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溏月色(朱自清)
壹 蓮的歷史、品種、栽培、用途
蓮的品種
為北京傳統栽培品種。單瓣花型。花蕾桃形,綠色,上部紅色,花白色。花開較早,6月上旬始花,群體花期1個月左右。結藕較早。7月下旬,將新藕二次翻盆,花期可延續到10初左右。有自然變異的紅娃蓮和粉娃蓮。
為廈門傳統栽培品種。單瓣花型。花蕾桃形,綠色,尖部帶紅色,花粉白色,初開時類端微紅。6月上旬始花,群體花期1個月。其花瓣細長,花托細小,葉茂花繁,極易開花。
為廣泛栽培的著名品種。重瓣花型。花蕾圓桃形,紫紅色,著花較多,花紅色。6月中旬始花,群體花期1個月。花色鮮艷,盆栽易開花。
古老的碗蓮品種。重瓣花型。花蕾圓倚危?酆焐?ǚ郯咨?ò曇舛吮噅滴?焐?W嘔ń戲保?月下旬始花,群體花期1個月,盆栽極易開花。
由浙江杭州花圃選育。植株矮小。單瓣花型。花蕾長桃形,綠色,花小,白色。非常適於在盆、碗中栽培。開花多,群體花期從6月中旬至8月中旬。
蓮的歷史:
荷花學名為Nelumbo nucifera Gaertn,荷花屬睡蓮科(Nymphaeaceae)蓮屬(Nelumbo)。
蓮屬(Nelumbo 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種屬之壹。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壹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那時候,正植巨型爬行動物恐龍急劇減少的後期,它在地球上生長的時間比人類祖先的出現(200萬年前)早得多。前蘇聯A.H.克裏斯托弗維奇《古植物學》(1965)稱,蓮屬化石發現於北美北極地區和亞洲阿穆爾河流(即黑龍江)的白堊紀及歐洲和東亞(庫頁島)、日本的漸新世和中新世地層中。那年月,地球上氣溫比現在溫暖,蓮屬植物約有10~12種,五大洲均有分布。後冰期(Ice Age)來臨,全球氣溫下降,使得不少植物滅絕,另壹些植物被迫漂遷,完全打破了原來的地理分布狀況。遭此劫難,蓮屬植物幸存2種,分布範圍縮小了。分布在亞洲、大洋州北部者為中國蓮(Nelumbo nucifera),漂遷至北美洲的為美洲蓮(N.lutea)古植物學家還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發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萬年前)的蓮化石,和現代的中國蓮相似;在中國柴達木盆地發掘的1000萬年前荷葉化石,和現代中國蓮相似。70年代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規劃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區早第三紀孢粉》壹書記載:在遼寧省盤山、天津北大港、山東省墾利、廣饒及河北省滄州等地發現有兩種蓮的孢粉化石。第三紀熱帶植物地理區內的我國海南島瓊山長昌盆地地層中,也發現有蓮屬植物的化石。現我國黑龍江省扶遠、虎林、同江、尚誌等縣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蓮分布。以上說明蓮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 plostroboides)、銀杏(Ginkgo biloba)、中國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北美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屬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遺植物代表。
二蓮葉防水和自潔之謎
荷葉的表面附著著無數個微米級的蠟質乳突結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乳突時,可以看到在每個微米級乳突的表面又附著著許許多多與其結構相似的納米級顆粒,科學家將其稱為荷葉的微米-納米雙重結構。正是具有這些微小的雙重結構,使荷葉表面與水珠兒或塵埃的接觸面積非常有限,因此便產生了水珠在葉面上滾動並能帶走灰塵的現象。而且水不留在荷葉表面。
三 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
談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屬睡蓮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種植在淺水塘中。其莖生於淤泥中,變態為根狀莖,即是藕,也稱蓮藕。藕橫長在泥中,靠基莖節上的須狀根吸取養分。由於藕肉質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澱粉,營養豐富,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當我們折斷藕時,可以觀察到無數條長長的白色藕絲在斷藕之間連系著。為什麽會有這種藕斷絲連的現象呢?
這就要觀察壹下藕的結構了。原來植物要生長,運輸水和養料的組織,叫導管和管胞。這些組織在植物體內四通八達,在葉、莖、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動物體內壹樣暢通無阻。
植物的導管內壁在壹定的部位會特別增厚,成各種紋理,有的呈環狀,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網形。而藕的導管壁增厚部卻連續成螺旋狀的,特稱螺旋形導管。在折斷藕時,導管內壁增厚的螺旋部脫離,成為螺旋狀的細絲,直徑僅為3~5微米。這些細絲很像被拉長後的彈簧,在彈性限度內不會被拉斷,壹般可拉長至10厘米左右。
藕絲不僅存在於藕內,在荷梗、蓮蓬中都有,不過更纖細罷了。如果妳采來壹根荷梗,盡可能把它折成壹段壹段的,提起來就像壹長串連接著的小綠“燈籠”,連接這些小綠“燈籠”的,便是這種細絲。這種細絲看上去是壹根,如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其實是由3~8根更細的絲組成,宛如壹條棉紗是由無數棉纖維組成壹樣。
細密纏綿的藕絲,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註意。唐朝孟郊的《去婦》詩中就有“妾心藕中絲,雖斷猶連牽”之句。後來,人們就用“藕斷絲連”的成語來比喻關系雖斷,情絲猶連。
四 千年古蓮發芽之謎
申女士是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的植物學家,她的實驗室裏培育著各種各樣的植物,但是她最珍愛的卻是兩棵古蓮——它們的年齡都在500年左右。
“普通的花卉只能存活幾年。”申女士介紹說,“這兩棵古蓮卻大不相同,它們的種子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洗禮,現在居然發芽開花了。”
沈睡千年的古蓮醒了
數年前,申女士到北京訪問中國植物研究所;臨回美國時,北京的同事送給她7粒蓮花種子。“據說這些種子是從東北的湖底泥士中挖掘出來的,我知道它們的年齡很老,但是不知道確切的數字。”申女士說,“當時它們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倒是我的實驗室同事約翰·薩森發現了它們的價值。”
約翰·薩森利用碳同位素測試儀,對古蓮種子的年齡進行鑒定,發現它們竟然是1200年前遺留下來的!更令人驚奇的是,當申女士用刀片切去種子的外殼並把它們浸泡在培養液中後,沒過多久它們居然發芽了!
遺憾的是,這些種子發芽後存活的時間很短,但是它們已經被列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能夠發芽的種子。
千年的種子能夠發芽?!這激起了申女士極大的興趣,她決定再次返回中國尋找這些神秘的生命。當時申女士已經是國際植物學界的知名學者,許多科學家願意協助她完成此項研究工作。
科學的道路並不平坦
申女士帶到美國的第二批古蓮種子有21粒,年齡都在200歲到500歲之間。1997年,申女士在德國研究蓮花培育技術,通過實施“小手術”,第壹粒種子發芽了,但是它只存活了不到3個月。
“隨後三年中,我在美國加州植物研究所培育了另外三粒種子,但是它們都沒有開花——很明顯,我使用的方法不當。”申女士回憶往事說,“後來好像很幸運,這兩粒種子都開花了,就是現在妳們看到的這兩棵,其中壹棵的年齡是408歲,另壹棵則是466歲。”
盡管古蓮開花了,但是它們與現代的蓮花有許多不同,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的環境。“我正在想盡壹切辦法,使它們能夠茁壯成長。”
據申女士介紹,蓮花能夠如此長壽,應該有其特別的原因;如果能發現蓮花長壽的內在機制,人類將會受益匪淺,例如可以解決糧食儲存問題,減少世界饑餓人口,還有可能延長人類的壽命。
關鍵問題是:蓮花長壽的秘密是什麽呢?申女士稱,可能與土壤的輻射有關。
蓋曼·哈伯特是壹名化學家,他是申女士的工作同事。哈伯特發現,古蓮種子周圍的土壤能夠發出輕微的輻射。“盡管輻射的強度很低,但是數百年之後其產生的效果也是相當驚人的。”申女士解釋說,“這或許是古蓮種子為何能夠存活至今的原因。”
據悉,申女士目前還剩下15粒古蓮種子,她準備提供給其他科學家,使得該科研項目能在世界範圍內進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它在佛教中它代表著特殊的意義。”申女士說,“現在我們要找出蓮花長壽的秘密,造福於全人類。”
在地下沈睡了千年的古蓮怎麽還會開花呢?
這與蓮子的結構有關。蓮子的外種皮堅硬致密,像個小小“密封包”,把種子密閉在裏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氣的滲入,也可以防止種子內的水分和空氣散失,因此蓮子的生命活動極為微弱,相當於休眠狀態。這是古蓮子還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與古蓮子所埋藏的環境也有關。這些古蓮子是被埋在深約30—60厘米的泥炭層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層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蓋,因此古蓮子幾乎處於壹個密閉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古蓮子不具有生根發芽的條件,因此而得以保存了生命力。
五 蓮生長繁殖特別快的原因
六、由蓮而來的科技發明
從20世紀70年代起,從事植物分類研究的德國波恩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威廉·巴特洛特及其領導的小組,通過電子顯微鏡對壹萬多種植物的表面結構進行了研究。這項研究終於揭示了壹個有趣的現象:在蓮花葉面上倒幾滴膠水,膠水不會粘連在葉面上,而是滾落下去並且不留痕跡。表面覆蓋著壹層極薄蠟晶體的葉子幹幹凈凈,這正是防水葉面的特點。這壹現象引起巴特洛特的好奇心,並作出這樣的假設:在防水性和抗汙性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經過努力,他發明了壹項新技術,生產出表面完全防水並且具備自潔功能的材料。這是壹項用途廣泛的新技術,它使人們不再為建築物頂部和表面的清潔問題發愁,也不必再為汽車、飛機和各種運輸工具的清潔問題大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