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蘇軾群詩閱讀教學設計

——蘇軾群詩閱讀教學設計

司艷平青春語文同質同人群文研究(18)——蘇軾群詩閱讀教學設計

千古壹愛蘇東坡

——蘇軾群詩閱讀教學設計

群詩分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壹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壹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這首名篇。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臨江仙·送錢穆父》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勰)而作。全詞壹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

目標定位:

1.結合相關註釋和工具書,讀對字音,註意停連,有感情誦讀。

2.通過“比較求異”的思維方式,深入領悟東坡詞作的魅力,將人感悟寄托於物象表達。

3.傾聽蘇軾的生命感言,感受蘇軾詞作巨大的精神張力和生命華美。

教學流程:

壹、導入新課

有這樣壹位男人,他被稱作國民男神,無數女子發出嫁人就要嫁給他的深情告白。他是藝術全才,精通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律;他是生活高手,獨制各色美食,開創瑜伽健身;他是天真赤子,眼見天下無壹個不是好人,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販夫走卒。他是誰?他就是千古壹愛的蘇東坡。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關於蘇軾的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臨江仙·送錢穆父》,去傾聽東坡可愛可敬的靈魂回響。

(設計意圖:以具體可感的對蘇軾的評價開啟課堂,喚起學生走近蘇軾的興趣與熱望,預熱課堂。)

二、壹讀東坡,縱觀其情

屏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臨江仙·送錢穆父

壹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壹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學生活動:

1.誦讀、輪讀、賽讀、比讀,疏通詩意,理解詩情。

2.讀完這三首詞,妳認為它們的***同點在哪裏?由此,妳發現東坡詞作最動人的地方是什麽?

明確:***同點在於都是來自於對兄弟、友人的情感底座,第壹首在於懷念子由,第二首在於勸勉友人,第三首在於惜別友人,蘇軾詞作裏最動人的地方在於他對親人、對朋友都付諸真誠濃厚的情意,任是有情才動人。

***同點在於三首詞作都有深沈的人生感悟,都有通透的人生了悟,都有曠達的瀟灑情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3.如果給這三首詞進行兩兩分類,妳會如何劃分?

明確:第二首和第三首可以歸為壹類,都與春天有關;第壹首和第三首可以歸為壹類,都與夜晚有關,都與月色有關;第壹首和第二首可以歸為壹類,詞前都有小序。

(設計意圖:運用不同形式的朗讀,讀懂讀通,領悟詞意,並用求同的思維方式撬動課堂,尋找蘇軾詞作的整合點,從整體上感知東坡詞作的魅力。)

三、二讀東坡,中觀其味

1. 朗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找出其中自問自答的詩句,感悟其中真味。

屏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問月,問得超凡,問得飄逸;蘇軾答月,答得脫俗,答得浪漫。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怨月,怨得憂傷,怨得惆悵;蘇軾解月,解得合理,解得達觀。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面對竹杖芒鞋,勞作東坡,蘇軾自問,風雨可懼?蘇軾自嘲,壹身蓑衣,頂風冒雨,從容向前,輕松愉悅,豪邁超然。

2.再讀這三首詞,關註詞作中含有“不”“無”等字的詩句,比較辨析其中的詩味。

屏顯: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尊前不用翠眉顰。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裏的“不”充滿了矛盾復雜的情緒,有對弟弟蘇轍的深情思念,有對仕途失意的淡淡惆悵,有對向往朝堂的淡淡渴望又有對向往之後的畏懼擔憂,在情思往復裏流轉,回旋。

《定風波》裏的“無”,坦坦蕩蕩,從從容容,政治風雨,人生得失,仕途榮辱,所有名利,何足掛齒?無風無雨,人生不懼,坦然安然,尋求真我。

《臨江仙·送錢穆父》裏的“不”,明寫歌妓,不為離別而傷感;實指勸勉友人,離別乃人之常態,莫要哀愁。豪邁是也,曠達是也。

3.如果將這三首詞作放在同壹空間,進壹步提問,哪壹首詞作是他人生心態的轉折點?為什麽?

明確:《定風波》可以看作東坡人生心態的轉折點,煙雨壹生,物我兩忘,在隨遇而安的從容裏天人合壹,安放自我,不刻意,不執著,隨心隨性。如果說《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裏,還有入仕出仕的矛盾,還有擔心讒言的畏懼,還有個人得失的掛礙,那麽《定風波》裏,蘇軾放下所有的名利得失,榮辱掛懷,在天地之間從容來去,自然進退。

(設計意圖:中觀讀詩句,品味三首詞中含有相同詞語的詩句,這是先用求同思維辨析“不”在蘇軾人生裏的精神皈依,然後再深入比較,追溯三首詞作背後蘇軾不同的心靈世界。)

四、三讀東坡,微觀其意

學生活動:

1.猜讀三首詞作的寫作背景,分別是在什麽情況下創作的?緣事而發,妳讀懂了什麽?

屏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壹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壹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這首名篇。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開辟荒地,取名“東坡”。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臨江仙》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如願以償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勰)而作。全詞壹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

我讀懂了蘇軾無論遇到怎樣的人生遭遇,都能泰然處之;

我讀懂了蘇軾遭遇到人生大難之後,豁然從容;

我讀懂了蘇軾在經歷生死與別離之後,平靜坦然;

我讀懂了被貶黃岡是蘇軾的苦痛與歡喜,東坡由此誕生。

2.如果要妳將三首詩中最打動妳的充滿人生哲理意味的詞句送給友人,妳會選擇哪幾句?

屏顯:

如果朋友遠在千裏之外,我會選擇“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與他***賞皎皎明月,寄托對他的美好祝願與思念;

如果朋友身處逆境低谷,我會選擇“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勸勉他淡看風雨又晴天,淡看疼痛與歡喜,回首來處,壹切皆好;

如果與朋友離別,我會選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妳我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莫難過,不傷心,離別是為了他日相聚。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與生活相聯系,詩歌的功用不僅僅在於誦讀,而在於它能幫我們表達生活,幫我們在生活裏尋找表達的契機,應建立學生向生活漫溯的意識。)

五、四讀東坡,細觀其心

這樣的東坡,妳熱愛嗎?

屏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壹;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這樣的東坡,妳熱愛嗎?

屏顯:

經過長時間的審問,蘇軾受盡折磨,差點丟了性命。後因高太後及範鎮等人的積極營救,12月獲釋出獄。出獄後的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沒有俸祿,朝廷不提供食宿,其實就是帶罪之身。蘇軾到達黃州,看到農人們徒手插秧,甚是辛勞,於是發明了壹個新的插秧工具,名為“秧馬”,黃州百姓又給它另起新名,為“蘇公馬”。沒有俸祿,蘇軾帶領家人們開荒種地,親耕田園,做起陶淵明,自號東坡;沒有房子住,蘇軾帶領大夥建造房子,起名“雪堂”。看到黃州有丟棄女嬰的惡俗,蘇軾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自己不得簽署公文,管理政事,而無能無為的通判官員對此惡俗置之不理。氣憤之下的蘇軾積極倡導成立救兒院,壹方面賣字畫籌錢,壹方面廣泛募捐,以此拯救女嬰。

蘇軾在黃州五年,雖然沒有擔任要職,但仍然以心憂天下的胸懷關註民生,為百姓做事。曠達灑脫的東坡總是在尋找著自己的生命支撐,雖然有孤寂悲涼的慨嘆,但更多是忘我忘情的忠君為民。黃州五年,他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定風波? 壹蓑煙雨任平生》、《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蔔算子缺月掛疏桐》等膾炙人口的華美詩篇,還創作了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寒食帖》,奠定了他宋代第二書法家的地位。

——司艷平《流淚的歡笑》

這樣的東坡,妳熱愛嗎?

屏顯:

在密州期間,蘇軾寫出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等著名詞作。我更喜歡的是他那首《江城子 密州出獵》,面對朝廷又壹次割地求和,蘇軾內心痛恨,帶領官兵到外狩獵,寫下雄心豪放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公元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大學士的身份到杭州任太守,從此,杭州開始了嶄新的氣象。是年的杭州遭遇瘟疫,旱災嚴重,百姓顆粒無收。蘇軾到任後,從治愈瘟疫開始,官方自辦安樂坊,免費為百姓治病,並且嚴厲打擊囤積居奇的奸商;打開官府糧倉,為百姓發放糧食,免除大家的後顧之憂。西湖淤泥嚴重,蘇軾帶領百姓疏杭浚道,治理西湖,並在西湖之上建造九座亭子。被蘇軾整治過的西湖,更加妖嬈著她的動人容顏。西湖之上的蘇堤,就是百姓為感念蘇軾,為他修建,以他命名的。即使現在去往杭州遊玩,杭州人總會稱贊,如果不是蘇東坡,西湖就會不復存在,杭州就會缺少壹顆璀璨明珠!

——司艷平《流淚的歡笑》

我熱愛東坡,愛他的才華橫溢,多面聖手;

我熱愛東坡,愛他的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熱愛東坡,愛他的不擇境遇,安放自我;

我熱愛東坡,愛他的家國天下,忘卻營營;

我熱愛東坡,愛他的灑脫曠達,重情重義;

我熱愛東坡,愛他的從容無拘,務實為民。

……

(設計意圖:以壹種慷慨激昂、振奮高亢的情懷結束本節課的學習,這樣的東坡值得我們熱愛,值得我們追溯,值得我們效仿,進而回應課堂主題《千古壹愛蘇東坡》,讓課堂形成圓形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