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清明》全詩的意思

《清明》全詩的意思

杜牧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含義: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壹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裏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沈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手法:借清明是的景物抒發自己思鄉的內心。

主題: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壹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

感情:思鄉之情。

感悟:獨自在外的人在節日時是倍加想家的。

高翥詩《清明》

詩歌原文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壹滴何曾到九泉。

[註釋](1)紛然:眾多繁忙的意思。(2)九泉: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陰間。

[譯文]清明這壹天,南山北山到處都是忙於上墳祭掃的人群。焚燒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到處飛舞,淒慘地哭泣,如同杜鵑鳥哀啼時要吐出血來壹般。黃昏時,靜寂的墳場壹片荒涼,獨有狐貍躺在墳上睡覺,夜晚,上墳歸來的兒女們在燈前歡聲笑語。因此,人活著時有酒就應當飲,有福就應該享。人死之後,兒女們到墳前祭祀的酒哪有壹滴流到過陰間呢?

高翥(1170~1241) 南宋詩人。字九萬,號菊□。余姚(今屬浙江)人。遊蕩江湖,布衣終身。

高翥是江湖派中較有才情的詩人。他的壹些詩具有民歌風味,如《秋日田父辭二首》寫農村風俗,語言樸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間情歌;《無題》詩也寫得與竹枝詞相仿佛,如:"風竹蕭蕭淡月明,孤眠真□可憐生。不知昨夜相思夢,去到伊行是幾更?"他擅長以平易自然的詩句寫出尋常不經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深黃"(《曉出黃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楊柳這些常見的景物寫得相映成趣。《多景樓》以深秋晚景襯托故國之思,筆致雅淡。

所著《菊□小集》,有《南宋群賢小集》本,《信天巢遺稿》,有《四庫全書》本。

萬寬詩《清明》

詩歌原文

清明

現代萬寬

滿城風絮壹層紗,寂寂青山不見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間孤月映梨花。

關於“人間孤月映梨花”的理解,為何是“人間”,因為“斯人已歿”而“月亮尚在照臨世間”,為何是“孤月”,因為斯人在時,月亮寄托著素潔的情懷,是斯人最好的知己,當斯人作土,便會癡癡地想“是否月亮也會因為我的離去而覺得孤單呢?”為何是“梨花”,首先清明正是梨花開放的時節,墳前也往往植有梨樹,“梨花”的諧音正是“離花”,代表著離別,更重要的是“梨花”和“孤月”壹樣“清華”,斯人雖去,但斯人的精神卻化為梨花長存世間,這樣的例子在“青陵臺上相思樹”的典故中可以應證,化用壹“映”字,不僅把月光照映在梨花之上的清冷,高遠,沈寂的視覺美感傳達出來了,而且讓梨花和月亮又照應在無聲的對話中了,詩人正是通過梨花在此死而復生了。(寂寥江上客)

3句上承“不見家”,想象自己未來也是壹樣的歸宿,感慨遂生。3句也照應到了題目,清明日,在滿城風絮中茫然而望,青山隱隱,家山何在?3、4想象自然,感慨很深,意境極美。孤月與梨花都不是實指,作者只是以這個意象來形容自己的清高與才華。百年之後如何誰也不知道,作者能如此預想,可見自視極高。(承景含光)

黃庭堅詩《清明》

詩歌原文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壹丘。

全詩的意思是說,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春雨綿綿,使大地上壹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裏感到難過。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裏,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裏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而另有壹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要高官厚碌,寧可隱居山中。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誌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後都是篷蒿壹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首聯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筆鋒壹轉,展現了自然界萬物復蘇的景象,正與後面兩聯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煙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壹杯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壹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壹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詩行間。這與詩人壹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王禹偁詩《清明》

詩歌原文

清明

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全詩用十蒸為韻,首句借用八庚韻。故前面將蒸與庚青同列了。

現代詩詞《清明》

春意註遍山水間,風調日和清明天。

識得古今人生在,煙雨山川泣英賢。——選自《讀月樓詩存》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壹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