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砂直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塞上
胡宿
漢家神箭定天山,煙火相望萬裏間。契利請盟金匕酒,
將軍歸臥玉門關。雲沈老上妖氛斷,雪照回中探騎閑。
五餌已行王道勝,絕無刁鬥至闐顏。
送劉司直赴安西
王維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裏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送平淡然判官
王維
不識陽關路,新從定遠侯。黃雲斷春色,畫角起邊愁。
瀚海經年到,交河出塞流。須令外國使,知飲月氏頭。
還告訴妳點資料:
玉門關和陽關
玉門關和陽關是漢代在河西走廊設置的兩個著名大關,因兩關均處在古絲綢之路上,又因許多詩人對此進行過詠唱,所以,在中國乃至世界知名度都很高。
玉門關為漢武帝時設置,因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的西北方向約40公裏的小方盤城,現存的玉門關古城堡被沙阜環繞著,它的北面為北山,北山南側為疏勒河下遊。在古城堡北墻外邊數十米處有壹堿湖,漢代長城由此橫向西北。玉門關的城堡呈方形,均為黃土夯築而成。四垣完整,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壹門,總面積630余平方米。在漢代,為都尉的治所,是中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對中國的對外交通、文化、經濟交流都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唐代詩人王之煥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的“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的千古絕唱,使玉門關聲譽遠播。
漢代,在玉門關這條古道上,在玉門關的關前關後,曾發生過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6000余騎、帶數萬之眾,進攻遠在蔥嶺以西的大宛國,途中所經各國均堅守城門,不肯給補充給養,攻之又不能下。漢軍只好壹路征戰,待行至大宛東界時,已成只有數千人的疲憊之師。李廣利自忖無法取勝,與左右商議,決定班師回國,待回到敦煌時,因勞師遠征,中途艱辛,士兵已死亡十之八九。李廣利上書給朝廷說,道路太遠,缺乏糧食,士兵不患戰而患饑。且人少,不足以去取大宛。建議暫且罷兵,以後招募人馬再次西進。漢武帝大怒,派人把守玉門關。並下令說,如果有壹軍卒敢進入玉門關,立即斬首。李廣利甚為恐懼,只得留守敦煌。對此,宋代女詩人張玉娘為此鳴不平,有詩曰:“為國勞戎事,迢迢出玉關。虎帳春風遠,鎧甲清霜寒”。
東漢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生活了31年。當他70歲的時候,上書請求返回內地,他說,雖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可見當時人是把玉門關視為內地家鄉之象征的。唐代詩人戴叔倫對此似乎境界更高,有詩雲:“願將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其報效國家的意誌更為可佳。
公元2世紀,波斯王子安世從這裏東往洛陽。三國時,跋涉在這裏的還有我國第壹個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士行。玉門關除使者、官吏、將士、僧侶外,還有商賈、駐隊馬幫,構成了壹幅壯觀的瀚海行旅圖。
今日登上玉門關,還可看見漢代防禦匈奴的長城(又稱漢塞)的壹段,它從東沿著群山戈壁蜿蜒而來。建在小山坡、溝口旁或開闊地帶上的烽燧,星星點點向西延伸,不由使人想起古絲綢道上當時“壹驛過壹驛,驛騎如星流”,“塞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的繁忙景象。
在玉門關東面約20公裏的地方,漢時建有大方盤城,這是漢至魏晉時期我國西部防線儲備糧秣的軍需倉庫,供應玉門關壹帶官兵的食用。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講的自然土臺上,呈長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築,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殘垣最高處6.7米。在大方盤城的正南面長城內側3米處,是漢代的烽燧,叫“玉門千秋燧,系石夾紅柳築成,殘垣高約9米。
在玉門關附近,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例如毛筆、硯臺、織錦、狩獵工具、生產用具和武器等,目前國內出土的第4塊西漢紙,就是在這裏發現的,它早於蔡倫造紙100多年。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這裏出土了大量內容豐富的漢簡。有詔書、奏記、檄文、律令、藥方等。許多漢簡上都記有年號,最早的為西漢“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最晚的為“地皇二年”(公元21年)。還分別有“玉門都尉”、“酒泉玉門都尉”、“玉門千秋燧”字樣的漢簡。這壹大批文物,對研究漢代近百年的邊塞屯戍、生活、經濟、文化、外交和各種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古時,“春風不度玉門關”,今朝春風已過玉門關。在古絲綢之路上享有盛譽的玉門關,今天將為溝通各國往來譜寫新的篇章。
陽關位於甘肅敦煌市的南約70公裏處,是中原與西域交通要道的重要關口,也是古絲綢之路必經的關隘。因位於玉門關之南而稱陽關。陽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最西部,幾乎與新疆交界的地方。漢代在此置關,它的西邊就是荒漠戈壁,除了古絲綢之路上有來來往往的人群外,別的地方很少有人煙。因此,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有“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
現經考古發掘出的陽關遺址,面積上萬平方米,房屋排列整齊,城堡墻基猶存。陽關西邊,有數道高大的沙梁蜿蜒縱橫,沙土發白,那便是史書上赫赫有名的白龍堆。它從這裏壹直延續到羅布泊以東,因蜿曲如龍而得名。陽關建置以後,因處於古絲綢之路上,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大道。路面寬36丈,我們常說的“陽關大道”諺語即來源於此。漢唐時,從國都長安(今西安)出發到陽關,約需2個月時間,再從此向西到西域各國。
從陽關到羅布泊那起伏的沙丘間,可以看到許多斷磚殘瓦和漢代的灰色碎陶片,當地人把這個古關遺址稱為“古董灘”。從這裏還可拾到箭頭、殘刀和銅錢等,那便是古代這裏貿易活躍的見證。
今天,那興盛千余年的陽關失去了它昔日的輝煌,被茫茫的黃沙所淹沒。三面沙梁環抱,壹望無際。陽關古城東面為農田,遠處有壽昌城遺址。北面墩墩山上有壹漢代烽燧,保存完好。東為紅山口。
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溝,長20多米,溝中泉水涓涓,甚甘冽,兩岸有漢墓多座。陽關故城和那眾多的古遺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人,到此訪古探勝,重溫絲綢之路的縷縷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