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月亮詩句的調查報告

關於月亮詩句的調查報告

1.研究報告唐宋詩中的月亮

美麗而憂傷 ——唐宋詩詞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義 先來吟誦幾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詞佳篇: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升明月,天涯***此時”。

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當時明月照,曾照彩雲歸”。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無疑,月亮是唐宋詩詞中出現頻率很高的壹個意象,也正由於詩人的情感觀照,使這壹意象在詩詞意境的構造上顯得如此美麗而憂傷。

這不禁使我常常會陷入對這壹詩歌意象的沈思中:是什麽原因誘使詩人們如此關註這輪亙古恒久的月亮?又是什麽原因讓詩人們如此驚人雷同的將月亮作為他們抒發生命情懷的寄托?月亮意象究竟承載了怎樣的象征含義呢? 壹、“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對時光流逝的深沈感慨。 月缺月圓,月升月落,月亮是周期性變化著的,隨著月亮的周期性變化時間和生命也在悄然飛逝,然而月缺了還有圓的時候,月落了還能再升起,而時間和生命呢?卻只能是壹去不再復返。

面對著這輪恒久的月亮,詩人們油然而生對歲月無情生命短暫的深沈感慨。“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壹夢,此身雖在堪驚。”(陳與義《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陳與義在對昔日舊遊歡飲的追憶中流露出歡娛不在、青春易老、世事滄桑的感傷和悲嘆。

其實在歷史舞臺上每個人都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相對於廣袤無窮的宇宙和亙遠永恒的月亮,詩人們越發感受到個體生命的渺小有限,人生無常,功業難成,歷史興亡……千古關情,異代同心。於是,李白在“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的醉意中探索著“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生命哲理,抒發了“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的深沈慨嘆。

(李白《把酒問月》)張若虛也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發問中引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生命感悟,時光流逝,歲月難留,詩人也只好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無可奈何中喟然長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在這看似消極無奈的嘆息中,亦傳達出詩人們參透生命的人生智慧和個性精神。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壹種超越和灑脫。(李白《將進酒》)“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是壹種自勉和激勵。(嶽飛《滿江紅·怒發沖冠》) 二、“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對友愛人倫的深切思念。

親情、友情、愛情,是現實人生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可有時又擋不住它的離去,只好壹個人默默地思念。因此,懷人傷別成了唐宋詩詞中常見的主題,月亮也就成了詩人們表達情愛遙寄相思的理想選擇。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纏綿甜蜜的。“當時明月照,曾照彩雲歸”是惆悵傷感的。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是情深執著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是孤寂淒涼的。

(白居易《長恨歌》)“蹄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我,醉明月”是悲愴痛心的。(辛棄疾《賀新郎·綠樹聽鵜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愁苦真摯的。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古人盡管說:“人生無物比多情”“無物似情濃”,可是,詩人們還是自然地把月亮與情愛聯系起來,這也許與嫦娥奔月的淒美神話不無關系。“白兔搗藥秋復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李白《把酒問月》)嫦娥的孤獨、寂寞、淒涼、憂傷,使詩人們看到月亮時也常會顧影自憐,並想起身處異地的親人、友人、戀侶。

“海上升明月,天涯***此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們似乎又從這纖塵不染的月光中尋找到壹種情感的對應。所以不管是在滿月朗照的銀輝下,還是在殘月閑掛的寒光中,詩人們都願向著這輪孤月默默地傾吐滿腔的情愫,“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把真摯熾熱的情愛化作美好的祝願交付於明月,明月也便成為這份深情厚誼的最好見證。

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對故國家園的深厚依戀。 中華民族是典型的農耕民族,對土地的依賴衍生出對土地深厚的依戀性。

而且儒家文化所倡導的倫理思想,即追求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團圓、追求對故土家園的固守,已深入每個中國人的心靈,因此歷代文人也便表現出強烈的重土意識和回歸意識。明月在形體色彩上給人以完整、圓滿、皎潔、純粹的完美感覺,成為詩人們離鄉別國渴望回歸渴望團圓的精神家園,於是,月亮也就成了他們抒發思鄉之情的媒介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連飄逸瀟灑向往遊俠成仙的李白都難免鄉戀鄉愁,又何況別人呢?“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望月有。

2.收集帶“月”字的詩句,並寫出調查結果,要求包含題目.作者.朝代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水調歌頭》蘇軾 (宋)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調查結果:從古自今,月亮在世人眼中千奇百怪,更是詩人歌詠的重要對象之壹,月中有著輕松閑適,有著思鄉情切,有著各種復雜的情感,也鑄就了各種不同的詩篇,月使文壇更上壹層樓

望采納,不知道妳的報告格式,不好意思啊,只能稍微簡略壹點了,因為不知道妳要求的側重點。

3.求關於月亮的詩句及分析

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題前小序說,前人詩詞有賦月者而無送月者,本詞別開生面,從“送月”這壹新的角度,探討了詞人朦朧猜想到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壹宇宙觀,是壹首想象奇、構思新穎的送月詞。 送月,怎麽送法呢?本詞與壹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不同,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是把握黎明前剎那間的月景,仿照屈原《天問》的寫法,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和比喻交織在壹起,對月亮提出壹系列的疑問。

“可憐今夕月”,首句先對月亮贊美,“可憐”,可愛。以下便接連提出疑問,“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他先問,可愛的月亮降落到什麽遙遠的地方去了?繼而問,是不是另外還有壹個人間,那裏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詞人的大膽想象,與今天月亮繞地球轉的道理相近,表現了他的聰穎靈悟,也說明由於他對客觀自然觀察細致,因此才具有這種可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天外”古人以目力所及的天體之外為“天外”;“汗漫”,空闊無邊;“浩浩”,廣大的樣子;“姮娥”,嫦娥。在對月亮的出沒作了猜想之後,詞人又針對有關月亮的自然現象和神話傳說提出了壹系列的疑問:是不是天外空空蕩蕩無涯無際,只是壹股大風把明月送走了?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系住了?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這些問題對今天的人來說雖然不算問題,但就辛棄疾生活的時代來說,也只有象他這樣想象豐富的人,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前兩問,問的是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後壹問,說明詞人對有關月中嫦娥的神話故事發生了懷疑,這與李白的《把酒問月》中的“嫦娥孤寂與誰鄰”意境相近,兩位巨匠的想法可謂不謀而合。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對有關月亮的所有傳說,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膽地提出了疑問。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這兩句是針對月亮的運行路線說的。

他說,有人認為月亮運行經過海底,卻又無從查問,這種說法讓人迷茫困惑憂慮不解,以下便針對這種說法談了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三句由“怕”字領起,是寫詞人的擔憂,如果月亮真的經過海底,他真擔心海中往來奔突的鯨魚,撞壞了月宮中的華美宮殿、亭臺樓閣。“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沈浮?”“故”,本來;堪,能夠;“雲何”,為什麽?傳說中月亮上面還有蟾蜍和玉兔,他禁不住問,在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遊水的蛤蟆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麽辦呢?“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結尾二句,更進壹層,對月亮運行經過海底的說法提出問題。

“無恙”是對上邊疑問的總結,是說如果月宮中的房子不被撞壞,玉兔也和蛤蟆壹樣,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生任何問題,那麽圓圓的月亮又為什麽漸漸地會變成“鉤”樣的月牙呢?這與“既能明似鏡,何用曲如鉤?”(駱賓王:《玩初月》)的發問相比,更為具體深刻。 全詞壹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

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象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徹底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托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壹籌。 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賞析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

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壹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壹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壹連問了壹百七十多個問題。

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象奇瑰,與壹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吊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象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象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壹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壹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壹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請看他那妙趣橫生的。

4.求壹篇中秋節的調查報告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

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

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壹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

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

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壹聚,又盼望嫦娥下凡壹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年復壹年,人們把這壹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

唐代《開元遺事》壹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遊玩兒,遊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壹番。

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壹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壹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壹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

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壹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壹個月,十五日又是個月中間的壹天。 《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

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壹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裏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

第壹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梁錄》壹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

書裏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5.古詩詞的研究報告"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怎麽寫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出自宋朝大詩人蘇軾的詞——《水調歌頭》。

全詩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這首詞寫的是詩人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這兩句是說:“但願離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裏,也能***享這月色的明媚皎然。”其他的意思是: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禦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做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明月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麽怨恨吧,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思念遠方親人的情感,被廣為流傳。現在人們常常用來表達對遠方親人和朋友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願。

6.觀察月相的調查報告

八月初七晚8:55 位置:南偏西 地面高度:8度 亮面突出方向:右下方 (小月牙) 八月初八晚8:55 位置:南偏西 地面高度:8+3度 亮面突出方向:右下方 (月牙) 八月初九晚8:55 位置:南偏西 地面高度:8+3+(3+2)=16度 亮面突出方向:右下方 (小月牙) 八月十日晚8:55 位置:南偏西 地面高度:8+3+(3+2)+(3+2+2)=23度 亮面突出方向:右下方 (小月牙) 11日32度 12日43度 13日56度 14日71度 15日88度 (南邊) 之後逐漸向東,高度依次為70 55 44 30 22 15 1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