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道家追求的生活方式:回歸自然

道家追求的生活方式:回歸自然

道家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返樸歸真,返樸歸真,這是說道家的學習者,通過修行生活,摒棄虛假,回歸自己單純天真的本性,就像壹個單純的孩子,和道家是壹樣的。這是道家生活中的主要追求,來源於老子的道。老子在許多不同的方面應用道,例如,他的社會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他的人生觀是“清靜無為,返樸歸真”;他的修煉方法是“根深蒂固,高瞻遠矚”。老子認為,人如果以道為準則,遵守壹定的行為準則,長期堅持不懈地修行,就能返璞歸真,返樸歸真,與道融為壹體而成仙,所以老子說“谷神不死”。所以,千百年來,道教中的人們秉承這壹規律,認真探索,刻苦鉆研,追求返樸歸真,延年益壽之道。可見,返樸歸真不僅是壹種修煉方法,更是壹種生活方式。?

老子返樸歸真的思想非常豐富,主要表現在:

第壹,清靜主義。老子說:靜為天下正。也就是說,人若清靜,就會正確地立足於世,比如為人正派,為官清正等等。“靜”和“無為”是老子《道德經》中兩個頗為相似的範疇。同時,它們也與“寡欲”有關,都是“道”的局部表現。在後來的道教中,常作為壹個術語,如道經中的“清靜”或“戒欲”。

在《道德經》中,還有壹個關系名詞,那就是“濁”,兩者是有關系的。老子曾說:道人性圓明,湛然明,在萬物之中,與天地壹體。人高興就高興,人擔心就擔心,沒有區別。那麽誰能擺脫後天的世俗欲望,抖落壹切塵垢,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呢?只有回歸到它與生俱來的空靈和輕盈,像渾濁的水壹樣,才能得到澄清和再現。所以,有道之人,雖在塵中,然天成,不可染,不可留,與濁相似,身在常處。

這段話講的不僅僅是道家的靜功夫,更是壹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說,在壹個復雜的社會裏,如何避世,達到太平,必須要做靜功夫。靜功夫到了壹定境界,就要繼續堅持下去,也就是見光。老子認為這都是道的壹種表現。對此,《詩經》更直白:“夫清則濁,動則靜。”指出“清”與“濁”是“道”的兩個不同方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觀中,“靜”是自然最根本的形態;在人生觀上,“靜”是壹種社會生活方式。就清與濁而言,後者必須從屬於前者,因為老子闡述大道符合法、天、法、自然的宗旨,所以人的生活方式也必須與自然和諧,以萬物養壹群人。所以《詩經》說:“大道無形,生天地;大道無情,日月運行;大道無名,萬物生長。”這裏所說的“無形”、“無情”、“無名”,都說明了道的“靜”,不僅要“靜”,還要“常靜”,“常真於物,常真於性,常靜”。“永遠保持安靜”就是“安靜”的意思。在經典中又稱為“真靜”,意為“心無其心”、“形無其形”、“物無其物”,只有在空性中才能看到,對空性的觀察也是空性的,從而最終達到“湛然常寂”?但是,這裏所說的“不作為”並不是“不作為”。其含義與儒家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正好相反,即順應自然,按天地之法辦事,不可輕舉妄動。總之,天道自然無為,人法也應無為。“無為”的真正目的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不死”。《老子·官印河上》說:“無為而法,有益於治身之靈,而治國則有益於萬民。”可見,“無為”既是修身的原則,也是治國的政治準則。從修身的角度來說,“無為”是道家人生哲學的主要原則,也是返樸歸真的主要方法。《淮南子原道訓》說:“所謂無為,不為先;所謂無為,因事而為。”再者,《淮南子·顏泉訓》又舉了壹個例子:“智者不以位為事,勇者不以位為暴,仁者不以位為患,可謂無為。”並強調“無為,不是停滯不動,所以不是從自身出來的。”指出“人無所為則生,有所為則傷。”無為而治者,載天地,為之者,不能得之;不能無所作為,就不能有所作為。“所以,聖人內在修其精,而不裝飾其華而不實的外表,保養其靈,發揮其聰明智慧,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第二,要幼稚。《道德經》說:“簡單,自私,欲望少。”“樸”就是“簡單”的意思。《說文》曰:“樸,木質素也。在《道德經》中,“簡單”這個詞有時被解釋為“真誠”,例如,它說,“我是真誠的。"有時也可以理解為"道",如說:"公園雖小,天不敢為臣;侯爵若能守,壹切自會。"有時也說是"歸園",如:"常德夠了,歸園。”可見,“樸”是道、人性、物情的根本。古代的世界自然而簡單,古代的人自然而簡單,生命的開始自然而簡單。但由於情欲的弊端,世界離道越來越遠,國家無法治理。道家講“正天真”,就是去除後天的虛假,回歸嬰兒,回歸樸素之道。”樸”是大道之法,法治天下,社會自然樸素。《淮南子》和《列子》都為我們描繪了壹個樸素的社會。”《淮南子·本·景訊》說:黃三治天下,不逆天而和,孤定從容,不撓民,不矯揉造作,不驕不躁,人事不變;內在修養上符合道,外在表現上符合德;變化遵循理性,行動有益於壹切;說話簡潔而遵循真理,行動迅速而合理;快樂但不虛偽,簡單但不虛榮;所以,做事情的時候,不要選擇時間,不要預測占蔔,不要猜測開始,不要考慮結束;平靜祥和就心滿意足,動蕩不安就努力改變:以天地為準繩,以陰陽為本位;四時和合,日月明,天地和合。列子還高度贊揚了“無知、順從皇帝”的自然樸素的社會。列子說:堯治理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理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人民是否支持他,所以他環顧四周,詢問他的近臣,他們說他不知道;問宮外官員,答不知道;再問民間賢者,說不知道;於是,姚裝扮成壹個老百姓,在街上遊蕩,聽著孩子們的歌謠:種糧食養活老百姓,這是妳崇高的美德,沒有知識和智慧,只是根據天帝的法律。可見,堯治天下,自然而樸質。所以《道德經》說:聖人處處謙虛謹慎,含藏不露,不露鋒芒,與民同塵,壹視同仁,不分貴賤,壹視同仁。他們的心與所有人的心融為壹體,比如新生嬰兒的心。這是事實。那麽如何才能回歸簡單呢?老子認為,要棄智、棄仁、棄義,巧棄利,百姓受益百倍,百姓孝順,賊無所得。並說:“我無所為而民自造,我寧靜而民自以為是,我無所為而民富,我無所欲而民淳樸。"

第三,少壹些私欲。老子說:“簡簡單單,自私自利,欲望少。”同時,他還說了壹些“無欲”“無欲”等類似於“小欲”的名詞。在老子的思想中,控制“人欲”是非常重要的。《道德經》說:罪大於欲,禍大於不滿,咎大於欲。他的悟性體現在他的“道”上。《道德經》說:大道廣為流行,無所不在,無所不在,它可以是左或右,上或下,可逆的,方的,圓的,無方向的,無定形的,讓它的物性順其自然;它化身萬物,創造世界而不拒絕,成就偉業而不自傲,養育萬物而不支配萬物;它不求名利,無私無欲,堪稱“小”。壹切都屬於它,但它不以自我為中心。可以稱之為“大”。因為它從不自大,所以能成就它的偉大。他說:道之大,無窮無盡,大而言之,萬物皆留;從小的角度來說是“無欲無求”,但聖人可以不做大事而做小事,但結果可以很大。他認為道的本來面目是“無欲”,“無欲”的後果就是道的偉大,所以他主張“少欲”,“少私欲”是“返樸歸真”的最低要求。?在這裏,老子不僅提出了“返樸歸真”的思想,而且為廣大僧人指明了“返樸歸真”的修煉方法,即“壹為慈,二為儉,三為不敢為天下先。”並視之為三寶而修行。周守倉任職期間,為官清廉,衣著樸素,不求華而不實的裝飾;看到周氏的衰落後,他棄官西去,來到函谷關,留下了壹部傳世的巨著《道德經》。?

列子和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關於無為而治,莊子認為無為而治,天下就會富足,無為而治,萬物都會自行變化發展,人若深居簡出,就會安定。並說:在保持自然而不加修飾的心境中,與清靜主義的疆域交朋友,順應事物的本性而不徇私情,世界就會治理得很好。不僅如此,莊子還認為“無為”可以安其命,使天下有余。把老子的“無為”思想發展為“逍遙遊”,主張不要成為名聲的寄托,謀略的所在,世界的負擔,智力的主宰,周遊世界,與天地精神互動。

列子在《黃帝內經》中描述了壹個華胥之國。他說:華胥士之國,不知有幾千萬裏出自中國;坐船、坐車、徒步都到不了,只能靠流浪。這個國家沒有領袖,沒有官職,順其自然就好;這裏的人沒有什麽愛好和欲望,只是順其自然。人不知道生的快樂和死的厭惡,所以嬰兒和少年不早死,不死;不懂得關愛自己,也不懂得疏遠別人,所以沒有愛與恨;我不知道如何不服從和傾向於服從,所以我沒有興趣;都沒有愛與恨,都沒有恐懼。入水不會被淹,入火不會刀割鞭痛。當妳在空中飛行時,妳似乎在腳踏實地當妳在壹個虛擬的地方睡覺時,妳似乎是躺在床上。雲擋不住妳的視線,雷擾不了妳的聽覺,美與惡迷惑不了妳的心,深山老谷擋不住妳的腳步。只是妳的精神在運轉。可見,華胥氏的國家是由自然來治理的,他所謂的“自然”,其實就是“無為而治”。?

至於樸質,在《莊子》《列子》中稱為“還原樸質”。莊子說:“明白素食,無為而返樸。”列子說:“雕刻是簡單的,但塊獨立於其形狀。”它們的意思差不多,“公園”這個詞指的是簡單的方式。。莊子針對當時人欲橫流的社會,提出了返樸歸真的措施。原則上也就是說“誰也不能毀天滅地,誰也不能以理毀命,誰也不能榮辱與共。”(見《莊子·秋水》)即不以人事毀自然,不以人工毀生命,不以貪欲求功名。這種“要小心,不要吃虧”是與事實相反的。?

關於私欲,莊子說,“不聞不問,持之以恒,心平氣和,就會自正。妳必須寧靜而清明,不勞苦不動搖妳的本質,妳才能永生。”(見《莊子·再奇》)就是要求人清靜,這樣思想才會純潔,才會追求簡單的生活。列子則是壹種非常規的討論方法。在《楊朱》中,他首次提出“厚味、美服、淫音”是自得其樂的前提,並稱之為“達生之趣”。然後又回頭抨擊為生活、名利、地位、商品而活的行為,主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世界之體”。認為正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不違背自然”。只有抱著這樣的生活態度,這樣處理人際關系,才能保持人性,達到做人的理想境界。他還指出名望是虛偽的,並對小兒子準備私下授予弟弟王位的事實進行了真正的嘲諷。“今日成名即榮,死後成名即辱”,這種對社會的不公平,對人心的險惡,在壹定程度上對其進行了揭露和批判。這就是要求人們放棄名利和各種私欲,回歸本真。?

以上三個方面是道教和道教人生觀的重要內容。道家、道教追求樸素,“樸素”和“真實”是大道的本質反映,是聖人德性的最高境界。《道德經》說:“德厚於子。”以《池子》為“簡約”的典範。而在描述“真樸”之人時,他又說:“古善為士,含蓄玄妙,博大精深。老公無知,所以他很堅強,能忍。冬天若涉川,恐其鄰,若釋其冰,則無動於衷。”莊子和列子也主張返樸歸真,遵循無為而治的原則,回歸原始的混沌、淳樸的自然狀態。許多後人銘記這句古訓,把返樸歸真作為修身養性的重要原則和理想,並將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