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這篇作文怎麽寫?

這篇作文怎麽寫?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壹個盛大的傳統民間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崇武節,民間俗稱“五月節”。因為“段”與“楚”同義,“武”與“武”同音,按地支順序,可能是“吳越”;因此,五月的第五天被稱為“端午節”。

端午節,壹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節日,有許多起源。壹個是壞月壞日理論。這是中國早期的禁忌習俗。早在戰國時期,五月和五月初五是壞月份和壞日子的流行觀點就已經存在了。二是吳越的民族圖騰祭祀理論。聞壹多先生認為古代吳越人以龍為圖騰,端午節時會舉行盛大的圖騰祭,所以端午節應稱為“龍子節”。三是紀念聖人孝女。例如,在民間傳說中,有紀念介子推說,紀念伍子胥稅說,紀念屈原說,紀念曹娥說等等,到目前為止,影響最大的是紀念屈原說。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據周人所寫的《嶽陽風土誌》記載:“習慣用樹葉把小米包起來,煮熟,煮透。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壹個是粽子,壹個是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到了宋代,已經有了“蜜餞餃子”,也就是水果進餃子。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又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的人們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除了這種根深蒂固的習俗,還有以下五種習俗,根據地域不同略有不同,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

第壹,掛“端午三友”

艾、菖蒲、大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節又叫“木蘭節”,荊楚有挑艾的習俗。采艾草,要在雞叫之前開始,選最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甚至把艾草紮成老虎形狀,然後在上面貼上艾葉。艾葉和菖蒲含有芳香油,具有和大蒜壹樣的殺菌作用。端午期間,夏季至日將近,正是寒暑交替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要註意。

保山縣有句諺語:“不吃端午粽子,送不了寒衣;吃完端午粽子,要凍三次。“在古代,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壹切疾病都是鬼邪作祟。因此,在端午節,人們以菖蒲為劍,艾草為鞭,大蒜為錘,也稱為“三大武器”,以為可以擊退蛇、蟲、病菌,消除邪靈。

第二,寫咒語。

除了用“端午三友”驅鬼,還有壹種重要的驅鬼方法,就是在室內懸掛符咒辟邪。懸掛驅魔符號和壹些嚴格的儀式。如有要求,必須寫在端午節日出或正午。書寫材料必須用生朱,硝石必須放在硯中和書寫人群中。比較流行的咒語有:“五月初五,赤口白舌消”等等。上海人習慣在端午節門口懸掛鐘馗像,是這種辟邪習俗的延續和演變。此外,與此習俗類似的還有在孩子額頭上點雄黃酒。節日的早晨,婦女們把艾蒿戴在孩子的耳朵上,把菖蒲戴在頭上,然後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壹個“王”。據說這樣可以讓所有的鬼害怕,保命。

第三,吃“黃武”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有吃“黃武”的習俗。“黃武”是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雄黃酒。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蛇原形。因此,人們認為蛇、蠍子、蜈蚣等毒蟲可以用雄黃酒破解,端午節喝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保持身體健康。

第四,穿五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節日的淩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天下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進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孩子平安健康。

南陽民間制作和佩戴香包的習俗。香布袋壹般用彩布和花線繡制而成,香布袋中央裝有天然香料,如雄黃、艾葉粉、藿香、蒼術等。這些香料混合後不僅香味持久,還能趕走身邊的害蟲,消除疾病,提神醒腦。

五、龍舟比賽

端午節劃龍舟、賽龍舟,有“眾軍齊出發,沖救屈原”和“喊鼓樂嚇退惡龍”的說法。這項活動在端午節前後舉行,是壹項聲勢浩大的自發的節日文化活動。龍船是龍和船。古代帝王外出巡江、巡海、巡湖、巡河,末端形似龍,稱為龍船或龍舟。荊州市五月的龍舟賽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壹個龍頭壹個龍尾臨時綁著,也有專門的龍舟。如今,南方許多面朝江、湖、海的地區每年都要舉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龍舟賽。

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其實“龍舟賽”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龍形獨木舟和玩賽跑遊戲是儀式中娛樂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娛樂的節目。

後來,各地的人們除了紀念屈原,還賦予了賽龍舟不同的含義。

江浙壹帶劃龍舟,是為了紀念本土出生的現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意義重大。夜龍船上,燈火裝飾,穿梭往來,場面動人有趣。貴州苗族在農歷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舉行“龍舟節”,慶祝插秧成功,並祝願豐收。雲南傣族同胞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區對劃龍舟有不同的傳說。直到今天,在南方很多臨江、湖海的地區,每年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龍舟賽。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臺灣省開始舉辦龍舟賽。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在香港,也舉行賽跑。

此外,龍舟賽艇首次傳入日本、越南和英國等周邊國家。從65438年到0980年,龍舟賽被列入我國的全民體育競賽項目,每年都舉辦“屈原杯”龍舟賽。1991 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首屆國際龍舟節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嶽陽舉行。賽前舉行“龍頭節”,既保留了傳統儀式,又註入了新的現代因素。“龍頭”被擡進曲子廟,運動員將龍頭“塗紅”(系紅絲帶)後,祭司宣讀祭祀儀式,並“點亮”龍頭(即點亮)。然後,所有參加龍舟節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龍頭擡到古洛河邊,趕去賽龍舟。60多萬人參加了競賽、博覽會和晚會活動,這是前所未有的。從那以後,湖南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龍舟比賽將會在全世界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