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鹽和梅己經在鼎裏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傾倒。
1、鹽梅:鹽和梅子。鹽味鹹,梅味酸,均為調味所需。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鹽花梅漿,可用以擦洗銀器。
2、曲糵:亦作“麯櫱”、“ 麯孽 ”、“曲櫱”, 指酒曲。
出自:《端午》唐代·李隆基
節選: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翻譯:
端午節的時候,已經接近夏天的中間了,白天的時間漸漸變長了。
鹽和梅己經在鼎裏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傾倒。
擴展資料詩歌作者為唐玄宗,他過往的作品中有不少詩文提到“端午”,如《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序》中記述了皇宮端午日的盛況,召來儒雅臣僚,大張筵席;而在另壹篇文章《端午三殿宴群臣》中也提到了宴群臣吃粽子的場景。
在這首詩歌中,作者從端午到來的時間開始說起,談到了白天的時長,美酒,美食,加上習俗、環境的展開,最後從自身的地位出發,希望百姓過上好日子,歌頌著太平盛世,表達壹位國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與祝願。
“端午”本名“端五”,“端”指“開端”的意思;初五也就是端五。到了唐代時,因唐玄宗出生在八月五日,當時的宰相宋憬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才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此種寫法也壹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