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再別康橋》教案

《再別康橋》教案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通用12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麽什麽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鑒別關鍵詞、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激發學生朗讀品賞詩詞的興趣。

2.培養學生鑒賞,評價現代詩詞的能力。

3.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藝術美和人情美。

教學重點:

1.《再別康橋》中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過程:

壹、作者簡介:

徐誌摩:(1896----1931)筆名雲中鶴、南湖,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新月派”代表詩人,他的詩,散文以及藝術觀,受英國浪漫主義影響較深,註重意境創造與音律和諧。著作有《誌摩的詩》,《翡冷翠的壹夜》等,名作有《再別康橋》。

他在中國新詩史上是位毀譽不壹的詩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歐,在英國倫敦劍橋大學研究英國文學時,曾在康橋河裏劃船,在康橋上漫步,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懷抱中。代表詩作《再別康橋》、《偶然》、《雲遊》等,

《再別康橋》是徐誌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詩人獲得巨大聲譽的詩作。

二、中國現代詩人簡介

現代詩誕生於五四運動前夕,它不斷接受外來影響並溶化在自己民族風格中,湧現了眾多藝術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聞壹多、艾青等。聞壹多、臧克家和徐誌摩都是我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先驅,雖然他們風格迥異,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為我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概述詩歌寫作背景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誌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壹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徐誌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壹生最美好的時光。康橋的壹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說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壹些好。

三、示範朗讀課文(展示多媒體課件)

四、同學們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生討論:(展示課件)

壹、整體感知《再別康橋》內容和形式

二、具體分析《再別康橋》的內容(節)

1、234、5、6、7。

六、學生討論:《再別康橋》語言形式(展示多媒體課件)

七、再次朗讀本詩,討論它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展示多媒體課件)

八、其他作品欣賞

(展示多媒體課件)擴大學生的視野

九、誌摩影集

(展示多媒體課件),進壹步了解徐誌摩。

十、英國劍橋大學掠影

學生進壹步感受文章。

十壹、鞏固練習

(展示多媒體課件)

十二、課後作業

3、意境:繪畫美(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壹、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壹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壹課時

教學步驟

壹、導語

古人雲: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麽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麽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誌摩的《再別康橋》,領略壹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誌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誌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誌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壹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三、簡要情況-康橋情結),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範朗誦。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秋,徐誌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壹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誌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壹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壹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欣賞配樂朗讀

,先讓學生讀,再用範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10分)

六、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麽--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做壹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壹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配合板書 七、課後小結(1分)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1、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本詩***有七節,可以用1課時來進行學習。主要介紹作者和詩歌寫作背景,賞析詩歌和分析詩歌特點。具體來講,主要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來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則可以結合作者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留學生活或者重返劍橋的經歷來介紹,賞析詩歌環節主要通過對每節詩中的意向或修辭手法的分析來完成,分析詩歌特點主要是結合作者的構思、詩歌的意境和反應的情感來分析。據此,通過教師恰當的媒體運用和生動的分析,學生對該篇詩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進了壹步。

(1)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 教學難點:詩歌的意象與內容關系以及引導學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見解。

2、教學目標

1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意象美和建築美。2通過對《再別康橋》壹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心深厚的感情。

3、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自主上網搜集的有關康橋和作者的圖片,教師準備的“再別康橋”詩歌朗誦的音頻、視頻和動畫。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聞壹多的死水,聞壹多筆下的死水是壹處骯臟、發臭、沈寂之所在,令人難以忍受。生活當然並不完全如此,也有許多如畫的美景,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先帶領同學去領略壹下英國的劍橋美麗的景色。

展示幻燈片中有關康橋的圖片,以便讓學生對康橋有壹個初步印象。

這樣的美景,同學們設身處地想象壹下,是不是令人心曠神怡啊?假想壹下,我們剛剛飽覽劍橋美景,現在我們即將離別,我們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啊?我們是如此,更何況在此生活過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誌摩曾在康橋度過了將近兩年的閑適、浪漫、自由的時光;康橋,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記憶,在他短暫而明亮的壹生中具有重要意義。他曾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詩人再次來到康橋,離別後,將自己的縷縷情思,融匯在康橋美麗的景色裏,用細膩的筆觸表達豐富的情感,寫作了兼具情感美與藝術美的《再別康橋》。

背景介紹:此詩作於徐誌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壹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裏逗留了壹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壹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壹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裏靜靜地等待他,壹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現--在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他寫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徐誌摩與康橋

徐誌摩最初是在美國留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唾手可得,但他寧可放棄而到劍橋大學作壹名根本拿不到學位的旁聽生。他覺得只有在劍橋,他才體會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說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主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學位棄取的選擇,兩相比較,便可看出徐誌摩獨特的個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價。而這,正是他作為“情才” “奇才”的本色。

作者介紹:(大家都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徐誌摩,那麽有沒有同學對徐誌摩有所了解呢?)可以適當的請壹兩個同學來說說他們所知道的徐誌摩,然後展示介紹作者的幻燈片:徐誌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Γ?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誌摩邂逅了林徽音並與之相戀,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誌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5 初讀詩歌:(好,介紹完了作者,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有感情的朗讀壹下這首詩)2至3分鐘後叫停,展示初讀詩歌幻燈片:康橋的生活和康橋的壹切在徐誌摩的壹生中是壹個永遠的情結。康橋的壹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下面就讓我們來聆聽壹下這首傳世之作吧!(好,讓我們***同來欣賞壹下這首詩歌,開始播放音頻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了解詩中的意象

2、感受詩歌的獨特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通過咀嚼、吟誦,學會鑒賞現代詩歌的“意象美”

學習方法

以誦讀為主,反復朗誦鑒賞詩之美。

導學過程

壹、 導入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不止壹篇送別詩作。古人雲: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也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更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傷感,這些都是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那麽現代人是如何看待離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誌摩的再別康橋,領略壹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板書:再別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