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壹個政治犯聽蟬的詩學

壹個政治犯聽蟬的詩學

做出贊賞的評論

(1)圖像“蟬”

在中國古代,蟬被視為高貴的象征,因為它高高地站在枝頭,美美地飽餐壹頓,暢飲甘露,與世無爭。因此,許多古代詩人吟詠蟬鳴,有的是為了贊美高潔的品格,有的是為了抒發對慘淡人生經歷的感慨。

如“清心自飲露,悲響吟風。”去冠側之前,先在樹葉裏驚了壹下。”(李白藥《詠》)“飲露不清,知性之人易得滿足。”(楚韻《福德禪》)“我最驚訝的是煩妳,活得像妳壹樣純粹。”(李商隱《蟬》),在不同人生經歷的詩人筆下,普通的蟬各有各的性質,仿佛是壹個高貴文人形象的化身。歷代詠蟬詩中,以這首《政治犯聽蟬》最為傳頌,流傳甚廣。

(2)詩歌的背景

“政治犯聽蟬”是羅賓國王的作品。唐高宗宜豐三年(678年)。在位18年後,剛剛被提升為帝國顧問的羅賓國王被捕入獄。他犯罪的原因是在疏忽的事情上觸動了武則天,他說自己“坐失贓物”。這兩種說法,後者是沒有根據的。前者感覺有失偏頗。從這首詩的結尾對聯“誰知道他是否還在歌唱?,誰會再聽我的?”,這明顯是別人陷害的。聞壹多先生說,羅賓國王“生來就有俠義精神,好管閑事,熱衷於殺人、復仇、搞革命,幫助癡情女子打傷心人”(《宮怨詩》)。這些話揭示了羅賓入獄的根本原因。他敢於反抗他的老板,敢於使用小刀和鉛筆。當然,被打擊的人會以“受賄”“摸武侯”的罪名收留他。正因為如此,王洛賓在獄中寫下了這首詩。

(三)詩歌欣賞1

壹方面說明季節是秋天,壹方面說明詩人被囚禁的地方——禁西。蟬鳴是指蟬的鳴叫。詩中序曰:“其余禁處,禁墻之西,為法草堂之事。有幾棵古槐樹。..每天傍晚,當太陽低低地陰雲密布時,秋蟬會抽出來,發出壹種安靜的聲音,聞聞它。人心不同時,蟲聲比以前更悲?”詩人失去了自由,聽著蟬兒斷斷續續的鳴叫,覺得不尋常,深感其中有壹種苦澀和憂傷。這自然會引出下面這句話:“在我的牢房裏,叫我下定決心”。蟬的哀鳴激起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惆悵和悲傷。“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現了詩人憂慮的心情和處境。

第二聯“卻需要那雙黑色翅膀的歌聲,來擊碎壹個白發蒼蒼的囚犯的心”是第壹聯的延續,進壹步表達了詩人的悲傷和憂慮。詩人仿佛在和蟬對話,又仿佛在自言自語:我已經夠痛苦了,哪裏受得了妳對我的不斷抱怨!俗話說,苦盡甘來,人怎麽會低人壹等!

三重“他的飛行沈重地穿過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的世界”表面上是在說蟬,實際上是在說它們自己的處境。秋天的露珠端莊,濕了蟬的翅膀,難飛。秋風頻吹,蟬的聲音傳不了多遠。在這裏,蟬的尷尬處境比喻其事業的曲折,難以進入;他被很多讒言中傷,鋃鐺入獄,辯護無法傳下去。這首詩委婉,意味深長。

對聯是深深的嘆息:“誰知道他是否還在歌唱?誰還會聽我的??"現在世界上沒有人看重“高尚”,還能指望誰給我平反?這種哀嘆,像是上蒼的呼籲,又像是對漢奸的控訴,充滿了怨恨。詩人沒有誇張。殘酷的現實正如他所料。雖然“平反”了,卻像泥牛入海壹樣杳無音訊。直到吊爐元年,高宗皇帝親赴杜東大赦天下,羅賓國王才得以出獄,但“取贓”的罪名卻與他的“文名”掛鉤,被永遠載入史冊。這種怨恨怎麽才能消除呢?也許這就是他在投身於反武鬥爭時,積極參與並起草《乞武曌》的原因。

詩歌欣賞2

“西蟬鳴,南客思深”,這是第壹副對聯的主題。《韋斯特蘭》,秋天。《隋書田文誌》解釋說:“太陽沿著黃道向東運行,壹天壹次,壹夜壹次。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奇數和星期日。去東方旅行叫春天,去南方旅行叫夏天。去西方旅行是秋天,去北方旅行是冬天。行成陰陽之節。”“南冠”,又名“復仇者冠”,原指楚冠,這裏是對犯人的解釋,用的是鐘毅在楚國被囚禁的典故。《左傳》齊桓公九年,晉景公到軍部巡視,看見壹個官樣的人被綁在牢裏。成公問:“那個紮起來戴楚冠的人是誰?”壹個大臣回答說:“是郭征送來的楚國俘虜鐘毅。後人稱犯人為“南冠”。這裏的南冠指的是作者本人。《南關》後的“客”字,並不解釋為通常的“客”或“居異國”,而是指“囚”,稱為“客”,可見恩怨極深。第壹副對聯中的兩個十字用工整的對仗描繪了這樣壹幅畫面:深秋,蟬發出壹連串悲傷的叫聲,觸動了被囚禁的羅賓國王的心弦,引起了他的深思。在這幅對聯中,要特別註意“深思”二字,這是作者的心血,也是全詩的“源頭”。詩中的名句“玄殿”、“光頭”、“顯重”、“豐風”以及各種聯想,都是由此衍生而來。

第壹副對聯,作者在南冠自刎,用“深思”二字為詩的主題表達做鋪墊,於是對聯被潮流推了出來:“不忍破壹白發囚心的神秘陰影”。“玄庵”,黑庵,這裏指蟬的翅膀。漢魏樂府名篇《白頭詩》描寫了壹個女子起初被傷心人拋棄的悲傷心情,表達了她對專壹愛情的追求。據說這首詩是西漢卓文君寫的。卓文君渴望司馬相如的才能,私奔並與司馬相如結婚。然而,司馬相如並沒有獻身於愛情。入京後,他將娶茂陵女子為妾。當文君聽到這些,他寫了“懷特海之歌”來傷害自己。見詩悔悟,不再納妾。王斌寫的這句話有兩層意思。表層的意思是蟬振翅黑翅,白發悲悼作者,令人不忍。內層的意義更深刻。作者意在通過香草美人這種傳統的文學手法來表達自己對失去朝廷寵信而被貶陷的憤懣之情。作者“蟬”與他人對立,“謎”與“白”並用。看到蟬的翅膀讓他難過,但聞著蟬的聲音讓人難以忍受,因為他也有過壹頭黑發的豆蔻年華。早在公元669年,為了服務社會,他就跳進了仕途:“我在軍中,就想到了古塤。”。妳也應該為漢人的恥辱報仇,並把這件事報告給明君(《蘇文城望軍營》)。為了顯示自己的野心,他當過文官,當過政府官員,當過李朗,在東臺當過學士。在四川任武官,在雁北任秘書。然而,他奔波了30年,卻壹直是個仆人。他剛被提升為禦史,就被捕入獄了。報國的念頭終究會落空,那為什麽不忍呢?

如果說第壹聯是以風景為靈感,蟬人同步相連,議論生於敘事,那麽頸聯的重點就是情感議論的表達。“他的飛行沈重地穿過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大風的世界裏”意思是蟬因為暴露而無法向前飛,它們的歌聲因為大風而無法傳得很遠。這不僅是為了描述深秋寒氣逼人的艱難處境,也是為了感嘆自己的遭遇。在詩前的序中,作者寫道:“仆難迷道,被時光感動。自責而不悲,沒落而不倒”,意思是時代的“徽墨”(繩子的意思)束縛了它,使他無法馳騁他的野心。序言還說他“看到螳螂的影子就害怕危機”。當他看到螳螂緊緊抓住螳螂斧,試圖抓住被吃掉的蟲子時,他立刻想到自己還處在深深的危機之中。朝廷內外惡勢力的重霜,不僅凍住了他的翅膀,鎖住了他的聲音,也把他的生命推向了“盡頭”。序言中的這些話說明,頸聯雖然寫的是蟬,但不是為蟬而作的。這兩首詩,和蟬諧音,抒情忘蟬,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壹首好詩,不僅要有詩眼發光,更要有“龍韻”發光。試試看楊炯的《從軍》,杜甫的《書香》。如果沒有“壹個百夫長比壹個學者更好”和“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經死了”。像“從此英雄淚灑衣襟”這樣的“龍隱”句式,就在屋後,直抒胸臆,獻上壹顆“詩意的心”。那麽整篇文章就會索然無味。這首詩也是如此。詩人在詩的結尾充滿了憤怒,說出了他長久以來的真情:“誰知道他是否還在歌唱?,誰會再聽我的?”,然後脫去前三節所包裹的“蟬體”,讓人看到作者純潔無瑕的報國誠意。這種真誠,正如序言所說的“虛懷若谷,不為道所惑,不為翼所昧。”唱樹的清風,韻縱;飲高秋之露,清朗可畏。“不容易世俗,保持‘魅力’不如喝露水。正是這個問題,使得《壹個政治犯聽蟬》成為唐詩的代表作,優於初唐各路官員的華美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