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秋瑾簡介

秋瑾簡介

秋瑾(1875 165438+10月8日-65438+7月0907 15),浙江殷珊(今紹興)人。第壹個名字是閨金,出生時的名字是,他的名字是宣慶和號。吳單。留學日本後,她改名為金,她的名字是。她自稱建湖·女俠,筆名斯溫,是夏寒的女兒。她以前用的筆名是白萍。現代女性民主革命家倡導女權。

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瑾被任命為湖南湘鄉縣總經理時,將秋瑾許配給湘潭縣葉禾鄉的王庭筠(字子芳,其父為怡園典當行掌櫃)。光緒二十二年(1896),秋與王結婚。王庭筠在湘潭開了“怡園典當行”,而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經常回婆家。袁德出生於1897(袁德,申遠,鐘英,艾譚,亦崇民,6月27日+0897-1955)。1901歲女桂芬(字燦芝,1901 10年10月7日-1967),其父於6月26日在湖南桂陽周知去世,之後,1902年,銀行倒閉,丈夫捐了壹個官做戶部部長,秋瑾帶著兒子搬到了北京。

1903年,秋瑾和吳誌英成了拜把子。中秋秋瑾男裝去劇場,轟動壹時。1904年,秋瑾賣掉首飾籌錢,5月去了日本,先後進了壹家日本作坊和青山實用女校。秋瑾在日本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與陳謝芬發起* * *戀愛會,與劉道壹組織10人會,加入孫中山在橫濱建立的黑社會馮子友、梁牧光,被封為“白紙迷”(即軍師)。

1905年,秋瑾回到家鄉,經徐錫麟介紹於6月加入光復會。7月15,再次前往日本。8月,經馮子友介紹加入孫中山等人創立僅半個月的中國同盟會。1906年2月,因抗議日本文部省去年10月2日頒布的禁止留日學生規則回國,9月在上海組織瑞金社(其他組織者有尹銳誌、陳伯平、姚)。

1907中國婦女報10月在上海創刊(只出了兩期,第壹期是1906農歷十二月初壹,第二期是1907壹月二十日)。3月,她回到紹興,與徐錫麟創辦了明道女子學校。不久後主持大同學校(1905徐錫麟創辦,後任紹興光復會總機關)體育專修部,任校監。大約在去年春天,7月開始集資準備金華起義,與徐錫麟在安慶起義相呼應。1年7月至7月4日,武義、金華、永康發生光復軍起義,但均告失敗。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明,被捕殺害,安慶起義失敗。徐錫麟的哥哥許巍的供詞牽連了秋瑾,但秋瑾拒絕離開紹興,認為“革命只有流血才能成功”。

這個消息被浙江巡撫張增陽(張之洞的叔叔)得知,暴跳如雷。他得知徐錫麟和紹興大同學校監督秋瑾作伴,心慌。馬上給紹興府知府發了加急電報,派山陰縣知府李仲嶽查封大同學校。

7月14日,李忠嶽帶領標兵到大同學校調研。李仲嶽怕軍隊亂射,就把轎子搶在前面,軍士只好朝天開槍。部隊到了,學校大門緊閉,學校裏有槍還擊。李在轎子裏大叫:“本郡在此,不必急,不必射。”軍士沖破校門,師生四散。縣令怕傷了秋瑾,命令士兵不要射殺婦女。此時,秋瑾正穿著官袍站在屋頂上,他聽了知府的召喚,便脫下了官袍。當中士看到是個女人時,他停止了射擊,幸免於難。因為放暑假,這次突襲只抓到了秋瑾和8名學生。此外,壹人溺死在水城橋河下,壹人摔死在學校圍墻外,發現數十支槍和子彈。

秋瑾下午四時在大同學堂被捕,羈押在臥龍山(即浮山)監獄(今臥龍山有風雨亭)。桂福、李忠嶽、會稽縣令李瑞年三庭聯合審理。第二天,桂馥命李中嶽派人去紹興城外秋瑾的娘家。李中嶽故意做了壹個倉促的舉動,假裝什麽都沒發現。李仲嶽命秋瑾等九人提衙內花廳。秋瑾的告白只寫了壹首“秋風秋雨讓人心酸”的詩。隨後,李中嶽前往紹興向桂馥報告審訊情況。妳的祝福是不快樂的。桂馥當晚前往杭州,向張增陽假報,稱秋瑾已供認謀反之罪。

15淩晨三四點在紹興顧璇館被綁,綁在背後,判斬首。他三十壹歲了。

當時認為處決秋瑾這壹代婦孺太過嚴厲,連當時不同情革命的守舊人士都無法認同政府的行為。秋瑾的屍體被大同派的洗衣婦王安友包裹起來,由同善堂安葬在臥龍山腳下。之後,它的棺材搬了幾次。秋案後,官員要了幾十個人,但因為輿論原因沒有追究(只給了兩個人錢)。秋案的命案也導致了官方對女校的打壓。

秋瑾遇害兩周後,張增陽致電桂馥:“報上載有‘秋雨憂人’四字。是真的嗎?馬上送核。”桂馥當天回復說:“這七個字在陵手裏,已經升省了。”可見是真的發生了。貴府懷疑李仲嶽偏心,有意為他開脫。李接到浙江巡撫“應先懲辦秋瑾”的批復後,立即召見並下令執行。李曰:“若無口供,無證據,安能殺人乎?”

1908年,涉嫌背叛秋瑾的胡道南被光復會暗殺,但蔡元培聲稱胡道南遇刺是冤死。

1912年,經湖南、浙江兩省協商,秋瑾遺體遷回原墓地浙江杭州西湖西樵橋旁。同年65438+2月10日,孫中山到秋墓祭奠,並寫下挽歌:“江戶雅丹臣,重君頌盟;亭臺灑血,恥於招俠女魂。”

1919年4月,魯迅作品《吶喊》中《藥》篇中的“夏”與“秋”相對,“於”與“金”相對,是對秋瑾的典故。

1936年,《民國日報》記者李中嶽的兒子李到杭與秋瑾的哥哥秋見面。秋告訴李:“我姐在家,壹個人住在壹棟小樓裏,和烈士們的所有通信都藏在裏面。六月初四(農歷)突襲大同時,全家逃亡,故無所不藏。突襲前,令尊李中嶽先生問及小樓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讓檢查,否則會牽連多人。”這充分證明了李忠嶽救人於難的苦心。

文革期間,秋瑾被視為鬼魅。10月下旬,1965 65438+杭州市園林管理局西北管理處的工人將秋瑾的鋼筋混凝土墓爆破破壞,然後剖開棺木,取出秋瑾的遺體和陪葬的遺物,再將遺體草草掩埋在龍井路慶忌馬坡嶺腳下的土洞中。1981年,西陵橋另壹端秋瑾墓重修,雕刻漢白玉全身像,並題寫孫中山先生手書“巾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