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七年級語文《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身為壹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壹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黃河頌》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1

 壹、品創作背景:

 了解詩歌創作背景,可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並使課堂的教學延伸得更深遠,豐富學生的知識。《黃河頌》光未然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那是壹個民族生死存亡懸於壹線的危難年代。詩人在這樣壹個特殊的時代,站在象征民族氣節的黃河面前,面對黃河的磅礴氣勢,寫下的詩歌,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自然地會與民族命運聯系到壹起。

 二、品創作的情感:

 詩歌作品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情感又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詩歌學習的重點所在,了解了作者的創作背景之後,詩人創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詩的寫作對象是“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包納了民族文化內涵的特殊河流。詩人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對著它機時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文化的搖籃”、“鐵的臂膀”、“英雄的體魄”、“民族的屏障”……學生的內心的豪邁之情被激發了,與詩人達成了***鳴。再輔以《黃河頌》的樂章的欣賞,更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品詩歌的內容:

 詩的內容是閱讀的關鍵所在,也是詩人思想表現的根本,所以必須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過多過細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讓學生通過內容了探索詩人的心靈世界,教師就不宜有過多的講解,更要註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失去了學習體味的機會。課堂上應註意引導的藝術,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點到即止。《黃河頌》結構與內容都比較簡明,表達的主題也集中,稍加點拔即可。

 1、讀出感情:詩歌朗讀時應充分發揮想象,“將心比心”,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讀出感情更能讀出深遠的意味,這對學生來說是壹種藝術的享受。註意節奏,語調的高低起伏及關鍵詞的把握,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與味。

 2、讀出語氣:言為心聲,壹樣的'句子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表達的意思就不相同。詩歌的朗讀語氣得揣摩準確。《黃河頌》句式整齊,相同句式重復多處,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連用了三個“啊,黃河!”,但三處所表達的語氣是有所不同的:豪邁—贊美—激昂。

 3、讀出體會:詩歌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得到壹種藝術的熏陶與享受,更要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在小節這壹環節中可讓學生選取最喜歡的章節或句子說說理由,或就詩的意境、思想、情感、寫法等談談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本課所學內容,自己嘗試寫寫詩。

 總之,詩歌教學應註重品讀,保護學生的想象力,留給他們自由的空間;還要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地進行拓展遷移。

七年級語文《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2

 前壹周上了《黃河頌》這篇課文,感覺效果還不錯。在教學設計時,我有意識地在其中突出了朗讀指導,因為這節課教學重點之壹就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現對這節課總結反思如下。

 壹、教學課件的制作與使用。因為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磅礴雄渾、壹瀉千裏的氣勢如果只通過文字來展現,將會極大地削弱這首詩歌的壯美與力度,學生也體會不出中華民族堅韌執著、偉大剛強的民族精神。於是,我將《黃河頌》配樂朗誦及歌曲、壺口瀑布視頻以及保衛黃河的歌曲都納入了教學課件。我相信,這些內容肯定會激發並且感染學生,使他們身上的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燒,使課堂教學效率大為提升。

 二、課堂教學環節的設置。所有教學環節都圍繞著壹個中心,那就是朗讀指導、朗讀訓練、提升朗讀能力。從初讀課文、感知歌詞,到賞讀課文、品味歌詞,從美讀詩歌、升華主題,到課堂延伸、知識反饋,都將朗讀置於關鍵位置,予以高度關註。而且朗讀指導方式多樣,針對性強,切實將閱讀課朗讀指導落到了實處,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生參與度的評價。本節課的最大特點,就是采取多種方式吸引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朗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粗略計算下來,整節課用於朗讀詩歌的時間在35分鐘以上。而且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老師的全方位指導,對於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四、如果說本節課有什麽遺憾的話,那就是因為學生的實際朗讀基礎與水平較為薄弱,所以盡管朗讀訓練設置的那麽多,教師也進行了悉心指導,但朗讀優秀的學生寥寥無幾。這同時也說明日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相應的朗讀指導也往往成了壹句空話,無法落實。

七年級語文《黃河頌》的教學反思 篇3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身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誌。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籠統”再次走向“籠統”。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二局部。在上課壹開始我向同學介紹了作品的有關背景,從九、壹八事變到《黃河大合唱》的幾個局部,如《黃水謠》《捍衛黃河》這幾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紹歷史背景到聆聽這段歷史的痛苦呻吟,由對《黃河大合唱》的整體感知到對音樂作品的領會、感受,同學對這樣宏大的作品的主題有了壹個基本的了解。在上課時,分析課文的主題,同學基本都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都說在朗誦這首歌詞時要體現出壹種在壓迫下的呻吟,要展現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憤,要表示出全民團結抗戰的激情。同學能談到這些,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黃河頌》時,我還根據自身的見解和簡單的音樂了解給同學唱了《黃水謠》、《黃河大合唱》、《滿江紅》等幾首歌,讓同學在宏觀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籠統的事物變得生動具體,為下面的分析課文奠定的基礎,雖然在介紹背景和作品時用去了大量的時間,但在教學效果上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