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字的禁忌文化。禁忌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所謂禁忌,就是君主和長輩的名字不能寫,也不能說。比如秦始皇的姓是Win,所以“鄭”字不能說,與“鄭”同音的字也不能說,所以人們把“鄭玉è”發音為鄭玉è。漢高祖劉邦因其名,在秦朝時稱該國為“邦家”,從漢朝壹直沿用至今。
在中國古代,這種禁忌現象不僅限於皇帝,在以下官員或文人中也存在。根據蔡太澤在鐵尾山的談話,有壹個叫田登的地方官員。因為忌諱,他被禁止說“燈”字,甚至“燈”字,把“燈”字改成了“火”。正月十五,元宵節點燈,他寫的告示是:“國家依法放火三天。”這就留下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說法。
在古代,壹些文人也有家庭禁忌。如果去他家做客,首先要問清楚他家忌諱什麽詞,於是就說“入門問忌諱”。不能說主持人父親的名字。如果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妳不小心說出了他父親的名字,主持人會淚流滿面,說他想起了他的父親。妳覺得這個嘉賓還有意思嗎?《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壹件事,壹個叫王琛的人去朋友桓玄家做客,桓玄買酒吃飯。王晨說,因為吃了藥,不能喝涼酒。請帶熱葡萄酒。沒想到,桓玄放聲大哭。因為王琛泄露了家族秘密,桓玄的父親桓溫死了,這讓他想起了父親。這真是給王晨臉上抹黑。魏晉文人的這種自命不凡、附庸風雅的忌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實在可笑。
2.漢字缺筆少劃的文化習俗。正是出於這種文化心理,為了表示尊重和崇拜,所以寫字時故意少寫筆畫。例如,孔子被尊為聖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寫的時候要把“秋”字中間的小豎子去掉,把讀音改成“牟”。末代皇帝溥儀是滿洲國皇帝,頭銜“康德”,“德”字中“心”上面的“壹”字不能寫。《紅樓夢》裏,賈雨村說林黛玉,因為她母親叫賈敏,所以把所有敏感詞都讀成了“秘密”,少寫了壹兩句。
3.禁忌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說錯了,或者念錯了,違背了統治者的禁忌心理,那就是大罪,會被斬首。這種禁忌後來發展到不僅名字不能說、不能用,連皇帝不喜歡的字眼也不能說、不能用,於是中國出現了“文字獄”的現象。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他當了皇帝後,有壹個乞丐,撿起壹塊金塊,怕再丟。因此,他心理變態,多疑。如果人們說話不小心,違反了他的禁忌心理,就會受到懲罰,被處死。浙江教授林在他的獨奏會上用了壹句話“如果妳做壹些事情,妳將尊重憲法”。這是壹句傳統的悼詞,但朱元璋大怒,認為他用了“有所作為”和“做賊”的諧音,故意叫他“做賊”,於是林掉了腦袋。朱元璋生日,史家徐壹奎送給他壹張祝賀表,因為上面有“天光之下”、“天生聖人,為天下立壹條規矩”等句子。朱元璋認為這是有意嘲諷他出身卑微,出家為僧,“然後”與“賊”諧音,自然被處死。其他的還有魯瑞,他被朱元璋視為“帝門”,因為他用了“隔空看帝門”這句話,意思是皇帝錯了,被殺了。撫州的林伯京寫《禮治天下》,豐州的孟卿寫《德行天下》,兩人都因觸犯朱元璋的大忌而被殺。這真的和阿q因為頭上有個疤就不許別人說“光”“亮”是壹個心態。
清朝皇帝是滿族,對漢語中的“蠻夷、洋人、魯、胡”等詞語非常忌諱。誰不小心犯了忌諱,誰就麻煩大了。有壹個叫的人,被判了死刑,他的詩裏有這樣的話:“忠義勤謹,載魯原意”,“感之恥”。國子監裏的壹個普通秀才徐俊,就因為那句“明月照我心,清風無意不留人”,被形容為“思念明朝,卻不思念現朝”,自然丟了性命。乾隆年間,翰林學士胡中藻寫了壹首詩《壹條心濁清明》,觸怒了乾隆皇帝。他斥責他說,妳為什麽在“清”字上加“濁”字?心是什麽?胡中藻丟了性命。浙江舉人徐樹奎在《壹柱樓詩》中說“明朝吉祥,壹舉而明”,也被乾隆皇帝定為“大逆不道”,因為“朝”字既是早晚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被認為是“興明往本朝”,不僅害死了他,也害了後人。這種毫不相幹的政治禁忌,讓人活得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
4.漢字構成的諧音文化。因為漢語本身音節比較少,1,600多,壹個音節的單詞比較多。比如“x”有77個詞比如“Xi,Xi,Xi,Xi,昨天……”。這就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心理。人們用這種現象來表達他們對好運和避邪的追求。
5.吉祥漢字與新年漢字諧音文化。幸福,幸福。順。財富和奢侈都是人們喜歡和追求的。人們把“喜”字寫成“禧”、“喜”(雙喜臨門),都有吉祥字,以示重視和強調。“錢”和“貴”兩個字裏有壹個“錢”字。而且春節的時候“福”字貼反了,意思是“福到了”。吃糯米年糕就是“逐年增加”的意思。在年畫上畫壹個帶著大鯉魚的大胖小子,表示不止壹年。
6.喜字與婚禮漢字諧音文化。中國人結婚應該貼雙喜臨門。有的人在新婚夫婦的被褥下放棗、栗子、花生等東西,寓意“早結果”、“早開花”。
7.地名中的漢語諧音文化。有些地名因為“不雅字”而聽起來不好聽,所以也采用諧音法,改成既好聽又雅觀、與原音相同或相近的名稱。比如北京曾經有壹條母豬胡同,現在改名為“朱墨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為“高壹博胡同”;臭皮胡同,改為“壽比胡同”;紅燒葫蘆壇子改為“孟福祿閣”;大糞郎胡同被改成了“永明胡同”。臺灣省基隆,原名雞籠,1883改為基隆。有了這個變化,發音沒有太大變化,意思優雅多了。
8.漢字的避諱與漢語諧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願意說“死”“虧”“壞”等不好的話,不希望它們發生,所以對自己的壹言壹行都很小心。比如,給人送禮,尤其是給老人,不要送鐘,因為“送鐘”與“送完”諧音;不要送傘當禮物,因為“傘”和“散”諧音。夫妻不要分壹個梨,因為“分梨”和“分梨”諧音,會讓人覺得不開心。在元旦,人們非常害怕打碎器皿,認為如果器皿在春節的第壹個月被打碎,會給壹年帶來厄運。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他媽媽會說:“沒關系,沒關系。”人們用這種諧音的方法讓自己從壞心情中解脫出來。壞事變成了吉祥話。此外,中國還有很多方言。因為他們的發音不同,所以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廣東人把“豬舌”叫做“豬李”,“絲瓜”叫做“勝瓜”,因為在粵語中,“舌”和“絲”是“糜爛”的諧音,表示賠錢。北方很多人都避免說“蛋”,因為有很多罵人的話含有“蛋”的成分。如:壞人,混蛋,雜種。於是有人把“雞蛋”叫做雞,“雞蛋湯”叫做木須湯,“炒雞蛋”叫做“炒黃菜”。吃飯的時候,不要問別人“妳吃醋了嗎?”因為會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有的地方幹脆把“醋”字改成了“禁忌”,問“要不要禁忌?”
這種文化不僅在中國存在,在漢字文化圈的日本也存在。日本大阪的“地鐵”二字是用繁體字寫的,而不是簡體字“鐵”(日本常用兩個字)。因為簡化字“鐵”是“賠錢”,公司不是賠錢嗎?在新加坡,有壹個滿是書店的地方,叫做書城。為了避免這本書的聲音,人們把這個地方叫做黃金城。
9.幽默諧音。在我們的日常會話中,我們經常使用諧音詞來提高語言的幽默感。比如壹個人說:“老李得了支氣管炎,整天就是床頭櫃。”乍壹看,老李的呼吸道好像有問題。其實“氣管炎”是“妻管嚴”的諧音,“床頭櫃”是“跪在床邊”的諧音。這意味著老李被妻子嚴格控制,每天跪在床邊,挖苦老李怕老婆,非常搞笑。漢語中有很多諧音的歇後語,用在言語中就更有意思了。比如娶媳婦擡筐——缺覺(轎子),和尚打傘——不能無法無天,鑼鼓喧天上山——錢緊(前),大蘿蔔夢囈——可以停(拔)我,電線桿上綁雞毛——多大膽(灰塵),小王八蛋的屁股——新規(龜)定(月月)。
10.近年來,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商業大潮中,出現了漢字和中國諧音文化。壹些商家為了經濟利益,利用漢字和漢字的諧音做大廣告,制造商業噱頭,吸引人們的眼球。比如:“事事聽話”(西裝廣告)、“雞(機)絕不能丟”(烤雞廣告)、“不漏(懈)可達(打)”(解漏藥廣告)、“醬(將)成名”(鹹菜廣告)、“不怕痔瘡(依賴)。有些廣告還造成了混亂,不僅不符合語言文字的規範,還造成了錯別字,破壞了漢語成語。有些內容還是不健康的,對青少年影響不好,不要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