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微微轉動眼睛,看到了天地間的其他景色。《壹座孤獨的城市,萬仞山》。這還是那麽強烈。這座城市是“孤立的”和“壹片的”,而山是眾多的,高達萬仞。山的高度顯示了城市的渺小,城市的孤獨在山的人身上更加明顯。通過這種對比描寫,展現了祖國西北邊塞的壯美和遼闊之美。
詩人用如此大的勇氣在最後兩句寫風景是為了什麽?本來就是寫場景中的人,表達我對這個遼闊邊塞中人事的深厚感情。這是詩最後兩句的內容。羌笛是西北邊疆具有地方色彩的樂器。當羌笛的聲音隨風飄來楊柳枝熟悉的旋律時,詩人的情緒被喚起。笛聲充滿悲傷,縈繞著孤獨的山野。那是前線的中士在演奏告別曲。他們曾在這令人心碎的音樂中告別親人,踏上漫漫征途。現在,只要壹放這首曲子,他們的眼前似乎馬上就會浮現出妻子兒女的淚水和慈母們悲傷的臉龐。但詩人安慰他們:“強弟何須怨柳?春風不過玉門關。”妳為什麽借用楊柳枝來表達滿腹辛酸?要知道,春風是吹不過玉門關的。這兩句話,寫的是邊疆的荒涼和委屈,把心情變成了悲傷。但這種悲傷不是壹般的哀嘆,而是隱含著諷刺。楊慎《盛安詩》卷二曰:“此詩不如邊塞豪爽,所謂軍門遠萬裏。”。可見詩人的真實意圖並不是誇大塞外的寒冷,說那裏沒有春風,而是用自然現象來暗示生活在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關心招人的生活,不給遠在玉門關鎮守邊關的士兵壹點溫暖。
這首詩是壹幅西北邊疆壯麗景色的畫卷,也是壹首對出征將士充滿同情的哀歌。兩者統壹在短短四首詩中,耐人尋味,耐人尋味,讓人對盛唐邊塞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詩句句精彩,情景交融,千古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