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申請異地安置的條件是什麽?

申請異地安置的條件是什麽?

1.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居民,需要在遷入地有房,即需要有房產證或土地使用證原件,能證明自己有合法住所;

2.有相對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

壹.主要成就

1.有效解決了“壹方水土養不活壹方人”地區近100萬貧困人口的貧困發展問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第壹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近10萬貧困人口從原來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房搬進了寬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解決了他們的“兩憂三保”問題,完成了“十三五”全國近1/5貧困人口脫貧任務。搬遷群眾完全脫離了生存環境惡劣的特定“貧困空間”,從根本上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這些事實充分證明,搬遷讓老人更幸福,年輕人更有希望,孩子更陽光。

2.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效益,為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推動貧困地區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拉動經濟發展方面,易地扶貧搬遷直接投資6000多億元,加上撬動的地方財政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社會救助,總投資1萬億元以上,有力帶動了貧困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和相關產業發展。中西部省份500多萬人在城鎮安置,城鎮安置率達到52%。西南部分省份城鎮安置率超過90%,有效提高了貧困地區城鎮化率,優化了城鄉空間布局,為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開辟了新空間。統計顯示,部分省區城鎮化率因搬遷而提升,如貴州提升5個百分點,陜西提升4.2個百分點,廣西提升3個百分點,部分市州提升效果更明顯。比如雲南昭通市提高了7個百分點,黔西南州提高了12個百分點,雲南怒江州提高了12個百分點。這種變化極其明顯。

第二,社區治理

1.建立壹個組織。引導和加快建立健全以黨組為核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為基層的組織體系,確保搬遷群眾工作有組織有保障。

2.設置系統。有指導加強村規民約等制度建設,引導搬遷群眾適應新生活的指引。

3.服務強。引導加強安置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安置社區傾斜,保障搬遷群眾居住。

4.促進融合。積極引導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等。,幫助搬遷群眾建立新的人際互動支持網絡,培養* * *意識,確保搬遷群眾能夠融入。

5.走底線。完善扶貧監測救助機制,將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納入低保、臨時救助等救助範圍。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三。工作進度

1.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和提高。

目前,約有3.5萬個集中安置點,665,438+000多個中小學和幼兒園,65,438+02,000多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400多個老年設施,4萬多個文化活動場所,8,300多個農牧業產業基地或園區,65,438+00,000多個扶貧車間和40個商貿物流產業基地或工業園區

2.就業援助紮實推進。

中國已有395.3萬人脫貧就業,1多戶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基本實現就業。16省份外出務工人數較去年有所增加,貴州和四川增幅較大,分別增加112000人和27000人。從地區分布來看,縣外農民工比例高於縣內。其中,縣外農民工217.4萬人,占55%;全縣農民工654.38+0.77.9萬人,占比45%。四川、湖南、重慶、湖北四省農民工占比相對較高,均超過60%;在新疆、青海、西藏,縣域農民工比例較高,分別占89.3%、84.4%、82.1%。

3.搬遷人口人均純收入大大超過了扶貧標準。

2020年,我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人均純收入將為10493元,大大超過了扶貧線。其中,福建和安徽的人均純收入較高,分別達到15198元和12972萬元。從收入構成來看,搬遷人口的工資性收入占比較高。中國移民的工資性收入占65.0%,轉移性收入占16.8%,生產經營性收入占16.2%,財產性收入占2.0%。

4.社區治理體系逐步完善。

目前,全國3.5萬個集中安置點建立了15、41個基層自治組織,其中村委會562個,居委會979個。圍繞治安、環境衛生、鄰裏互助、婚喪習俗等群眾密切關註的事項,544個村委會制定了村規民約,占新成立村委會的96.8%;965個居委會制定了居民公約,占新成立居委會的98.6%。81%的集中安置點按照每百戶30平方米的標準建設了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第十條公民遷出戶口登記機關管轄範圍的,應當由本人或者戶主在遷出前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遷出登記,領取遷移證,註銷戶口。公民從農村遷入城市,必須持城市勞動部門的就業證明、學校的入學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準予遷入證明,向常住戶口登記機關申請遷出。公民移居邊境地區,必須經居住地的縣、市、市轄區公安機關批準。

第十七條戶口登記內容需要變更或者更正時,戶主或者本人應當向戶口登記機關報告;經審查屬實的,戶口登記機關應當予以變更或者更正。

戶口登記機關認為必要時,可以要求申請人出具變更或者更正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