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欲流遠者,必掘其泉。魏徵
3.想著國家安危的人,會積累自己的德和義。魏徵
4、源不深而望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國之安。雖然我很笨,也知道不可能,但是什麽情況呢?魏徵
5,人是神器之重,疆域之大。他們不思居安思危,奢侈節儉。他們也為了木材而砍斷自己的根,他們想要長流。魏徵
6、百位元首,承天命之天,善始則復雜,終則寡了。魏徵
7.是易取難存?如果妳掩蓋了妳的憂慮,妳就會全心全意地等待它;如果妳成功了,妳會沈迷於驕傲。魏徵
8.敬業,則五嶽為壹;驕傲的東西,那麽血肉之軀才是正道。董誌雖然用嚴刑峻法激怒,但最終還是不肯手下留情,恭而不服氣。魏徵
9、怨念不大,牛逼可人,載舟不覆舟,宜深宜慎。魏徵
魏徵(11,580-643),河北巨鹿縣(今巨鹿縣,今河北館陶縣,今河北金州)人,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因為直言不諱的建議,輔佐唐太宗* *。
貞觀十七年(643),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博士,名鄭國公,謚號為“鄭雯”。【葬禮簡單。同年,入淩煙閣。?
魏徵陵位於陜西省禮泉縣。他著有《隋書的序言》、《梁書》、《陳數》和《舒淇》。他的言論多見於貞觀政治家。其中,最為著名和傳世的勸諫文單——《唐太宗勸諫十思》。
人物生活:
大業十三年(617),魏徵在舞陽縣成元寶帳下做官。元寶起身回應李密,發出瓦帖。元寶給李密的信都是鄭偉寫的。李密見魏徵很有文采,便召見魏徵、魏徵,提出十策來加強瓦當,李密卻不必。
大業十四年(618),王攻滄城,被石密所敗。王轉攻濼口,又敗於史密。而魏徵對鄭相長史說:“李密雖多勝,但死傷兵多,瓦崗山又無寶庫,故兵無有功賞。不如深入溝中,占領險要,與敵相持,待敵糧盡,率軍追擊。這是取勝之道。在洛陽沒有糧食的情況下,王將與我軍決戰的時候就沒有什麽可做的了。這個時候,我們不會和他打。”鄭翔對魏徵的話不以為然,說這是老生常談。魏徵說:“這是壹個聰明的計劃,怎麽會是陳詞濫調呢?”壹舉離開。
給唐出主意:
唐武德二年(619),石密被王擊敗,隨石密投降。但是,李密的部將李記仍然占領著李密原來管轄的領土,東至大海,南至長江,西至汝州,北至魏軍。?李密投降了唐力,李記占領了這麽大的地方,不知道怎麽辦。魏徵主動請纓安撫山東,赴溧陽、魏徵與李記上書,勸李記投降。李記派使者到長安,把城內所有的功勞都讓給李密,然後護送糧草給李申通。
同年九月,竇建德率軍攻襄州,李申通無力抵擋。率軍至溧陽,被竇建德擊敗。魏徵、李申通和李記都被抓獲。竇建德把魏徵作為他的招待所。
武德四年(621),率軍攻打王,竇建德率軍支援王。五月,李世民打敗竇建德並活捉了他。魏徵得以再次進入唐朝。太子李用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劉黑闥勾結突厥入侵山東。看到李雖然是長子,但成績不如,就建議李去請戰建功。李聽從的建議,活捉並斬首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626),發動玄武門事變,殺死李、和李元吉。聽說曾經勸說李把安排到其他地方。李世民派人把鄭偉帶走,問:“妳為什麽要疏遠我們的兄弟?”魏徵回答說:“如果王子照我說的做了,今天就不會有災難了。”李世民見心直口快,沒有隱瞞什麽,就赦免了,用作詹的主簿。
做鬼臉:
貞觀元年(627),李世民即位,任命魏徵為左丞,為大學士。李世民渴望建立壹個繁榮的時代,並多次從床上召喚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進諫200余件,完全被李世民接受。
同年,河北前太子李和齊王李元吉因玄武門事件而危在旦夕,派到河北安撫他們。在路上,魏徵碰巧遇到了牛倩王子李誌安和王琦的保鏢李四星,他們被帶到了北京。魏徵讓他們被釋放,但仍然任命他們的官職,以便河北王子的舊家庭會相信李世民真的想赦免他們。
貞觀三年(629),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與國家事務。魏徵扮演李世民,帶領學者將古籍分為四部分並加以修訂。
貞觀五年(631),李世民和魏徵談到了選官的問題。魏徵說,我們應該首先了解他的才能,然後考察他的品德和愛好。
長樂公主李麗質是長孫所生,李世民非常寵愛她,將她許配給了孫昌戊己的兒子孫寵。貞觀六年(舊唐魏徵傳為貞觀五年),唐對群臣說:“長樂公主,皇後所生,為我與皇後所愛。今天我要出來,我要增加我的禮遇。”大臣們都說“陛下愛少”,於是他們征求比永嘉長公主多壹倍的意見,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對此表示反對。因為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姑。這壹舉動超越了禮節。李世民回到宮裏,告訴了長孫。長孫得知此事後,感嘆魏正能“以禮相待,克制他人之情”,並大加贊賞。特地派人賞了鄭偉四百匹絹和四百塊錢,並發消息說:“聽說妳很老實,現在才看到。希望妳留著,不要換。”當李世民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長孫直接獎勵了魏徵,並暗示會給她支持,這對魏徵來說是壹劑強心針。正是因為有長孫皇後這樣的靠山,魏徵的義諫才會如此順利。?不久,魏徵被提升為縣令。
貞觀七年(633),魏正代王爵任輔,尚書省積壓已久的官司沒有判決。李世民命令魏徵公正地處理他們。魏徵對法律不熟悉,但他能抓住根本原則並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大家對此深信不疑。
貞觀八年(634),陜西郡丞皇甫德申的壹封信觸怒了李世民,認為是誹謗。魏徵勸道:“從前賈誼在漢文帝時,曾寫道‘哀帝壹物,嘆帝六物’。自古以來,寫東西、玩東西用的字,往往都是很熱切的。不渴望,就無法觸動人心。激烈的言辭類似於誹謗,陛下。妳要好好想想這樣的事情對不對。”李世民覺得魏徵說的有道理,下令賞皇甫德參與帛二十段。
貞觀十年(636),長孫死,葬於昭陵,謚號文德皇後。?長孫葬在昭陵後,李世民無時無刻不在想她。為了減輕追思之痛,他在宮內建了壹層觀景樓,全天俯瞰妻子的陵墓,並請大臣陪葬。有壹次,李世民讓魏徵陪著他,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清楚了。魏徵假裝沒看見,李世民急了,問:“我怎麽會沒看見呢?是昭陵!”魏徵聽了,回答說:“我以為陛下在找壹個墳墓,但它是昭陵!”李世民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懷念亡妻,忘記父親。於是他哭著下令拆除層觀。雖然李世民以這種方式紀念妻子的行為違反了倫理和禮儀的傳統,但這是壹種天子的真實情感的表達。
貞觀十壹年(637),李世民東遊洛陽,住在任賢宮。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因其拙劣的崇拜而受到州縣官員的譴責。魏徵告訴李世民,隋朝皇帝楊光曾要求附近的人在這裏納貢。貢品沒完成就扔掉,太浪費了。
貞觀十二年(638年),禮部尚書王玨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太子,都要下車,違反法度以示敬意,這是違反禮儀規範的。”李世民說:“妳瞧不起我的兒子,是因為妳自己的地位高貴嗎?”魏徵勸道,“從古到今,太子壹直排在三公之下。目前三個產品分別是天子之長,八座之長。王子下車不是禮物。從舊例中求,沒有可以作為憑證的依據;現在實施違反了國家法律。”李世民說,“國家立了壹個王子,為他做君主做準備。但是,壹個人的長短不在老幼。如果沒有王子,那麽就依次建立王子的弟弟和他的母親。那樣的話,我怎麽能看不起我的兒子呢?”魏徵說:“殷時,崇祀簡樸,有兄死弟繼位之禮;從周初開始,太子李必須是長子,這樣才能杜絕所有兄弟的私心,堵住禍亂之源。這是君主應該非常謹慎的事情。”所以李世民同意了王玨的講話。
貞觀十二年三月,李承乾長子李湘出生。因為皇帝孫子誕生的喜悅,唐下令天下禁絕的犯人壹律先罰,內外官位多為父五品。後者,榮譽的變化,是世界的第五天。並在東宮宴五品以上。李世民對群臣說:“貞觀以前,妳們跟隨我平定天下,在亂世裏東奔西跑。這是方的功勞。貞觀以後,只有魏徵給我出謀劃策,救國救民,敢於冒犯君主的尊嚴,直言不諱,糾正我的錯誤。古代的名臣是無法超越他們的。”於是他自己摘下佩刀,給了他們倆。
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徵利用李世民敕令封官職五等以上的機會,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政治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打出了“十漸止不住”。在書中,我列舉了李世民追求奇趣,縱情奴役百姓,與小人親昵,吝惜君子,崇尚奢靡,頻繁狩獵,使人厭倦徭役等等,批評了李世民的傲慢,再次提醒他要謹慎到底。李世民看了朗誦後欣然接受,並對他說:“我現在已經聽說了,我願意改變它,以便最後是好的。如果妳違背了這個聲明,妳如何面對公眾?以所學為障,每日早晚見之,錄之於史家,使天下知君臣之意。”他給了十斤黃金和兩匹馬。
貞觀十四年(640),魏徵向李世民進諫,要求李世民善終。
貞觀十六年(642),後來皇太子李承幹不學德藝,王維和李泰的寵信與日俱增。朝廷內外的官員都有壹些疑問和評論。李世民聽了之後,很討厭這些話,對朝臣們說:“在當今朝臣的忠誠和正直方面,沒有人能超過魏徵。我派他去協助皇太子結束所有的抱怨。”李世民指定魏徵為王子的姓,知道這和以前壹樣容易。魏徵聲稱生病了,拒絕了。李世民寫了壹封信,回答說:“漢朝的王子由四位長老輔佐。這也是我現在依賴妳的原因。知道自己有病,有病也能救太子。”
死亡: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很傷心,棄朝五天。魏徵被追授為司空、襄州兩地都督,封為“鄭雯”。
李世民寫信給魏徵要求厚葬,但魏徵的妻子史培拒絕了,因為魏徵的生活簡單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死者的願望。裴唯壹的壹輛車上裝的是的靈柩,召集文武百官出城送行,並親自題字。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臣子說:“可以以銅鏡正衣冠,以古史為鏡知盛衰,以人為本見得失。我經常用這種方式來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少了壹面鏡子。魏徵死後,我派人去他家,拿到了他的壹頁遺產。剛起草的,字很難認。只有開始的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著:“世界上有善有惡。雇好人,國家就穩定,雇壞人,國家就衰落。大臣之間,有愛恨情仇。妳恨的人只看到他的惡,妳愛的人只看到他的善。愛與恨之間,要謹慎。若愛而知其惡,恨而知其善,則義無反顧,除惡務盡,任命聖賢而不疑,則國家昌盛。“這是《遺產表》的大意。然而,當我想到這壹點時,我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說的這些錯誤。或者臣子,妳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明知我有錯,壹定要諫。”
同年二月,命顏畫壹幅二十四英雄畫像,放在淩煙閣,名列第三。
不久,侯因叛國罪被處死,杜被革職。魏徵曾向李世民推薦此二人,說他們有當宰相的才能,而魏徵則向歷史學家褚遂良進諫。知道他開始懷疑是否是的壹方侯。於是,他寫了壹封信,要求取消衡山公主(後來的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淑玉的婚約。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親自征征高句麗,數千將士死傷,78%的馬匹丟失。他對這壹舉動深感遺憾,不禁感嘆:“如果鄭偉在這裏,也不會讓我做什麽。”於是李以少囚為禮物祭奠,並重新立碑。
參考數據
360百科:/doc/5404952-5642716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