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白居易古詩文賞析

白居易古詩文賞析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詩詞數不勝數。下面我帶來的是壹篇白居易古詩文賞析,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草/福德古原草告別

唐朝:白居易

長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顏色變濃。

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

我再壹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翻譯

長草多茂盛啊,每年秋冬春草厚。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枯的樹葉,當春風吹起時,大地是綠色的。

雜草野花蔓延淹沒古道,艷陽下的草地盡頭就是妳的旅途。

我又壹次送走了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給…作註解

福德:用古詩或成語命題寫詩。詩的前面通常有“福德”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的壹種方式,或在文人聚會上作不同題目的詩,或在科舉考試中作題目的詩,稱為“賦宜”。

分離:茂盛的草的外觀。

隨著每個季節來來去去:枯萎,雕零。榮,郁郁蔥蔥。雜草每年茂盛枯萎壹次。

老公路上壓著甜甜的他們:芳指的是野草的濃郁香氣。方圓:青草的芳香四處傳播。入侵,占領,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壹路長到了古驛道。

青翠:草原鮮綠。

王孫:這是指貴族的後代,這是指遠方的朋友。

郁郁蔥蔥:形容植被茂盛的樣子。

做出贊賞的評論

第壹句是“古草”二字,原來的草是多麽茂盛(“超然”)。把握“春草”的生命力。可以說是不著痕跡地超脫於“春草長呀長”了。它為下壹篇文章提供了壹個很好的思路。就“古草”而言,何不開放為“秋來深徑”(高僧顧淮山《原秋草》),自始至終將是另壹種氣象。雜草是壹年生植物,春榮秋衰。歲月無涯,“隨四季來來去去”的意義似乎就這麽多。但是,寫“枯-榮”和寫“榮-枯”是很不壹樣的;如果後者是秋草,妳就出不了三四句好句子。兩個“壹”字重疊,形成壹聲嘆息,首先表現出壹種綿綿不絕的情意。接下來會有三四句話。

"野火從未完全吞噬他們,他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這就是“枯萎的榮耀”這個詞的發展,從壹個概念變成了壹個形象的畫面。古草的特點是生命力頑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留壹點根毛,第二年就會更綠更長,很快就會蔓延到元葉。作者抓住這個特點,不說“無止境的劈砍和鋤地”,而寫“野火從不把它們完全消耗掉”,營造出壹種豪邁的意境。野火燎原,火焰可怕。瞬間,大面積的幹草被燒為平地。強調毀滅的力量和毀滅的痛苦,就是強調再生的力量和再生的喜悅。火可以“燒盡”壹切雜草,甚至莖葉,但作者說它“取之不盡”,意義重大。因為無論火勢有多猛,都沒有辦法幫助深埋地下的樹根。壹旦春風融化成雨,雜草的生命就會復活,並以快速的生長再次覆蓋大地,回應火的濫用。看那“茫茫草海”,不就是壹面勝利的綠色旗幟嗎?“他們在春風裏又長高了”的語言簡潔有力,“重生”壹詞有三分十個意思。宋、《殘改齋隨記》說這兩句話“不如劉長卿的詞《春日燒綠》言簡意賅”,但並不是真的看到。

這兩句話既描述了“原上之草”的性格,也描述了壹個從火中再生的理想模式。壹句是幹,壹句是榮,而《無盡的燃燒》和《又吹》是如何的唱與嘆,交鋒也是自然,所以千古出眾。劉句雖意相近,但韻味不足,遠不及白句。

如果這兩句是以“古草”為主,以“草”為重點,那麽五六句續寫“古草”,以“古草”為重點引出“別”的意思,那麽就是轉折了。流水對最後的組合是自然的;而且這種組合是對的,美在精工,而且相當多變。《方圓》和《崔靜》都描寫草,比“原草”形象更具體、更生動。方說“遠”,古平原上香氣彌漫;崔月“陽光明媚”,綠油油的草地沐浴在陽光中,美如初見。“入侵”和“連接”這兩個詞緊隨“重生”二字,寫出了壹種蔓延擴大的趨勢,再次凸顯了在生存競爭中的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和“荒城”與“古平原”極其相切。道教古城雖然荒了,但草的生長又恢復了它的青春。與原來秋草的秋平原相比,充滿了生機。

作者沒有為了“固原”而寫固原,同時又安排了壹個典型的告別環境:固原在《沙地》中的景色是如此迷人,而告別發生在這個背景下又是如此憂郁而富有詩意。“王孫”壹詞借用楚辭造句,壹般指行者。“王子和孫子遊走了,春草長起來了。”指的是看到茂盛的草還沒有回來的人。然而,在這裏,它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寫的是看到茂盛的草送走的悲傷。似乎每壹片草葉都充滿了特別的感情。真的是:“恨似春草,更進壹步還活著”(李煜《清平樂》)。這是多麽有意義的結局啊!詩至此,“別了”已說清楚,題意已定,全篇收筆。《古原》、《草》、《送別》融為壹體,意境極其渾渾。

全詩用詞自然、流暢、工整。雖然是命題詩,卻能融入深刻的生活感受。所以字字含真情,語言有余味,不僅得體,而且別具壹格,堪稱《賦以禮》中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