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人與人的情誼的詩

關於人與人的情誼的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賞析

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壹種主題。古代交通不便,壹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這些送別或留別的詩裏,難免染上淒涼、傷感的色彩。江淹《別賦》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古代確乎是這樣的。但也不可壹概而論,古人寫的別詩,也有明朗樂觀之作。初唐詩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這樣的壹首好詩。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壹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於是王勃便漫遊蜀中,壹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城闕”,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三秦”,泛指長安附近。項羽破秦後,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城闕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壹段有白華津、萬裏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裏,自然是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裏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壹近壹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壹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壹個很不得誌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遊宦在外,也不怎麽得意。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壹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妳都是離鄉遠遊以求仕宦的人,妳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壹樣的啊!這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度很誠懇,壹種體貼關註的語氣,從字裏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

五六句忽然將筆鋒壹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後,雖然天各壹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壹樣。最後兩句就此再推進壹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壹樣地別淚沾巾。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又說:“憂思成疾 ,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壹般贈別詩常有的那種哀傷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壹個重要原因。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壹致的。

樸素無華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壹直占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王、楊、盧、駱,“以文章名天下”,稱“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杜甫在《戲為六絕句》裏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說那些嗤笑“四傑”的人只能“身與名俱滅”,而“四傑”卻像萬古長流的江河,他們的美名永遠不會泯滅。杜甫對“四傑”的推崇是壹點也不過分的。就拿王勃這首詩來說吧,並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但在質樸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中又包含著對友人的體貼,絕不是壹覽無余、索然寡味。詩人本來是要勸慰杜少府的,勸他不要過於感傷。但並不是壹上來就勸他,而是先用環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壹樣的宦遊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並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後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於悲傷。這樣寫來多麽委婉!杜少府壹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也壹定可以排解開了。

送元二使安西:

這是壹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鹹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壹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壹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裏扮演了壹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裏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壹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壹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壹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壹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壹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壹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壹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壹概舍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壹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壹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壹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壹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壹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裏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壹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壹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壹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壹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壹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壹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沈默,“勸君更盡壹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沈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壹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壹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壹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

唐五代?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註釋: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謝眺樓:又稱謝公樓,也稱北樓。校書:官名,校書郎的簡稱。雲:李雲。蓬萊:指東漢時藏書的東觀。建安骨,指漢獻帝建安年間,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風格剛健清新,被後世稱為“建安風骨”。

簡析:

此詩的重點不是寫離情別緒,而主要是感懷,抒發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的牢騷。全詩感情沈郁、奔放幾乎句句都是精華,是李白詩的代表作之壹。

李白於天寶十二載遊宣州,恰遇李華以監察禦史身份來宣城辦事,***登謝朓樓,乃作此詩。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報國無門之苦悶情懷。通過對蓬萊文章、建安風骨、謝朓詩歌之豪情逸興的贊美,在歷史的深處勾勒出壹個理想化的精神範型。而以此與煩憂現狀作鮮明對照,更激起“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那樣的無從消解的情感沖突高峰。此外,詩中采用時間穿插的藝術結構,強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達效果,而且對於“昨日”、“今日”之時間階段性特征,皆以“棄我”、“亂我”為衡量標準,尤可見自我中心地位。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黲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註解: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變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氣候。

3、轅門:古代軍營前以兩車之轅相向交接,成壹半圓形門,後遂稱營門為轅門。

韻譯:

北風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胡地天氣八月就紛揚落雪。

忽然間宛如壹夜春風吹來,

好象是千樹萬樹梨花盛開。

雪花散入珠簾打濕了羅幕,

狐裘穿不暖錦被也賺太薄。

將軍雙手凍得拉不開角弓,

都護的鐵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結冰百丈縱橫有裂紋,

萬裏長空凝聚著慘淡愁雲。

主帥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

傍晚轅門前大雪落個不停,

紅旗凍硬了風也無法牽引。

輪臺東門外歡送妳回京去,

妳去時大雪蓋滿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見妳,

雪上只留下壹串馬蹄印跡。

評析:

這是詠邊地雪景,寄寓送別之情的詩作,全詩句句詠雪,勾出天山奇寒。

開篇先寫野外雪景,把邊地冬景比作是南國春景,可謂妙手回春。再從帳外寫到帳內,通過人的感受,寫天之奇寒。然後再移境帳外,勾畫壯麗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別的特定環境。最後寫送出軍門,正是黃昏大雪紛飛之時,大雪封山,山回路轉,不見蹤影,隱含離情別意。全詩連用四個"雪"字,寫出別前,餞別,臨別,別後四個不同畫面的雪景,景致多樣,色彩絢麗,十分動人。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意境清新誘人,讀之無不叫絕。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①,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孤蓬②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③去,蕭蕭班④馬鳴。

註釋

①郭:城墻外的墻,指城外。

②蓬:草名,枯後隨風飄蕩,這裏喻友人。

③茲:現在。

④班:分別。

簡析

這是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先寫作別處的山水: 青山橫亙外城之北,白水環繞東城潺流。此兩句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 “東城”。“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刻出山之靜態,“繞”字畫出 水之動態。如此描摹,揮灑自如,秀麗清新。中間二聯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 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後兩句寫依依惜別的 心情,巧妙地以“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聯更進壹層,抒發難舍難分的情緒。化用:《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 句,嵌入“班”字,寫出馬猶不願離群,何況人乎?烘出繾綣情誼,真是鬼斧神工。

詩寫得新穎別致,豐采殊異。色彩鮮艷,語言流暢,情意宛轉含蓄,自然美與人 情美水乳交融,別是壹番風味。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①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②邈雲漢③。

註釋

①將:偕,和。

②相期:相約。

③雲漢:天河。

簡析

原詩***四首,此是第壹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壹種復雜感情。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壹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 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淒涼。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①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註釋

①舉:擡。

簡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麽逼真,那麽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①彩雲間,

千裏江陵②壹日還③。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註釋

①白帝:今四川省奉節。

②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

③壹日還:壹天就可以到達。

簡析

詩是寫景的。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壹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鋒棱挺拔,壹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註釋

①珍饈:名貴的菜肴。

②垂釣坐溪上:傳說呂尚未遇周文王時,曾在溪(今陜西寶雞市東南)垂釣。

③乘舟夢日邊:傳說伊尹見湯以前,夢乘舟過日月之邊。合用這兩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無常,多出於偶然。

簡析

”行路難”多寫世道艱難,表達離情別意。李白《行路難》***三首,蘅塘退士輯 選其壹。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壹天會施 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詩開頭寫“金樽美酒”、“玉盤珍饈”,給人壹個歡樂的宴會場面。接著寫“停 杯投箸”、“拔劍四顧”,又向讀者展現了作者感情波濤的沖擊。中間四句,既感嘆 “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看到了呂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難”四個短句,又表現了進退兩難和繼續追求的心理。最後兩句,寫自己理想總有壹天能夠實現。 全詩在高度傍徨與大量感嘆之後,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忽開異境,並且堅信美好前景,終會到來,因而“直掛雲帆濟滄海”,激流勇進。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