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墻,灰色的瓦,白色的雪和胡同串裏鮮紅鮮艷的糖葫蘆。
20世紀70年代末,北京比現在簡單安靜得多。像糖葫蘆這樣的尤物,通常只有春節期間才有。
糖葫蘆盛行於民國時期的北京。它們通常裝在帶玻璃蓋的白瓷盤中,在食品店出售,在公園或劇院作為點心出售。它們制作精美,種類繁多。
糖葫蘆最早的生產廠家和銷售商是幾家賣蜜果的老店,比如“不老泉”、“九龍齋”、“鑫源齋”。清代學者紀曉嵐非常欣賞“不老泉”制作的冰糖葫蘆。他曾寫過壹首詩“滄海桑田如鷗,生死簿從不老泉來”,卻自嘲趕不上“不老泉”做的精致冰糖葫蘆。
原址是前門大街和東琉璃廠的“九龍齋”和“新園齋”,個別紅果海棠的糖球也很受百姓歡迎。民國時期最著名的是糖葫蘆,由東安市場南門的隆基食品店制造銷售。金黃晶瑩的冰糖粘在紅色的水果山藥、海棠、橘子、菱角上,在點亮的玻璃罩裏五彩繽紛,令人垂涎。再加上北京冬天刺骨的寒風,那種滋味簡直無法形容。
後來這種感覺漸漸變成了想家。雖然大江南北各種美食都有,但是都沒有老北京好吃。到現在,好幾個老字號都沒有糖葫蘆賣。如果妳真的想嘗嘗老北京和糖葫蘆的味道,不妨去逛逛禦膳園。
禦花園作為北京宮廷蜜餞的代表,最初只是壹個制作蜜餞系列小吃的作坊。後來因為工藝獨特,深受康熙皇帝喜愛,被定為宮廷貢品,取名“禦花園”,在這裏可以買到北京最正統的果脯。以前宮廷專用,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人都能吃的大眾食品。以糖葫蘆起家的禦膳園終於恢復了原味!
胡同記憶
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之壹。北京的胡同都是方方正正的,胡同裏的四合院都規規矩矩的。我記得革命樣板戲《紅燈記》裏的壹句臺詞:磨剪刀,剁菜刀;在北京胡同的繁華時代,這樣的吶喊是不可或缺的,糖葫蘆至今記憶猶新!
健康可愛
山楂有開胃消食、活血化瘀的功效,所以紅果冰糖最合適;更進壹步,在冷颼颼的北京,壹聲聲叫賣聲回蕩在塵封的墻與塵封的天組成的胡同裏,買壹串紅色的糖葫蘆,滋潤了眼睛,滿足了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