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懷》***三首由元稹創作,均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元稹的元配妻子韋叢是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於公元802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和元稹結婚 ,當時她二十歲,元稹二十五歲。婚後生活比較貧困,但韋叢很賢惠,毫無怨言,夫妻感情很好。過了七年,元稹任監察禦史時,韋叢就病死了,年僅二十七歲。元稹悲痛萬分,寫了不少悼亡詩,其中最有名的是這三首《遣悲懷》。第壹首追憶妻子生前的艱苦處境和夫妻情愛,並抒寫自己的抱憾之情。第壹首結尾處的悲淒情調相銜接。主要寫妻子死後的“百事哀”。 第三首首句“閑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啟下。以“悲君”總括上兩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壽的有限。清人蘅塘退士評論《遣悲懷》三首時指出:“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範圍者,勿以淺近忽之。”這樣的贊譽,元稹這三首詩當之無愧。
相關閱讀:《遣悲懷(三首全)》、《遣悲懷·其壹》、《遣悲懷·其二》、《遣悲懷·其三》、《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元稹唐詩代表作品賞析》。
遣悲懷(三首)賞析
遣悲懷(三首)
唐 元稹
遣悲懷其壹
謝公最小偏憐女①,自嫁黔婁百事乖②。
顧我無衣搜藎篋③,泥他沽酒拔金釵④。
野蔬充膳甘長藿⑤,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遣悲懷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遣悲懷其三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⑥,潘嶽悼亡猶費詞⑦。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⑧。
註解
①韋叢是太子少保韋夏卿最小的女兒。此以謝安最偏愛侄女謝道韞之事為喻。
②黔婁:戰國時齊國的貧士。此自喻。言韋叢以名門閨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麽事都不順遂。
③藎篋:竹或草編的箱子。
④泥:軟纏,央求。
⑤藿huò:豆葉。
⑥鄧攸:西晉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晉書·鄧攸傳》載:永嘉末年戰亂中,他舍子保侄,後終無子。
⑦潘嶽:西晉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詩》三首。這兩句寫人生的壹切自有命定,暗傷自己無妻無子的命運。
⑧同穴四句:希望死後與妻同葬壹處。又希望來世再為夫妻。但這些希望都難以實現。現在能做到的,只是徹夜難眠,以刻骨銘心的苦苦思念來彌補她生前所經受的艱難困苦。窅yǎo冥:幽暗貌。
賞析
元稹的元配妻子韋叢是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於公元802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和元稹結婚 ,當時她二十歲,元稹二十五歲。婚後生活比較貧困,但韋叢很賢惠,毫無怨言,夫妻感情很好。過了七年,元稹任監察禦史時,韋叢就病死了,年僅二十七歲。元稹悲痛萬分,寫了不少悼亡詩,其中最有名的是這三首《遣悲懷》。
第壹首追憶妻子生前的艱苦處境和夫妻情愛,並抒寫自己的抱憾之情。壹、二句引用典故,以東晉宰相謝安最寵愛的侄女謝道韞借指韋氏,以戰國時齊國的貧士黔婁自喻,其中含有對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順遂,這是對韋氏婚後七年間艱苦生活的簡括,用以領起中間四句。“泥”,軟纏。“長藿”,長長的豆葉。中間這四句是說:看到我沒有可替換的衣服,就翻箱倒櫃去搜尋;我身邊沒錢,死乞活賴地纏她買酒,她就拔下頭上金釵去換錢。平常家裏只能用豆葉之類的野菜充饑,她卻吃得很香甜;沒有柴燒,她便靠老槐樹飄落的枯葉以作薪炊。這幾句用筆幹凈,既寫出了婚後“百事乖”的艱難處境,又能傳神寫照,活畫出賢妻的形象。這四個敘述句,句句浸透著詩人對妻子的贊嘆與懷念的深情。末兩句,仿佛詩人從出神的追憶狀態中突然驚覺,發出無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雖然享受厚俸,卻再也不能與愛妻壹道***享榮華富貴,只能用祭奠與延請僧道超度亡靈的辦法來寄托自己的情思。“復”,寫出這類悼念活動的頻繁。這兩句,出語雖然平和,內心深處卻是極其淒苦的。
第二首與第壹首結尾處的悲淒情調相銜接。主要寫妻子死後的“百事哀”。詩人寫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人已仙逝,而遺物猶在。為了避免見物思人,便將妻子穿過的衣裳施舍出去;將妻子做過的針線活仍然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不忍打開。詩人想用這種消極的辦法封存起對往事的記憶,而這種做法本身恰好證明他無法擺脫對妻子的思念。還有,每當看到妻子身邊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對婢仆也平添壹種哀憐的感情。白天事事觸景傷情,夜晚夢魂飛越冥界相尋。夢中送錢,似乎荒唐,卻是壹片感人的癡情。苦了壹輩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貴中的丈夫不忘舊日恩愛,除了“營奠復營齋”以外,已經不能為妻子做些什麽了。於是積想成夢,出現送錢給妻子的夢境。
第三首首句“閑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啟下。以“悲君”總括上兩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壽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沒有多長時間。詩中引用了鄧攸、潘嶽兩個典故。鄧攸心地如此善良,卻終身無子,這就是命運的安排。潘嶽《悼亡詩》寫得再好,對於死者來說,也沒有什麽意義,等於白費筆墨。詩人以鄧攸、潘嶽自喻,故作達觀無謂之詞,卻透露出無子、喪妻的深沈悲哀。接著從絕望中轉出希望來,寄希望於死後夫婦同葬和來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靜思量:這僅是壹種虛無縹緲的幻想,更是難以指望的,因而更為絕望:死者已矣,過去的壹切永遠無法補償了!詩情愈轉愈悲,不能自已,最後逼出壹個無可奈何的辦法:“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詩人仿佛在對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跡:我將永遠永遠地想著妳,要以終夜“開眼”來報答妳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癡情纏綿,哀痛欲絕。
清人蘅塘退士評論《遣悲懷》三首時指出:“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範圍者,勿以淺近忽之。”這樣的贊譽,元稹這三首詩當之無愧。
講解
學習唐詩是為了繼承和發揚這壹古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深入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和詩的真實含義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做到這壹點,是需要下壹些功夫的。學習唐代詩詞,應該做到下面四點:壹是了解寫詩的時代背景,二是了解詩人的人生經歷,三是了解詩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四是了解詩人的創作流派和藝術風格。深入了解這四個方面,是學習和欣賞唐詩的關鍵,它能使我們更了解詩人寫作意圖和理解原詩的含義。如何學習唐詩是個很大的課題,並涉及的理論頗深,非我這個門外漢所能企及的。因此,僅以元稹的“悼亡”詩《遣悲懷》為例,略作說明,以便能做到窺壹斑而見全豹。
元稹的《遣悲懷》(三首)是為悼念他早逝的妻子而作的“悼亡”詩,在這壹點上各家的看法是相同的。但對這首詩的寫作日期,說法是不壹,有的說,是寫在他的妻子逝世壹年之後的元和五年(810年),有的說是寫於他進入內閣、並出任同州刺使兼禦史大夫的長慶4年(825年),對詩內容的解釋也不盡相同。總體看來,有兩個派別,壹是對元稹頗有研究並撰寫《元氏詩集、元白詩箋證稿》的國學大師陳寅洛,二是編了壹本《元稹年譜》的文學教授卞孝萱。此外,元稹又是個很復雜的歷史人物,今人對他的人和詩品評差別很大。為了能準確理解這三首詩,按我說的學詩要了解的四個方面,分別敘述如下:
(壹)該詩寫作的時代背景。
元稹生活在安史之亂之後的唐代。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壹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歷時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自“安史之亂”後,中央朝廷上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壹些正直敢言的大臣相繼貶逐出京;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稱王稱霸,愈來愈囂張。中央與地方、藩鎮與藩鎮間的戰爭,連年不斷。朝廷又壹再向老百姓額外加稅,橫征暴斂。國家危機四伏,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日益深刻、尖銳。在元稹生活年代,發生的的政治事件,就是由時任翰林學士(皇帝機要秘書)的王叔文領導的史稱 “二王八司馬”事件(大約發生在805年至806年之間),這個事件後來又被稱為“永貞革新”。元稹對這“永貞革新”持反對態度,當時的許多有名的詩人如劉禹錫、柳宗元等均是“永貞革新”的積極支持或參加者。
(二) 作者元稹的人生經歷
元稹,字微之,生於公元779年(唐憲宗大歷13年),卒於公元831年(唐文宗太和4年), 為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河南河內人,其祖曾入住唐代都城長安,不久隨唐遷都返回東都洛陽,家庭世代讀書為官。8歲喪父,隨母遷居陜西鳳翔,母鄭氏賢淑而有文才,親自教兒子讀書。元稹貞元九年(793年)以明兩經及第,貞元十五年(799年)初仕於河中府,貞元十九年(803年)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娶名門女韋叢。到元和元年(806年),“永貞革新”運動失敗後,被任命為左拾遺。元和(809年)四年七月,妻韋氏病故,元稹在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裴垍舉薦下,出任監察禦史。後因彈劾守舊官僚,被貶江陵士曹參軍,不久又調任通州司馬。裴垍去世後,元稹投靠藩鎮嚴綬和監軍宦官崔潭峻,被任命為虢州長史征為膳部員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誥。召入翰林為中書舍人、承旨學士,進工部侍郎同平章事。不久又被罷職,貶為同州刺史。後改任越州刺史、兼禦史大夫、浙東觀察使等職。太和初年(827年),被召入朝任為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元稹死於太和四年,死後封贈尚書右仆射。元稹為官壹直仕宦坎坷,升沈不定。
(三)元稹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
元稹為仕宦後裔,在母親的培養下,貞元九年(793年),明兩經及第,貞元十五年(799年)出仕河中府,貞元十九年(803年)登書判拔萃科,任九品中書省校書郎,到元和元年(806年)王叔文“永貞革新”失敗後,元稹被提拔為七品的左拾遺。在元稹就任中書省校書郎期間,因其才學出眾,受到時任吏部侍郎,同時也是有名的詩人韋夏卿賞識,將其最小的女兒韋叢許配給他為妻。元稹壹生與大詩人白居易交厚, 二人***倡導了以創作新樂府詩為中心的詩歌革新運動。世人稱 “元白”,把他們的詩叫做“元和體”。此外,元稹與的女詩人薛濤,也有很深的交情, 並有互相贈答的詩歌。
(四)元稹的創作流派和藝術風格
元稹是因為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百首讀之,始作詩。因此其詩歌創作受杜甫的影響很深。安史之亂之後,唐代詩歌曾壹度陷入低迷,到唐憲宗的元和年間,壹度衰落的詩壇重又振興,此時期出現兩個源於杜甫的詩的流派:壹派以白居易為首,元稹、張藉、王建、李紳等均屬此派,元稹是其中較有影響的人物之壹;這壹派對杜甫的繼承側重於敢於正視現實,抨擊黑暗,並努力使自己的語言流暢、生動感人。另壹派以韓愈為首,孟郊、賈島、盧仝、李賀即屬此派,他們繼承了杜甫在藝術上刻意求新,富於創造性的精神,多以寫險怪、幽僻、苦澀、冷艷見長。元稹屬於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詩風,又是最先提倡寫新樂府改良詩風的詩人。但是,在白居易的光環籠罩之下,他的針砭時弊的詩,名氣不是很大,被人稱道的是他的懷念死去的妻子的“悼亡”詩和與薛濤贈答的“愛情”詩。他的悼亡和愛情詩,其詩辭淺意深,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
元稹的代表詩作為《田家詞》、《織婦詞》和《連昌宮詞》等,自編詩集《長慶集》壹卷。
現在,就以元稹的《遣悲懷》(三首)為例,談談對元稹詩的學習和理解。這裏,先將與這三首詩有關的參考資料,韓愈撰寫的《監察禦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夫人墓誌銘》全文抄錄如下:
“夫人諱叢,字茂之,姓韋氏。其上七世祖通,封龍門公。龍門之後世,率相繼為顯官。通子善,嗣上谷太守。善嗣子崇德,太子諭德。崇德子弼,字國禎,主客郎中,萊、濟、商三州刺史。夫人曾祖父諱伯陽,自萬年令為太原少尹,副留守北都,卒贈秘書監。其祖父迢,以都官郎為嶺南軍司馬,卒贈同州刺史。迢子夏卿,以太子少保,贈左仆射。娶裴氏臯女。臯為給事中,臯父宰相耀卿。
夫人於仆射為季女。愛之,選婿得今禦史河南元稹。稹時始以選授校書秘書省中,其後遂以能直言,策第壹,拜左拾遺,果直言失官;又起為禦史,舉職無所顧。夫人因前受教於父母,得其良夫,又受教於先姑氏,率所事所動,皆從儀法。年二十七,以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卒。卒三月。得其年之十月十三日葬鹹陽。從先舅姑兆。銘曰:
《詩》歌《碩人》,爰敘宗親;女子之事,有以榮身。夫人之先,累公累卿。於赫外祖,相我唐明。歸逢其良,夫夫婦婦。獨不與年,而卒以夭。實生五子,壹女之存。銘於埋辭,以永於聞。”
根據墓誌銘的記載,先確定“悼亡”詩的寫作年代。元稹結發妻子韋氏,逝於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去世三個月後,於十月十三日歸葬鹹陽。在她歸葬時,元稹已升任五品監察禦史,為職務羈絆或因風俗之故,未能躬往,遣家人營葬。留在洛陽的元稹,為悼念亡妻,在歸葬次日夜(十月十四日夜)寫了這三首詩。這三首詩是壹氣呵成的,不像有的人認為的,是在不同年代分別寫的。第壹首是回憶與亡妻初婚後的感情生活和頌揚亡妻的高尚品格;第二首詩是觸物思人,主要寫對亡妻的深切懷念;第三首詩,則是在悼念亡妻後的冷靜思考,詩人認為,人死後萬事皆休,根本不存在來世,即“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分更難期”。同時以長夜不合眼這壹古代風俗,悼念和報答亡妻。這也證明了該詩的寫作時間,是韋叢歸葬鹹陽之次日夜。
在第壹首詩中,元稹將妻子比作東晉宰相謝安最喜愛的侄女謝道韞,而用春秋時代的寒士黔婁自比,直言其妻委身下嫁。接著說妻子 “自從下嫁”之後,“百事”皆“乖”,這裏的“乖”字突出表現自結婚後元稹的仕途不順,多年擔任職微薪低的小官,同時與王叔文等有權勢的人政見不合,仕途坎坷。並由此引入中間兩聯。這中間兩聯描寫了憶四種了情景:她看見我沒有合身的衣服,就翻箱倒篋,想找點衣料縫制;我來了朋友,想買酒,就軟纏她拔下了頭上的金釵。這兩句是寫實,作為壹個俸祿低微的小吏,婚後的生活不富裕是可想而知的,從“顧我無衣”到“泥她沽酒”,壹“顧”壹“泥”,活生生地刻畫出夫妻清貧、而又情篤意厚的婚後生活。至於“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二句,為虛寫,是采用了誇張的手法,通過“野蔬充膳”和“落葉添薪”來比喻過慣錦衣玉食生活韋氏,能甘於與詩人***度小康,而毫無怨言,不僅難能可貴,而且也更加體現出夫妻之間感情的深切、濃郁。我以為,元稹和葦叢結婚時,已經是擔任九品到七品的小官僚,還不至於貧困到無米無柴的地步,至少還可以過小康生活。詩的尾聯從對婚後生活的回憶中,返回到現實:“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妻子死後,詩人已升至五品監察禦史,按唐代元和年間的俸祿制度,五品官月薪約合錢9500兩,年薪超過十萬兩。所以才有“我的俸祿已很豐厚,本來可讓妳過上好日子,現在妳已逝去,在妳歸葬鹹陽祖瑩之時,只能為妳再做營奠營齋的事,以安慰妳的亡靈”。
至於第二首,是描寫詩人對逝去妻子的深切懷念,這首詩的詞句,大部分都容易理解。只是“也曾因夢送錢財”壹句,許多人的解釋似是而非。我認為,這應該是由於懷念亡妻之切、思念之深,以致頻頻夢見亡妻。夢醒後,為祭奠亡妻,燒些紙錢,這與今天的每逢祭日,就給死去的親人燒紙,以示紀念是壹樣的,可見“燒紙送錢”的紀念逝去親人的風俗,在唐代就已存在了。
第三首詩是悼亡詩中最重要的部分。通過“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嶽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和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四句充分表現出詩人在回憶和悼念亡妻之後的冷靜思考,得出與妻子“他生緣會”無望的結論,表現元稹不信命運和鬼神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反證了第二首中的“也曾因夢送錢財”,不是出於迷信,而是出於夫妻情深。第三首詩是“悼亡”詩的核心和靈魂。“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兩句,是詩人遵從風俗,在妻子歸葬祖塋之夜,長夜無眠,表示對亡妻的悼念和報答。決不是像有人說的那樣,是詩人表示終生不再娶,並以此報答亡妻。這樣壹來,對後來元稹和薛濤的戀情,以及續弦裴氏就可以理解了。還有人根據“鄧攸無子尋知命”句,得出元稹無子壹說,則更是大相徑庭,韓愈在《監察禦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夫人墓誌銘》中記載韋氏“生五子,壹女”,可見韋氏為元稹生有四個兒子和壹個女兒。這也可以從元稹元和六年(811年)春寫的另外悼念韋氏的八首絕句中得到印證:“我隨楚澤波中梗,君作鹹陽泉下泥。百事無心值寒食,身將稚女帳前啼”,“童稚癡狂撩亂走,繡球花仗滿堂前。病身壹到繐帷下,還向臨階背日眠”,由詩中可見,詩人不僅有子,而且還有壹幼女。至於詩人後來寫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那則應該是為他與女詩人薛濤的戀情所作,與悼亡妻子根本無關了。這就是我對元稹“悼亡”詩《遣悲懷》的理解,寫出來供朋友壹笑。我這裏說的是學習唐詩,如果只是壹般性的讀讀,那只要選壹種合適的版本,讀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再看看註釋就夠了,未必要下這樣的大的功夫。
作者介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元稹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其四)、《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夜池》、《感逝(浙東)》、《晚春》、《靖安窮居》、《送致用》、《宿石磯》、《夜坐》、《雪天》、《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織婦詞》、《夜別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縣界)》、《白衣裳二首》、《魚中素》、《酬許五康佐(次用本韻)》、《壹至七言詩》等,其中《菊花》、《離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懷三首》(其二)三首流傳很廣,尤其是《離思五首》(其四)這壹首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壹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而《遣悲懷三首》表達對亡妻的不盡思念,寫得悲氣襲人,令人不由得壹掬同情之淚,其中第二首的結句“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世所熟誦。微之其集與居易同名長慶,今編詩二十八卷(全唐詩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元稹為人剛直不阿,情感真摯,和白居易是壹對摯友。白居易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並說他們之間的友誼是“壹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而元稹對白居易關心,更凝結成了千古名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誼”,元稹和妻子韋叢的半緣情深也為人津津樂道。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年芳20的韋叢下嫁給24歲的詩人元稹。此時的元稹僅僅是秘書省校書郎。韋夏卿出於什麽原因同意這門親事,已然無考,但出身高門的韋叢並不勢利貪婪,沒有嫌棄元稹。相反,她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和元稹的生活雖不寬裕,卻也溫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憲宗元和四年(809),韋叢因病去世,年僅27歲。此時的31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禦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寫下了壹系列的悼亡詩。最就是:
《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用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來表達對亡妻的無限懷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韋叢。
《遣悲懷三首》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遣悲懷三首》作於韋叢去世後兩年。雖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納了妾,有些言行不壹,但是他對韋叢的感情是真摯的。我們不能用王維終不再娶的標準來衡量每個人。
是的,也許我們無法像元白那樣風雅相深,但可以學習他們的患難與***;也許我們無法擁有像韋叢壹樣的貼心愛人,但可以像他們壹樣去關心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