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有哪些代表作如下:
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驟雨打新荷,人月圓傷心莫問前朝事,天凈沙秋,水仙子鋪眉苫眼早三公,沈醉東風黃蘆岸白蘋渡口,落梅風夕陽下。
元曲介紹: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壹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壹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
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於大都(今北京)壹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套數兩種。
基本含義:
元曲原本是民間流傳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壹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壹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壹樣,就是這個緣故(同壹曲牌中,字數最少的壹首為標準定格)。
始於宋代,鼎盛於元。壹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