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謠
土反其宅! 水歸其壑! 昆蟲毋作! 草木歸其澤!
這是壹首原始祭歌。東漢戴聖《禮記·郊特牲》說:“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曰: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蠟也寫作“?”,古代的壹種年終祭祀。蠟辭即年終祭祀時的歌辭。關於伊耆氏,有兩種說法:唐孔穎達《禮記疏》以為即神農氏;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以為即帝堯。眾所周知,神農氏在黃帝族之前,堯則為黃帝族後裔。不管怎樣,《蠟辭》是我國原始公社末期或剛剛出現階級分化時期的產物,可以肯定。上面引用的戴聖壹段話的意思是,伊耆氏開始年終祭祀禮儀,蠟是索即求的意思,壹年的第十二個月合聚農產品等供奉神祗,求他們賜給來年豐收。在上古,人類生產力很低,知識很少,對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在農業生產中又經常遭到洪水、幹旱、臺風、霜凍、害蟲的襲擊。先民以為有超人類的神在主宰壹切,豐收是他們賜予的,災害是他們降下的,因此,都敬畏他們,祈禱他們,希望他們成為人類的保護者和朋友,祭祀便產生了。這首歌辭就是獻給諸神的。
“土反其宅”,反同返;宅,住處,引申為原來的地方,周振甫在《文心雕龍註釋》“祝盟第十”中說:“宅,猶安定。”此句意為,泥土啊,妳回到田中原來的地方去吧!先民希望土神安定,不要讓田土流失。“水歸其壑”,壑,坑,溝壑。此句意為,洪水啊,妳回到那溝壑中去吧!先民希望水神幫助大家,不要讓大水泛濫成災。“昆蟲毋作”,毋,不要。此句意為,害蟲啊,妳不要再起來為害成災!先民希望昆蟲神幫忙,不要讓害蟲起身損害莊稼。“草木歸其澤”,澤,沼澤。此句意為,野草雜樹啊,妳們回到沼澤裏去吧!先民希望草木之神制止荒草野樹搗亂,叫它們回到山林沼澤中去,以免危害莊稼。
這首祭辭並不是消極地乞求自然神的恩賜,而是原始勞動者們在探索自然法則,力圖征服與支配自然力。它洋溢著原始人類控制自然災害、征服自然災害的強烈願望,充滿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獨特之處,首先是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用了呼告與擬人的修辭手法。作者撇開了聽眾與讀者,直接與物對話,並且把這些自然物當作人來對待、來支配、來命令,大膽潑辣,幹脆利落,出人意料,犀利有力。其次,純用白描,不布景,不設色,不贅言,直通通地傾訴心願,而且因為這種心願十分迫切,所以四句皆用主謂結構,節拍緊湊急促。最後,與節律快相適應,四句都用了韻,使命令的口氣更加堅決而響亮。押韻是詩歌的重要特點,《蠟辭》作為祖國詩歌的源頭之壹,在這方面樹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