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小兒辯日》——春秋戰國 列禦寇
2、《司馬光砸缸》——宋 作者不詳
3、《楊氏之子》——南朝 劉義慶
4、《曹沖稱象》——晉 陳壽
文言文故事簡介:
1、《兩小兒辯日》:
通過兩小兒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的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2、《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用大石頭砸破水缸救出掉在水缸裏的同班的故事,表現出了司馬光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的機智與勇敢。
3、《楊氏之子》:
講述了梁國姓楊的壹家中的九歲男孩面對客人的提問機智回答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4、《曹沖稱象》:
小小少年曹沖用壹個簡單的方法就稱出大象的重量,被稱贊年齡不在大小,關鍵是遇事要善於觀察,開動腦筋想辦法,小孩也能辦大事。
2. 古代小孩子機智的古文童區寄傳[1] 選自《柳河東集》 柳先生曰:越人[2]少恩[3],生男女,必貨視之[4]。
自毀齒[5]以上,父兄鬻賣以覬其利[6]。不足,則取他室[7],束縛鉗梏之[8],至有須鬣者[9],力不勝[10],皆屈為僮[11]。
當道相賊殺[12]以為俗。幸[13]得壯大,則縛取幺[14]弱者,漢官因以為已利[15],茍[16]得僮,恣所為[17]不問。
以是越中戶口滋耗[18],少得自脫[19]。惟童區寄以十壹歲勝[20],斯[21]亦奇矣。
桂部從事[22]杜周士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23]。
行牧且蕘[24],二豪賊劫持,反接[25],布囊其口[26]。去逾四十裏,之虛[27]所賣之。
寄偽[28]兒啼,恐栗[29],為兒恒狀[30],賊易[31]之,對飲酒,醉。壹人去為市[32],壹人臥,植刃道上[33]。
童微伺[34]其睡,以縛背刃[35],力上下[36],得絕[37],因取刃殺之。 逃未及遠,市者還,得童,大駭,將殺童。
遽[38]曰:“為兩郎[39]僮,孰若[40]為壹郎僮耶?彼不我恩也[41]。郎誠見完與恩[42],無所不可。”
市者良久[43]計曰:“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幸而殺彼,甚善。”即藏其屍,持童抵主人所[44]。
愈束縛,牢甚。夜半,童自轉 ,以縛即[45]爐火燒絕之,雖瘡手勿憚[46];復取刃殺市者。
因大號[47],壹虛皆驚。童曰:“我區氏兒也,不當為僮。
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願以聞於官[48]。” 虛吏白州[49],州白大府[50]。
大府召視兒,幼願[51]耳。刺史顏證[52]奇之,留為小吏,不肯。
與衣裳,吏護還之鄉[53]。鄉之行劫縛者[54],側目[55]莫敢過其門。
皆曰:“是兒少秦武陽[56]二歲,而討殺[57]二豪,豈可近耶!” 世說新語裏的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壹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德行)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
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
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言語) 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
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
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言語)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
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夙慧)。
3. 描寫“古代機智少年兒童”的文言文有哪些1、《兩小兒辯日》——春秋戰國 列禦寇 2、《司馬光砸缸》——宋 作者不詳 3、《楊氏之子》——南朝 劉義慶 4、《曹沖稱象》——晉 陳壽 文言文故事簡介: 1、《兩小兒辯日》: 通過兩小兒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的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2、《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用大石頭砸破水缸救出掉在水缸裏的同班的故事,表現出了司馬光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的機智與勇敢。 3、《楊氏之子》: 講述了梁國姓楊的壹家中的九歲男孩面對客人的提問機智回答的故事。
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4、《曹沖稱象》: 小小少年曹沖用壹個簡單的方法就稱出大象的重量,被稱贊年齡不在大小,關鍵是遇事要善於觀察,開動腦筋想辦法,小孩也能辦大事。
4. 有關古代兒童機智的文言文,短壹點 《詠雪》,《陳太丘與友期》除外看看吧
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於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王戎劃在神童的圈子裏。如果說曹沖的天分在於解決問題,那麽王戎的天分則在於觀察總結。
有關孔融,有壹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此言出自壹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裏用了壹個歇後手法,意思說陳韙現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壹時語塞。壹個十歲的孩子,壹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贊嘆。
東吳君臣,壹直保持著壹種溫切的關系。孫權就經常和大臣開玩笑。諸葛恪六歲時,值東吳筵會,恪隨父諸葛瑾在座。諸葛瑾臉長,孫權令人牽壹驢來,用粉筆書其面曰:“諸葛子瑜”。眾皆大笑。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於其下曰:“諸葛子瑜之驢”。滿座之人,無不驚訝。權大喜,遂將驢賜之。又壹日,大宴官僚,孫權命恪把盞。巡至張昭面前,昭不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謂恪曰:“汝能強子布飲乎?”恪領命,乃謂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鉞,未嘗言老。今臨陣之日,先生在後;飲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謂不養老也?”昭無言可答,只得強飲。權因此愛之,故命輔太子。
如滿意請采納
5. 古代小孩子機智的古文童區寄傳[1] 選自《柳河東集》
柳先生曰:越人[2]少恩[3],生男女,必貨視之[4]。自毀齒[5]以上,父兄鬻賣以覬其利[6]。不足,則取他室[7],束縛鉗梏之[8],至有須鬣者[9],力不勝[10],皆屈為僮[11]。當道相賊殺[12]以為俗。幸[13]得壯大,則縛取幺[14]弱者,漢官因以為已利[15],茍[16]得僮,恣所為[17]不問。以是越中戶口滋耗[18],少得自脫[19]。惟童區寄以十壹歲勝[20],斯[21]亦奇矣。桂部從事[22]杜周士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23]。行牧且蕘[24],二豪賊劫持,反接[25],布囊其口[26]。去逾四十裏,之虛[27]所賣之。寄偽[28]兒啼,恐栗[29],為兒恒狀[30],賊易[31]之,對飲酒,醉。壹人去為市[32],壹人臥,植刃道上[33]。童微伺[34]其睡,以縛背刃[35],力上下[36],得絕[37],因取刃殺之。
逃未及遠,市者還,得童,大駭,將殺童。遽[38]曰:“為兩郎[39]僮,孰若[40]為壹郎僮耶?彼不我恩也[41]。郎誠見完與恩[42],無所不可。”市者良久[43]計曰:“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幸而殺彼,甚善。”即藏其屍,持童抵主人所[44]。愈束縛,牢甚。夜半,童自轉 ,以縛即[45]爐火燒絕之,雖瘡手勿憚[46];復取刃殺市者。因大號[47],壹虛皆驚。童曰:“我區氏兒也,不當為僮。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願以聞於官[48]。”
虛吏白州[49],州白大府[50]。大府召視兒,幼願[51]耳。刺史顏證[52]奇之,留為小吏,不肯。與衣裳,吏護還之鄉[53]。鄉之行劫縛者[54],側目[55]莫敢過其門。皆曰:“是兒少秦武陽[56]二歲,而討殺[57]二豪,豈可近耶!”
世說新語裏的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壹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德行)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言語)
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言語)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夙慧)
6. 機智對答的文言文1?課文簡說.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壹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本文講述了梁國姓楊的壹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在梁國,有壹戶姓楊的人家,家裏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壹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妳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選編本課的目的,壹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壹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這句話點明了文章要講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點.起到總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從孔君平來拜見孩子的父親壹事看,兩家的關系很好,常來常往.所以當得知孩子的父親不在時,孔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叫出了這個孩子.可見,孔與孩子很熟. ③為設果,果有楊梅. 誰為誰設果?聯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看起來孩子很有禮貌,很會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妳家的水果.”意思是,妳姓楊,它叫楊梅,妳們本是壹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說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裏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 (2)對詞語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 設:擺放,擺設.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1?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學習本文應重點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特別要註意停頓的恰當.舉例如下: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2?本文雖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建議采取以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學生嘗試讀文,根據學生讀文情況教師示範讀文,幫助學生在把短文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2)在讀通課文後,請學生根據註釋、插圖和聯系上下文,理解每壹句話的意思.教師加以點撥,如:“為設果”是說誰為誰擺放水果?“家禽”是現在說的“家禽”嗎?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3?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讀中體會九歲孩子的回答妙在什麽地方,交流對這個問題的體會.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對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麽不壹樣,體會這個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機智. 4?拓展閱讀:《世說新語》上的其他關於言語表達的小故事. 5?課文中要求寫的字有三個比較容易出錯,要格外註意,根據書寫的實際情況提醒學生註意:“曰”不能寫成“日”,“惠”和“禽”不僅要把結構寫勻稱,還要註意把筆畫寫正確;有兩個多音字要指導學生讀準,壹是“為設果”中的“為”讀“wèi”,二是“應聲”的“應”讀“yìng”. 6?關於“綜合性學習” 本課課後編排了綜合性學習的提示,目的是提示教師此次綜合性學習應從本課教學開始,把綜合性學習貫穿全組學習的始終.本次綜合性學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去發現、搜集精妙的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積累並學習運用有藝術性、有魅力的語言,感受祖國語言的豐富美好! 組織這次綜合性學習,首先要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明確任務與方法,落實小組分工與活動安排等.可以根據學習提示,自主確定某壹活動方式:如,搜集熟語、短文;搜集提示語和廣告詞,寫廣告詞;搜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並演壹演等.其次,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掌握信息,適時調控指導.可以通過與學生日常交流、召集小組長匯報活動進程,與課文學習有機結合,適時小結等方法,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活動心態.並且要真正給學生壹個展示學習成果的舞臺,與“回顧·拓展”中的“展示臺”相配合,結合語文課、語文活動積極創造展示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功感. 壹、談話導入 要是我問妳,妳會說話嗎?壹定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