東北部的黃河以及廢棄的黃河南堤,沿途匯集了眾多的二級支流。占全省淮河流域總面積的82.5%。左右岸支流不對稱分布。丘陵地區河源短而急,進入平原後排水不暢,容易引發洪水。(1)淮河幹流及淮南支流幹流發源於桐柏縣桐柏山太白頂,向東流經信陽、羅山、息縣、潢川、淮濱等縣,在固始縣三河尖鄉陳侗村入皖。淮河幹流水系包括淮河幹流、淮南幹支流和洪河口以上的淮北幹支流,流域面積2173099km。息縣以下,兩岸皆有堤防,直抵淮濱,河床比降1/7000,河寬2000余米。由於淮河幹流排澇口小,防洪除澇標準低,沿淮及支流下遊平原多窪地。洪水災害經常發生。南岸主要支流有:石河、竹竿河、寨河、黃河、白鹿原、石河、關河,均發源於大別山北麓,流向西南-東北。(2)紅河水系發源於舞鋼市龍頭山,流經舞陽、西平、上蔡、平輿、灌河。流域面積12325km2。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出流不暢,容易引發洪水。汝河是紅河的主要支流,發源於泌陽五峰山,流經遂平、汝南、正陽、平輿,在新蔡縣板臺村匯入紅河,全長222公裏,流域面積7376平方公裏。鎮頭河是汝河的主要支流,比較發達。河道長度121km,流域面積1841km2。汝河的另壹條主要支流北汝河,發源於西平縣楊莊和遂平縣茶崖山。
河南省周口港物流產業集群屬於哪個縣?周口港口物流產業集聚區直接屬於周口市人民,屬於正處級單位。周口,歷史上稱為周家口,素有“小武漢”之稱,航海歷史悠久。因航海而得名,因航海而繁榮。
周口具備航運開發條件的河流有四條,分別是沙英河、渦河、賈魯河河和汾泉河。沙英周口以下航道已於2009年6月實現全年通航。300載重噸到1,000載重噸的單船和3000載重噸到1,000載重噸的拖航隊,壹年四季都可以順利地從周口航行到江浙沿海,從而達到過江入海的目的。
作為全省唯壹以港口命名的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周口港口物流產業集群與省委、省委關於推進城鄉壹體化示範區建設、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壹系列決策部署高度契合,潛力巨大。
周口地區各縣經濟比較周口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轄淮陽、陸毅、扶溝、沈丘、太康、鄲城、西華、商水、川匯區、項城市,總面積1.1.9萬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7萬畝。耕地面積和總人口在全省排名1。周口歷史悠久,古屬褚晨,祖先都在宛丘(今淮陽)。古代三皇五帝曾在此繁衍生息,有“華夏先鋒,九州聖碑”之美譽。
沙河、何英、賈魯河三川交匯,歷史表明,清代“五路通衢,人雜四方,商賈雲集,南北之聲不絕於耳”,故有中國“小武漢”之稱。周口地區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壹。
周口,也被稱為周家口,位於沙河,何英和賈魯河的交匯處。明初只是附近農民交換農副產品的集鎮。明朝永樂年間,由於淮河、沙河、何英的打通,集鎮從明初的沙河北岸擴展到沙河南岸。為了方便物資交流,在南岸的街(今老街)開了壹個渡口,有壹家姓周的在這裏來回擺渡,所以叫渡口,故名“周家口”。
最繁華時期,僅周家口鎮就有116條街道,每條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比如交子街賣竹器,馬鹹街賣麻袋,大通街專門做銅鍋等青銅器,平均每兩條街就建壹座廟。周家口鎮雖有116街道,但其業務主要以轉運貿易發展,主要在豫東與江南之間進行。其出口商品主要是周琛和開封生產的農副產品,而其投入主要是江南生產的絲綢和雜貨。
楊子善說,有人用“商旅奔馳”這個詞來形容當時周家口商業的繁榮,非常貼切。那麽周家口當時的商業規模如何呢?楊子善說,南開大學許坦教授曾以周家口道光十八年山陜會館兩碑為依據,按照“千分之壹”的原則向商人集資,計算出周家口有164個商人,320個商人只有壹個名字可考。
明朝萬歷二十六年的秀才熊廷弼,當時路過周家口的時候,寫了壹首詩叫《過周家口》,詩裏有壹句話:“江浦萬燈照,千帆如高涵。”意思是周家口晚上像南京浦口壹樣燈火通明,千帆白天像漢口壹樣聚集。
“由此可見當時的繁榮程度。”周家口真正的繁榮是在清代。
乾隆年間,周家口已開渡船16艘。最高峰時,本地居民達到四五萬人,而流動人口達到幾十萬人。也贏得了“南皮都”、“小漢口”的美譽,成為河南四大商業中心之壹。這片古老的聖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壹。
人類的始祖太昊伏羲都灣丘(今淮陽縣)造八卦,造網,教人漁獵;女媧,中國女神,西華之都,造人出土,煉石補天,教育萬物;神農氏開始以陳(今淮陽縣)為都城,嘗百草,耕五谷,教人耕種莊稼,開創了中國種植養殖的新紀元;古代聖賢,道教鼻祖老子(本名李二),在天下100名人中排名第壹,出生於古縣(今鹿邑縣),西出漢沽,撰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流傳千古。中國第壹次農民起義的領導者陳勝、光武在陳誠(今淮陽)建立了中國第壹個農民政權。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淝水之戰的重要指揮者謝安,出生於陳(今淮陽縣)。我國傑出的易學家陳摶也出生在鹿邑縣。包拯下郴州賑災,引出了壹個著名的故事;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壹位皇帝袁世凱就出生在這座城市;著名抗日將領吉鴻昌,出生於扶溝縣。陳姓、李姓、謝姓等十余個姓氏的祖先都起源於周口。歷史的長河,燦爛的文化,在周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這是中國古代文化旅遊的重點區域。太昊陵,即“黃三”之首傅的陵墓,占地870畝,五門相對,殿宇雄偉壯麗;伏羲仰視俯視,為八卦作畫臺,亭臺彩榭,翠柏蒼翠;開八卦之先河的傅聖白龜(1984),從卦臺邊重現千年。距今4600多年的萬秋古城遺址平涼臺,是中國最早的古城遺址。
孔子和蔡晨被剝奪了食物,仙閣塔,壹個平原和艱巨的紀念網站,被翻新。湖中築壇,紅蓮映日,藍蓮迎天;老子故裏太清宮仿長安宮而建,有九龍井和“贊太後”碑相依;老子修煉成仙,飄到了老君臺,高樓林立,莊嚴古樸;女媧之都“黃三”之壹的西華女媧城,環境優美,已成為商業和旅遊勝地。扶溝吉鴻昌紀念館記載著英雄們不朽的功績被千古傳誦;周口市的關帝廟保存完好,是我國集古建築、雕刻、藝術、冶煉於壹體的古建築群。袁世凱故居,典雅別致,有中原現代民居氣息;南頓老城建築精美,具有古城風格;淮陽修枝園松柏造型奇特,鳥獸、亭、塔、榭、作坊等形象生動逼真。比西湖大壹倍的淮揚湖周邊16000畝水面,蘆葦茂盛,荷花飄香,碧波泛舟,戲水采蓮,垂釣燒烤,樂趣無窮。周口市新建的“中華五千年”旅遊景區,濃縮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仿長城建築,將中華樓與長城以1:1的比例嵌入。玉雕、石雕、泥塑萬余王、士,長城設在不同的殿堂。
2000年6月8日,國務院批準:(1)撤銷周口地區、縣級周口市,設立地級周口市。市人民* * *在新成立的川匯區。
(2)周口市設立川匯區,以縣級周口市行政區域為川匯區行政區域。老街區人民* * *裏。
(3)周口市轄原周口地區商水縣。
安陽河,又名洹河,形成於哪個時期,發源於臨縣的呂林山。
洹河有三條主要支流:黃驊河、陵陽河和桃園河。三條支流的源頭都在呂林山崖斷層的破碎帶。從山上流下來後,黃花河和陵陽河兩條支流在臨縣北陵陽村匯合。
向東流至臨縣橫水鎮橫水村,有桃園河。然後繼續向東流至橫水鎮郭家窯村,暗流於地下,出露於安陽縣山鷹山。
所以歷史上有洹水“逢十字進,逢良時出”的說法。從山鷹山到彰武村,河流位於丘陵地帶,自然落差大,水流湍急。
自彰武村開始,河流處於平原地區,流向逐漸穩定。安陽縣蔣村鄉以東,註入朱泉河。
馬水村東面,粉洪河流入其中。然後向東蜿蜒至內黃範陽口,註入渭河。
河南周口有哪些適合種植的藥材?周口的自然條件適合種植中藥材。
周口市轄8縣1區1市,土地面積11637平方公裏,占全省的7%,其中耕地面積11745萬畝,占全省的8.7%。位於河南豫東平原東南部。
地理坐標為北緯33° 03 ' ~ 34° 20 ',東經114° 05 ' ~ 115° 39 ',南北寬135公裏,東西長14 0公裏。我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差大,降水不均。總的氣候特征是:冬季冷雨雪少,夏季熱雨水集中,春秋暖季短,春夏之交幹燥風多。
光、熱、水資源結合良好,平原土層深厚,適宜多種根藥材生長。溫度條件。
秋季氣溫高於春季,冬夏溫差顯著,熱量和溫度不多,寒冷和低溫少見。年平均氣溫14.2℃~14.7℃,年平均最高氣溫20.2℃,年平均最低氣溫9.5℃。
全市無霜期為216天。從溫度條件看,有利於中藥材的生長發育。
降水條件。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雨雪較少,年際變化大,雨量分布不均。
年平均降水量689 mm ~816 mm,降雨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全市85%以上的降水處於農作物生長季節,水熱同季雨量充足,有利於中藥材生產的發展。
陽光條件。我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00 ~ 2400小時,全年植物可吸收利用的光合有效輻射量約為594卡/cm2。
按季度來看,二、三季度是作物的旺盛生長階段,是降雨量最多、光熱輻射較多、日照時數較多的階段。這些氣象因素對中藥材的生長非常有利。
水資源條件。周口市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易於開發利用。
全市有60條流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公裏的骨幹河流,分別屬於沙英河、臥輝河、西飛河、鴻儒河。水資源中,地下水豐富,降水入滲補充快。豐富的水資源是發展中草藥的壹大優勢。
土壤條件。周口市以沙英河為界,南面是沙英河、汾泉河和黑河沖積而成的淮北平原。沙英河以北是黃河泛濫平原。
沙英以南的商水、項城、沈丘土壤質量以砂質黑土為主,占全市土地面積的21%。其特點是土壤粘性大,有機質含量高,潛在肥力高。這類土壤有機質、含氮量和陽離子代換度高,適宜種植麥冬、元胡、黨參、牛膝、白術、白芍、油菜、薄荷等。在嚴格把握適宜耕作期、采取良好排灌措施和增施化肥的條件下。
扶溝、西華、太康、淮陽、陸毅、鄲城和沈丘北部至沙英河以北地區的土壤以黃潮土為主,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78%。黃潮土分為三類:沙土、混合土、淤泥。
沙土質地疏松,透氣性好,適宜耕作期長,吸熱散熱能力強,適宜種植白頭翁、半夏、元胡、白術、白芷、白芍、北沙參、丹參、菊花、紫蘇、荊芥。該復合土壤具有土壤疏松、砂粘度適中、耕性好、保水保肥的特點,適合白芷、天南星、薏苡仁、桔梗、地骨皮、槐米、金銀花、牛膝、黨參、天冬等多種藥材的生長。
我市淤泥面積約200萬畝,土質細膩,可塑性好,脹縮性強,潛在肥力大。適合種植土壤選擇性弱的藥用植物,如杜仲、地骨皮、白扁豆、瓜萎、桔梗、板藍根、二花、牡丹等。記者:周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為中國農業文明和中醫藥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古代到中世紀到現代乃至現在,中醫作為東方文明尤其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在中原腹地長期存在和發展。請問周口10縣(市、區)歷史上的中藥材種植是什麽情況?張述任:據史料記載,西華縣雙龍集(今西峽鎮叢桑村)有壹位名叫張公義的名人。
他的第九重曾孫拿著桑葚種子養了100多畝苗,養蠶繅絲。幾年後,當桑樹被砍伐後,人們發現桑樹的根皮與其他桑樹的根皮有很大的不同。根表皮白色,皮層較深,為優質桑皮。
桑樹有魯桑和胡桑兩種,入藥的桑皮采自魯桑。於是蘆桑在這裏被廣泛種植,並被精心燒制成藥材供應市場。
西華縣桑皮鼎盛時期,年產量達壹萬多斤,遠銷山西、陜西、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外地毒販經常來西華縣收毒,爭相購買,供不應求。
上世紀50年代末,上海藥材公司派人來我市組織從上海收購、加工、出口。可見我市的桑皮已經聞名中外了。
我市特別是西華縣已種植紅花。西華縣自康熙二年(1663)開始種植紅花,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所產紅花馳名中外。本縣紅花鎮是當時西華、扶溝兩縣的紅花集散地,故名紅花集。
我市早在宋代就有種植國槐的歷史。槐花在清朝光緒年間就已入藥。
據調查,我市國槐種植發展迅速,國槐收購量逐年增加。除了供應國內市場,還被大量出口。我市種植菊花在清代有文字記載。
1957年發展到5000畝,收購16萬公斤;1963年發展到5萬畝,收購量1.2萬公斤,創歷史新高。歷史上,我市農民有種植金銀花的習慣和管理經驗。
金銀花種植不占用耕地,多在溝渠、庭院中種植。每到收獲季節,花區村外隨處可見采花曬花的人,村外銀花片片飄香。1980年全市種植面積12000畝,多在太康。
從1984開始,全市開展了較為完整的金銀花栽培技術,即壹墩多株栽培改為單株栽培,通過整形修剪,改善了金銀花的生產條件,從葡萄纏繞到單株直立生長,幹花畝產從原來的30公斤到4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以上。據相關資料顯示,明清時期我市就有野生桔梗資源,但沒有大規模栽培。
1970,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