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名作,詩中有意重復“巴山夜雨”四字,將實有與虛擬之景綰合在壹起:雨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寫作時的現實環境,又是詩人設想將來回到故鄉、與妻子燈下相對時談論的話題。短短二十八字,既展現了客途霖雨、歸期無定的淒涼,又暗含著夜雨剪燭、西窗***話的溫馨。而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場景與情緒,恰恰構成中國古典詩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內涵。
戰國晚期詩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壹種)夜鳴”的陰冷環境,映襯美麗憂傷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以“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極言放逐之地的淒涼,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但是這種以雨景烘托氣氛的詩句在接下來的漢魏時期並不多見,直到南朝詩人何遜寫出“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臨行與故遊夜別》)的名句,通過對挑燈長談、靜聽夜雨滴在臺階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寫,表現離別的依依不舍、黯然神傷之情。可以說,何遜發現了雨意象的細膩情味,並以清麗傳神的筆調加以表現。從此以後,作為自然現象的雨在詩詞中幾乎固定地用於渲染淒清的氛圍,表現寂寞的情感,經常與離別、漂泊、孤獨這類主題聯系在壹起。
雖然現實中的離別未必發生在雨中,但是以雨為背景的詩歌顯然更具藝術魅力:/view/9756d53887c24028915fc3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