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余秋雨的作品

余秋雨的作品

走出十五年》

長期以來,著名學者、作家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在受到讀者極大歡迎的同時,也在文化界引起極大的關註和爭議。為便於讀者清晰了解余秋雨的歷史、人文以及人生訴求,作者親自選編了散文精選集《出走十五年》,借以表達“走出書齋、思考文化”的主題。

《文化苦旅》

內容提要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壹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壹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淒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壹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裏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壹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壹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幹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壹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壹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壹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壹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壹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裏,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壹馬車,壹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註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壹種儀式,壹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壹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壹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誌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壹面其壹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雕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沈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麽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壹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壹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壹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誌隕落,我們會選擇沈潛,待有朝壹日能東山再起。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壹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壹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於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托在遊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壹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壹種文化,這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沈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行者無疆》

著名學者、作家余秋雨新著《行者無疆》壹書,由華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明日起在全國各地陸續上市。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歷時6個月,余秋雨走過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壹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

據《北京晚報》報道,此次推出的新書《行者無疆》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在《行者無疆》中余秋雨感嘆,“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

《行者無疆》此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全書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更勝余秋雨以前的幾部著作,筆觸比《文化苦旅》更優嫻、比《山居筆記》更開闊、比《千年壹嘆》更從容。

全書的裝幀設計力求與內容諧調統壹,特制的正文紙和書中的圖片,刻意做舊,配以精致的裝飾圖案,給人以歐洲古典華美的感覺。

作為鳳凰衛視歐洲之旅的嘉賓主持,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余秋雨走過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壹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15年來,余秋雨開始以長途旅行方式實地考察文化,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作為考察中華文明的記錄,以《千年壹嘆》作為考察伊斯蘭文明的記錄,以《行者無疆》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至此,意味著余秋雨對曾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整體影響的三大文明關註的完滿。《行者無疆》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

《行者無疆》壹書獲得2002年度臺灣白金作家獎。臺灣報紙12月27日宣布了這壹結果。

評委會認為,余秋雨的許多著作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排行榜,是目前世界華文社區中影響最大的作家之壹。他的新作《行者無疆》透過文化的眼光,對歐洲文明作出了史詩般的深度解讀。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勝過他以往的作品。

《千年壹嘆》

《千年壹嘆》,日記體散文集,余秋雨著。

《千年壹嘆》是余秋雨先生的又壹力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壹本日記。在千年之交的時候,余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裏,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四萬行程中的經歷。在本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等文明的衰落,並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

《笛聲何處》

《霜冷長河》

《霜冷長河》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壹部精品散文集,書中收錄了關於友情、名譽、謠言、嫉妒、善良、年齡等諸多經典之作。這些作品風格平實自然,行文簡潔流暢,充分顯示了作者深厚的的文字功底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社會現實和真實人性的深入思考《霜冷長河》是余秋雨在文學創作上的壹次轉變,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再到《霜冷長河》,從歷史的大話題轉向了歷史的小話題,在《霜冷長河》中歷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體。在經歷種種嘗試之後,探討生命成為文章的主題,如果還想更深入的認識生命,建議去買壹本回家看,讓載者人生重量的妳在這條冷靜而安詳的長河上緩緩行

《借我壹生》

余秋雨先生的父親在年前去世,家人打開他天天緊鎖的私人抽屜,發現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這些文字資料為什麽留存到生命最後,卻又不願意在生前讓後輩看見?由這些疑問出發,余秋雨先生開始逐壹尋訪自己前輩的人生歷程,發現最重要的答案已經隨著父親的去世而永遠失去,這種幾天之間的咫尺天涯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寫作沖動,並找到了文學感悟的基點,這個基點就是即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借我壹生》。

父親的人生歷程牽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姑,又牽涉到母親、外公、外婆、姨媽,每個人都是典型。余秋雨先生從童年開始,用近似於《鐵皮鼓》中那個小男孩的目光,註視著長輩們的壹切。隨著年齡的增長,壹直註視到這些親人的坎坷、遭難、直到活著。

《借我壹生》以這些普通人的群像,勾畫了壹部真切具體的現代民間生態史,由於壹切從自我感覺出發,全書的主角很快從前輩轉移到作家自身,因此,現代民間生態史只是成了背景,真正的著重點是壹位當代文化學者的成長史。

這中間,包含著作者對於文革災難的民間版本,對於二十幾年來經濟轉型和文化保守主義之間的巨大落差,對於仕途和學界的社會百態,特別是對於文化災難的復燃機制和蔓延機制,都做了壹系列描繪與思考。

作者在敘述自己的人生歷程時,表現了壹種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立足大地、叩問世界的轉型期精神選擇,也表現了這種精神選擇所帶來的畏難和孤獨。

余秋雨先生在創作上擅長於文體的創造和實驗。本書以平正、真實的記憶性內容組建成壹部文學作品的實驗,以散文筆調貫通成壹部史詩的努力,都具有重大意義。此外,本書還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出全方位的表現力度。

《借我壹生》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及余秋雨每本書的成書經過;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壹部文學作品。

《借我壹生》亦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的精神歷程,是以散文筆調貫通成的壹部家族史詩。他獨創的文體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全方位的表現力度。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語

《山居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