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設計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設計

 作為壹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麽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麽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石壕吏》教案設計(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1

 這首五言古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學目標:

 1. 整體感知課文

 2. 揭露官吏的橫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壹課時

 教學過程:

 壹.提綱

 1. 介紹背景資料

 2. 帶領學生***同翻譯全文,註意重點字詞的講解。(戍、戌、戊等)

 3. 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對文章第壹句話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點加點字的分析)

 (2) 對比分析 吏呼壹何怒

 婦啼壹何苦

 (3) 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 最後壹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後會有怎麽的效果?)

 二.詳案

 1.導入:陳老師在前面已經講解了杜甫的兩首寫景抒情的詩,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為壹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們稱道的。那麽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面對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深切的同情。課文主要敘述了差人乘夜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首先介紹壹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能同學們往往很難理解古代詩詞的意境,古代詩人常寫壹些感物傷懷的作品,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深入了解詩作者的背景資料,去體會創作者當時的所感所想。那麽在這裏杜甫作為壹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中晚期的詩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現實,所以在學習這首詩之前,先介紹壹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可以提問:是否有同學在預習的過程中了解了寫作背景?)參考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壹,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壹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壹篇。(要求學生記錄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文章逐字講解(齊讀)

 (1)第壹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異義):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聲吆喝。怒:兇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鄴(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點戌橫戊中空,註意區別。

 (可以請同學翻譯,註意幾個重點詞)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著的不過是茍且偷生,死了的就永遠完結了。存者,活著的,生存的人。且,暫且。已,動詞停止,這裏引申為完結。

 更,再也。嫗(yù)雖:即使,雖然。(古文解釋填詞規則,有些字可以用把這個字組詞,解釋,例如這裏的雖。)衰:衰弱、衰微。備:準備。炊:燒火做飯。(講解的時候某些解釋參考課文中的標註)

 (5) 第四段:泣:小聲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註意與今天的“前途”區別)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剛剛我們大家壹起仔細閱讀了這首詩,那有同學能告訴大家,這首詩的重點是講的什麽啊?(參考:以老婦人給吏致詞為重點,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讓我們抓住重點,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剛剛解釋到暮,回想壹下暮是什麽意思啊?傍晚!在我們看來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這個兵禍連接的時代!但是杜甫,卻於夜色蒼茫之時才匆忙地投奔大盤壹個小村莊裏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有壹種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種可能,可以提問引發學生的想象。

 提問為何作者直接點出吏捉人,而不寫征兵、點兵?(參考: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壹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更豐富。第壹,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這壹句話點名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壹切脫出常規的時代氣氛,為後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2)吏呼壹何怒與婦啼壹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壹呼壹啼壹怒壹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壹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並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壹何苦是吏呼壹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壹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3)對話練習:把吏和婦人的對話補充完整,用現代文的方式,構成對話,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等老婦出門看的時候,縣吏便撲了進去,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壹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妳家的男人到哪裏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壹個兒子剛剛捎來壹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賴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處境是夠讓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來博取縣吏的同情,高擡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妳家裏再也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老婦說:“家裏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裏躲到什麽地方的小孫子,受到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妳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呢!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麽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婦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我這老太婆雖然已年邁力盡,但請讓我連夜跟妳們回衙門,然後好到河陽去當名夥頭軍,等趕到那裏也許還來得及為將士們做早飯。”

 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裏也達到了高潮。

 (4)最後壹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後會有怎麽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壹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壹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壹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訴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壹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

 (5) 結構

 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6)總結全篇(請同學用詞語形容石壕吏,參考:殘暴、無情、令人發指)

 這首詩主要是批判了像石壕吏的官吏,對人民的冷酷無情,兇暴。這種官吏就像禽獸壹般,壹點人性沒有,簡直是喪失了天性。詩人抨擊石壕吏的兇暴和冷酷無情,並不就是對整個封建統治的揭露,但對於人們認識的封建統治的階級本質,的確會有啟發。這首詩也就是抒寫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崇高感情。全詩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難。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2

 壹、讀準下列字音

 吏:逾:鄴:戍:咽:嫗:泣:

 二、文學常識積累

 古體詩是六朝以前通行的詩體,不必講究平仄、對仗,是壹種較少拘束的詩體;而古詩又因時代不同有所差異,壹般而言,六朝以前的古體詩限制較少;唐宋以後,又受近體詩間接影響,免不了參雜了近體詩的平仄、對仗與語法。古體詩又稱古風,可分為七種:1.四言2.五言3.七言4.五七雜言5.三七雜言6、三五七雜言7、錯綜雜言(請妳在課後就上述七種體制各找壹首)

 “三吏”“三別”

 三、速讀詩歌,解釋黑體字,理解詩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四、朗讀詩歌,思考討論

 1、這首詩敘述了壹個怎樣的故事?

 2、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在文中找出語言根據來說明)

 五、朗讀詩歌,體會加點詞的意境(表達效果)

 1、本詩中為何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

 2、“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這兩句是何寫法,有何作用?

 3、“獨與老翁別”中“獨”字的意境如何?

 4、詩中意味深長的詞句還有很多,請再舉壹例並作分析。

 六、體驗反思:

 1、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壹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壹步壹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2、如果妳當時在場,妳最想對差吏說的壹句話是什麽?妳又想對老嫗壹家說些什麽?

 七、作業

 1、閱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寫成劇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立於善於運用想像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積累壹些文言詞匯,熟讀、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3、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通過比較,了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了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壹、導入

 直接進入新課講解。(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誦讀。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提示是古體詩,應註意停頓、節奏、語調)

 (1)學生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聽讀課文錄音。

 (3)選壹學生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2、感知詩意。

 方法: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釋字詞的意思。(學生搶答)

 投:投宿逾:越過壹何:多麽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猶得:還能夠

 絕:沒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2)學生質疑字、詞、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圖片,學生討論。

 1、這首詩寫了壹件什麽事?妳把這件事告訴大家。

 2、寫了哪些人物?妳認為這些人怎麽樣?想壹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麽?

 三、質疑

 1、學生自由質疑。(從詩的情節內容入手)

 2、教師引導問題,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壹言也未發,最後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妳是如何理解詩人的沈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原因是什麽?

 3、石壕吏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親身經歷了這件事,妳感覺到他的心情如何?我們應用怎樣語氣來讀呢?

 2、學生齊讀。

 3、妳認為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麽特點?(可從內容、構思、語

 言上分析)

 ①情節生動

 ②構思巧妙

 ③語言精練

 4、與《望嶽》詩比較。(從內容、構思、語言上進行比較)

 5、這首詩與前面的《望嶽》比較,風格完全不同,想想:壹個作者寫出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為什麽?

 ①圖片:唐代兩幅畫面。

 ②歸納: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寫作素材要來自於生活,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書:文學生活

 ③杜甫的詩歌反映生活,揭露社會現實,所以有“詩史”之稱。讀杜甫的詩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五、小結

 這節課,妳學到了什麽?

 1、《石壕吏》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2、了解了杜甫詩歌的不同的風格。

 3、知道了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

 六、作業

 1、閱讀杜甫詩歌,進壹步理解他詩歌內容和風格。

 2、背誦本詩。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了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4、培養學生關註現實、關註民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課前準備

 關於戰爭的圖片及關於石壕吏的資料

 教學時間

 壹課時

 教學過程:

 壹、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戰爭圖片,問:戰爭會帶來什麽?

 (通過這個問題導入今天的古詩——《石壕吏》)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讓學生嘗試圈點疑難字詞)

 註意重點字詞:

 逾墻走:越過墻逃跑 壹何:多麽

 戍:防守 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 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 猶得:還可以

 2、給文章定朗讀基調:寫了壹個什麽故事?朗讀語氣該是怎樣?

 明確:(悲憤沈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人感覺詩歌的學習必須從朗讀入手,好的朗讀是進入“情”的關鍵,進入“情”後才能更好的理解認識作品。因此這個環節是本節課不可缺少的壹個組成部分,也是激發學生興趣和下個教學環節的重要鋪墊。

 三、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思考: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

 明確:捉人

 2、為什麽捉人?捉何人?老婦人又是怎樣的壹個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為何連這樣壹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多媒體展示寫作背景)

 明確:通過了解背景後重點介紹杜甫是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壹篇。(要求學生復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再者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介紹杜甫的詩為什麽稱是“詩史”。

 4、主要內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1) 第壹段交待了什麽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2)研討:a、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b、用壹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時代氣氛。

 兵荒馬亂 雞犬不寧

 總結;壹段為後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3)吏呼壹何怒與婦啼壹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壹呼壹啼壹怒壹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壹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並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壹何苦是吏呼壹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壹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是全詩的開端,本人在這裏介紹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及設計壹些簡單的小問題,目的是讓學生能準確的把握住當時的時代氣氛,初步感知吏呼壹何怒與婦啼壹何苦。

 四、即興發揮,深入理解

 (1)、把吏和婦人的對話用現代文的方式陳述(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裏也達到了高潮。

 (3)最後壹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後會有怎麽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哭訴時間長,可以看出縣吏的兇狠。如聞二字壹方面老婦這家的淒苦絕望,另壹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老婦被帶走後這家到底會怎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結局。

 (4)、總結性研討:

 a、吏和老婦的形象。

 明確:吏(蠻橫 兇狠)婦(淒苦 悲傷)

 b、文章結構

 明確: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設計意圖:這部分本人認為老婦與吏的對話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設計了兩個帶有趣味性的學生展示環節,目的是在互動中化繁為簡,從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觀的呈現出來。再者結尾部分通過本人啟發性的情感引導來培養學生關註現實、關註民生的人文素養。

 五、小結

 通過這首“詩史”詩,我們可以想象下老婦被帶走後在軍中的生活,再試著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會是什麽樣子?他們還能再見面麽?因此,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麽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業

 1、背誦。

 2、續寫。

八年級《石壕吏》教案設計 篇5

 壹、導入(復習導入)

 1、盛唐時期,我國有兩個著名的詩人,他們壹個被後人稱為“詩仙”,壹個被稱為“詩聖”,他們是

 2、杜甫的詩大多都真實地表現了現實生活,後人把他的詩叫做“詩史”。特別是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時期所作的《三吏》、《三別》更是真實的反映了戰爭給人發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中之壹《石壕吏》。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

 2、齊讀課文,自我尋找語感。

 3、結合書下註釋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三、質疑並討論

 1、從內容看這是壹篇敘事詩,記敘的時間、地點、事件分別是什麽?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為什麽不說“征兵”、“招兵”而說“捉人”?這裏含有什麽意味。

 3、同對“征兵”這件事,對“小吏”和“老婦”有什麽不同的感受?

 4、“聽婦前致詞”是誰在聽?“老婦”的致詞可分為幾層?致詞的內容是老婦壹口氣說下去的嗎?

 5、故事的結尾壹段暗示了什麽?妳對獨與老翁別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據課文的分析請同學把故事編成短劇進行表演。最後對課文進行簡短的小結。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婦——啼——苦

 致詞——吏夜歸——獨與老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