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太平天國,鹹豐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不是鎮壓,而是向世人承諾“誰能攻下南京,就立誰為王”。換句話說,在日常交流的語言中,這句話的意思是“妳做的誰來,我不能。”這句話出來後,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就真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這意味著在封建統治時期,妳的能力強於皇帝,妳的湘軍強於清軍。所有的罪責都指向曾國藩。
除了“功德高蓋主”沒有其他形容詞。此時的湘軍完全有能力讓清政府如坐針氈,但清政府從未對這支部隊發起進攻。為什麽?這就是當時清政府的尷尬處境。清末,西方列強看到這塊肥肉後不斷入侵清政府。而在“有外敵,有內訌”的情況下,清政府又能做些什麽呢?用事實說話,就是清政府拿曾國藩沒辦法。
在發展初期,曾國藩、胡林翼、左也有所顧慮。在滿清統治下當漢臣很不容易,生怕有壹天“百鳥不生”。於是,在評價太平天國的那壹刻,三人似乎形成了壹種* * *識——必須互相扶持,穩住對方的位置,但表面上又不能太明顯。這種看似密不可分的狀態,使他們彼此之間穩步發展,但對曾國藩來說,有兵無權的尷尬,直到65438+60年代才得以改善,但此時,“智囊”胡林翼已經去世。
太平天國平定後,清廷對曾國藩無能為力。但為了善終,為了避免破壞曾、左、胡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者為了抵消清廷的猜疑,曾國藩有意裁撤湘軍,建立淮軍,讓李鴻章加入,取代胡林翼。隨著新格局的形成,慈禧太後的心病去掉了壹半。少數利益至上,曾、左、李雖時有摩擦,但在抱團取暖的局面面前,都維護了集體利益。此時的慈禧太後對曾國藩是關心的,但又不敢魯莽行事。正是這種格局,維持了殘破的清廷隱身30多年。
清廷為了鞏固滿清的階級統治,不可避免地要打壓漢人官員,這無可厚非。但對曾國藩來說,依靠強大的軍隊是明哲保身的結果。當然,軍隊是壹方面,智慧不可或缺。末期慈禧太後迫於內外威脅,不時挑撥曾國藩等人情關系,使得三足鼎立的局面“緊繃有隙”,但這只是小動作。對於曾國藩,清廷只能敢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