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蘇東坡的成功之路(8)在平凡中見不平凡

蘇東坡的成功之路(8)在平凡中見不平凡

晚年從海南貶謫歸來,雖有蘇軾說他“如枯木,身如不縛之舟”,但從《邵經歷筆記》來看,他的風格仍與當年無異:東坡自海外歸來打樁,酷暑難耐,頭戴小冠,臂戴半臂,被舟運至河岸,千人追隨。東坡望客曰:“不看殺石乎?”他是如此受人敬仰。

千人看蘇軾,讓人想起元豐二年蘇軾去揚州平山堂的情景。當時“紅妝成輪,名人擋。看到他們落筆,看著萬裏,幾乎想死。”

“應物”,所以要接受天地萬物的不均,“萬物相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秦觀把蘇軾的最高成就是“自得”,即順應萬物,不拘泥於壹。蘇軾對王安石最不滿意的是後者不服不平,喜歡並強迫別人陪他,“網羅六藝遺風,斷己誌;百家爭鳴的說法是新的欺騙,他要向世人學習。

“應物”,所以蘇軾的人生實踐和文學實踐才如此豐富。蘇軾總是善於在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天地的熱鬧。甚至在村裏修壹座橋,甚至埋葬屍體,都能讓蘇軾感到“有條理”,體會到生活的舒適。

宋代理學認為“文以害道”,蘇軾卻視寫作為壹種樂趣,是壹種經常性的癖好:“人生本無愉快之事,但寫文章時筆法曲折,自稱世間再無樂趣。”後來袁宏道接受了蘇軾的話,說:“我這壹代人,不能沒有詩。”

不可否認,即使是生活在廣闊春天的蘇軾,也必須把精力和時間花在文藝創作上。而生命時間總是有限的,創造必然會妨礙其他事務。蘇軾的方法是廢除文學與道家的二元對立。錢塘有個小和尚,心思縝密,癡迷文藝,琴棋書畫詩詞樣樣精通,還愛研究華嚴經。蘇軾告訴他,對於修道來說,華嚴經只是暫時的靜修休息之所,琴棋書畫更是少之又少。開悟不能從虛無中進入,而應該從修行開始。蘇軾認為,解決人生問題的唯壹途徑是“任性無憂,隨緣豁達,但盡己所能,別無他法”,即平常心之外,即色即是空,即世間之樂之外。

於是,蘇軾毫無保留地在文藝界馳騁,潛心鉆研,開拓了歷史上的壹個偉大境界:詩開宋代新氣象,詞豪放,書法飄逸,畫是書生。

蘇東坡是壹位學者,也是壹位哲學家。他留給世人的不僅是豐富的文學世界,更是有溫度、有厚度、有韻味的人生哲學。在《活著的藝術》中,林語堂區分了幾種人生態度:現實減去夢想等於野獸,現實加上夢想等於心痛,現實加上夢想加上幽默等於智慧。充滿笑點和謾罵的蘇軾更接近第三種。

這是壹種高不可攀的境界。用秦觀的話說,就是“與世界打交道”,用朱光潛的話說,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如果用蘇軾五大名著《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寶華堂集》、《醉白堂集》、《超然太極》中的話來說,就是:人生如寄,是指不要理會事物;與無盡躲藏的創造者同遊,無喜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