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2年,天寶元年,開元頌聲猶在,漁陽顰鼓尚遠,眼下正是整個大唐最為榮耀的盛世時代。也正是這壹年,41歲的李白走進了首都長安的宮殿裏。
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下輦步迎,還親手調羹賜食,禮遇甚厚。李白不僅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反而受寵若驚,接受了招攬。此刻的李白以為,他的人生終於要改寫,平步青雲、壹展抱負的時候就要到了。
壹、盛世的天才少年
雖然是大唐盛世,但真正衣食無憂的人,並不多。而李白的少年時期,是壹般人羨慕不來的優渥生活。
少年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每當讀李白的這首詩,那種感覺就像是,穿著草鞋、沒過溫飽線的少年,津津有味地聽他的同學說,天天在肯德基大快朵頤的故事。這樣的優渥,卻沒有把李白培養壹個富二代壹般的紈絝子弟,卻反而成就了壹個天才少年。
705年,李白五歲,他已經開始讀書了;715年,李白15歲,已經是壹個好任俠、善賦詩,在文藝界小有名氣的優秀青年。接下來,從開元三年到十二年,李白基本上就做了兩件事:讀萬卷書,行萬裏路。725年,開元十三年,已經遊遍巴蜀、學富五車的盛世天才李白,才真正走向了社會。
值得壹提的是,擁有著令人羨慕的前半生的李白,卻有著諱莫如深的家世。直到現在,也沒人清楚,李白的家世和家族。唯壹清楚的是,他的壹生都沒有像其他飽學之士壹樣,通過科舉入仕。很多人猜測,正是因為李白特殊的家世,他才不得不磨礪見聞、飽讀詩書,以求改變家族命運。就如同大山裏出生的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走出大山去。
二、千金散盡為哪般?
有證據表明,李白出蜀的時候,攜帶著不菲的資金。雖然在詩中,他總是過著貴族壹般的生活,但實際上,他的個人生活並不見得多麽奢侈。因此,這些資金或許不是供他揮霍,而是有著不同尋常的目的。因為接下來的幾年裏,李白開始了他千金散盡的結交生涯。從726年到731年,李白先後在陳州結識了李邕,在淮揚間結識孟浩然,又在安陸結交了裴長史;
於長安拜謁宰相張說,結識其子張垍;又寓居於玉真公主的終南山別館;還有許多沒有記錄名字的王公大臣。同時,李白娶了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氏,而且幾乎是入贅。
詩人、官員、還有皇族顯貴,這看似雜亂的結交背後,卻有著壹條分明的主線。724年,距離寫出?端居恥聖明?名句已經過去了7年,然而孟浩然還改其求官之誌,剛從洛陽南下;725年,李邕獻賦於玄宗,深得賞識,李邕吹噓自己?當得相位?。
也就是說,李白結交的這些人都離不開壹個?官?字,甚至不乏追名逐利之人。俗話說,誌同則道合。我們認識的李白,以才顯世、清高自持,然而卻十分討好的去結交了這些人,李白的別樣目的已經十分清楚了。與我們想象的不同,雖然發明了科舉,但科舉入仕,並不是大唐實現理想抱負的唯壹選擇,甚至不是主要選擇。
唐朝科舉錄取的人非常少。這壹現象直到宋太宗時,才發生了改變。而在這之前,通過結交達官顯貴而得到舉薦的方式,仍是很多家族背景深厚的青年的絕佳選擇。唐玄宗為了標榜盛世氣象,更是放寬了門檻,下詔?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
李白雖然才情無雙,但似乎缺少深厚的家族背景。於是,李白不惜?千金散盡?,就是為了彌補自己家世的薄弱,為自己的晉升求官之路鋪就壹條道路。然而事實卻不像他詩中壹樣?還復來?,他等來的是窮困潦倒,壹無所獲。
731年的冬天,屢受挫折的李白有些灰心了,但很快又重拾了信心。如果說有人還覺得這不是真實的李白,那麽他接下來的行為,將會徹底顛覆妳對詩仙的看法。
三、中年迷失的詩仙
734年,李白向玄宗獻《明堂賦》;735年,李白獻《大獵賦》;當年,李白再謁衛尉張卿、工部侍郎賀知章,並獻詩歌;值得壹提的是,李白被稱之為?詩仙?,正是來自於賀知章的點評。
如果說第壹階段的李白還比較隱晦,不想徹底丟棄清高的話,這些行為已經赤裸裸的表明了其求官之誌,這些行為我們同樣可以看出,李白開始有點著急了。從天才少年,再到譽滿天下的青年,再到現在,李白已是年屆不惑的中年人了。
然而,自己飽讀詩書,才情無雙;千金散盡,傾心結交,蹉跎了10多年光陰,卻始終看不到壹點成功的希望。這個結果,不由得李白不心急。現實有時候就是這樣,妳越是想得到,就越得不到;當妳放下壹切,都快要灰心的時候,希望卻來了。742年,從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口中多次聽說,又親自看了李白的詩賦之後,唐玄宗終於決定召見李白。
而這壹年,李白已經41歲了,才第壹次進入到長安的宮闕。與他同時代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已經在15年前進士及第;比他還要耿直的詩人蘇軾,在這個年齡已經做了幾輪官了。不過李白覺得,好歹是等來了機會,唐玄宗的接見也顯得十分隆重。雖然唐玄宗只授了他翰林之職,但李白或許相信,早晚有壹天,皇帝會看到自己的飽學和才幹。
更重要的是,人到中年,李白此時也不得不低頭了。然而,事實是,李白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唐玄宗卻只需要他的妙筆生花來粉飾太平,傳之後世。詩仙李白,在唐玄宗的寵信中逐漸迷失了自我。《清平調》三首,將李白、唐玄宗、楊貴妃這個組合的奇妙,還有中年李白的辛酸和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人可以短時間偽裝自己,卻難以久藏畢生的理想和抱負。在他人的嫉妒中,在李白對禦用文人生活的厭倦中,李白的為官生涯僅僅維持了不到兩年。所謂?呼之不朝?、?力士脫靴?明顯帶著李白的自嘲和無奈,我們卻壹直都當了真。
四、豪放不羈,還是自我放逐
李白沒有想到的是,742年的那壹天,是他人生僅有的高光時刻。759年,又經歷了難得的?起起落落落落?之後,李白開始了他豪放不羈的余生,更確切的說,是自我放逐。
從此,明白了自己更適合於哪裏的李白,就如同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忍饑月下獨徘徊的徐渭,裝瘋放還梅枝圖的唐伯虎,開啟了他最後的別樣人生。在詩歌的世界裏,李白是壹個高在雲端的詩仙;在現實的世界裏,李白在大多數時候都窮困潦倒,靠人接濟。真正的李白,並不像詩歌裏看到的那樣浪漫,他只想用這滿身才氣,換來詩歌裏不屑壹顧的壹官半職。
762年,李白逝世。不知他的晚年,是否會經常回憶起41歲那年,長安的宮殿和屋檐。小時候,總是羨慕李白的才情,羨慕李白可以無拘無束、放浪形骸。長大後,才明白即使如李白,也逃不過人到中年的現實。現實,造就了人到中年的油膩。這種油膩,是壹個屋檐,壹個連後人眼中放浪不羈的詩仙李白,都不得不低頭的屋檐。
事實上,在大唐的盛世裏,最可悲的不是不得不低頭的屋檐,更是低了頭卻仍舊沒有被接納的窘迫。而這浪漫背後的自我放逐,不僅僅只有李白,更像是壹朵烏雲。壹朵連大唐盛世的光輝,也掩蓋不了的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