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知青”範圍還應該包括文革前下放的知青,他們去了農墾。過去有人把這部分人稱為“老知青”。此外,也有少數人模糊地指已經回鄉參加農業勞動的畢業生。更準確的理解應該是“社會青年”或者“回歸青年”。
因為大家都知道,民國知青上山下鄉,離開城鎮,上山下鄉的現象在文革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那麽,知青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下鄉的呢?以及導致知青下鄉問題的原因是什麽?
我從杜鳳同誌發表在《老年生活》上的壹篇文章中找到了壹些答案。馮文章的題目是:(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從蘇聯上山下鄉》。
杜鳳同誌在文章中寫道:
“由於廣大農村長期落後,經濟蕭條,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基礎薄弱,20世紀50年代,中國出現了嚴重的糧食短缺。對此,毛澤東深有感觸,“糧食問題是中國目前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1955年4月,共青團中央代表團訪問蘇聯時了解到,在1954的大規模墾荒運動中,蘇聯改變了以往移民開墾土地的方式,以城市青年為開墾土地的主體,用兩年時間動員27萬城市青年移民開墾土地。這不僅解決了糧食短缺,也解決了城市青年的就業問題。代表團回國後向黨中央報告了蘇聯的做法,認為“有利於動員城市中年輕力壯、受過教育的青年參加墾荒工作,也是今後解決城市中無法進入高等教育和待業青年就業問題的壹種途徑。”在困難的形勢下,在“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的時代,這個意見得到了毛澤東的贊同。
1955年8月,北京60名青年帶頭組織了壹支誌願墾荒隊,在黑龍江省蘿北縣的荒野裏舉行了墾荒儀式,在白樺林裏搭起了帳篷。半個月後,他們開墾了1.200畝荒地。第二年,他們生產了1.35萬公斤糧食和30萬公斤蔬菜,並修建了宿舍和食堂。隨後,北京市第二批、第三批青年誌願者墾荒隊,以及來自河北、山東的2000多名青年也來到蘿北縣,成為誌願者墾荒隊員。
上海的年輕人也不示弱,都要求去淮北開荒種糧。毛澤東知道後,考慮再三,給上海市委書記陳丕顯寫信說:‘淮北條件太差,不如去江西,那裏氣候接近上海,飯也吃。’於是上海選出96名團員青年,由壹位副市長親自送到江西德安縣酒仙嶺。
在北京和上海的影響下,1955和1956年,浙江青年去發展新疆和廣州、海南、江蘇和四川、青海的青年,從而奏響了城市青年下鄉的序幕。"
可以為文豐佐證的是,1955年4月,共青團中央批轉了《關於組織高小河初中畢業生從事農業勞動和進行自學的報告》(註:見* * *共青團歷史大事記1955)。
以下為該批相關內容摘錄:
這壹大批人回到農村後,在農村文化工作、宣傳工作和青年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互助合作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中,人們發現他們是壹支重要的力量和後備力量。輿論開始歡迎他們從事農業勞動,說“毛主席的做法是對的”。
組織高、小學畢業生從事壹定的社會工作,既是在農村開展各種活動的需要,又能發揮他們的政治積極性,有助於使他們定居農村生活,熱愛農業勞動。其實現在的高中畢業生是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和宣傳鼓動最活躍的。冬校和常年私塾的老師中,高中畢業生壹般占三分之二以上。許多畢業生在農村圖書館、俱樂部、業余劇團和其他組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壹些幾年沒聽過歌的地方,現在紅紅火火。老人說:‘這就像跑社會主義!’在統購統銷、征兵等黨的中心工作中,許多高、小學畢業生積極學習宣傳。很多地方的廣播電臺、黑板報、讀報團都是他們辦的。他們確實是農村的文化大軍。我們和全國各地的同誌研究過,壹五期間留在農村的高中和小學畢業生要達到壹千萬。如果能組織他們每個人在三年內平均消滅10個文盲,幾年就能消滅壹億多文盲。目前,主要是要進壹步有計劃地大量組織這些工作,並積極給予領導和支持。又如河南省郾城縣某區的聯合診所,為該區每個合作社培訓了壹名衛生人員,在開展公共衛生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各級組織只要多加註意,在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根據以上材料和目前可以核實的數據,可以確認* * *和中國最早的知青上山下鄉是在1955年8月。
當年的第壹批知青是北京的60個青年,他們帶頭組織了壹支誌願墾荒隊,直奔北大荒的蘿北縣,在北大荒建立了“北京村”。發起人是華陽、李秉恒等人。
他們還在黑龍江省蘿北縣的曠野上舉行了莊嚴的開墾儀式。另外,出發前的8月30日,胡耀邦同誌給這支誌願軍墾荒隊授予了壹面“北京誌願軍墾荒隊”的錦旗。(註:見* * *團史大事記1955)
同年,壹批初高中畢業生回到家鄉參加河南省佳縣市大李莊鄉的農業合作化運動。9月,1955,人民日報以《壹個村合作規劃的經驗》為題,對這個鄉鎮進行了報道。毛澤東主席看了非常激動,並親筆寫了壹個條子:“凡能下鄉工作的知識分子,都應該高興去。農村是壹個廣闊的天地,大有可為。”
註:河南省佳縣大李莊鄉有壹批初高中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他們不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知青”。他們原本是農村戶口,沒有選擇進城打工,而是回到家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就像人們常說的“社會青年”。
這是毛澤東關於知青問題的第壹個“最高指示”。在這個最高指示中,並沒有嚴格區分知青和社會青年,至少和文革後期發布的最高指示的含義是不同的。雖然在1968年動員知青上山下鄉的過程中,也提出了這壹最高指示,並得到廣泛宣傳和鼓勵,成為知青上山下鄉的動力源之壹。
後來,北京市第二批、第三批青年誌願者墾荒隊,以及河北、山東的2000多名青年來到蘿北縣,成為誌願者墾荒隊員。上海的年輕人也不示弱,都要求去淮北開荒種糧。
在北京和上海的影響下,1955和1956年,浙江青年去發展新疆和廣州、海南、江蘇和四川、青海的青年,從而奏響了城市青年下鄉的序幕。"
二
分析這些材料,我們可以初步說明以下幾點: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 * *生產者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政治、外交和經濟封鎖;以及缺乏治理近6億人口大國的執政經驗,向蘇聯“壹邊倒”,壹切向蘇聯學習是當時唯壹可行的選擇。因此,組織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下鄉向蘇聯學習,或者受到蘇聯的啟發,是十分正常的。
2)中國* * *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組織、推動、實施和促進知青下鄉方面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衛明曾在《知青上山下鄉大事記》壹文中寫道:“後來,團中央在全國10多個省市組織探險隊和墾荒隊,動員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知青楷模:董加耕、邢燕子、侯軍等。被《共青團》、《中國青年》和《中國青年報》的宣傳媒體所熟知。”
3)那時候,* * *和中國剛剛從連年戰亂的環境中走出來,工業、手工業、商業千瘡百孔,什麽都要做。城市的就業水平只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面對每年畢業的大量高中生和初中生,解決他們的就業真的很不情願。動員暫時找不到工作的城市青年學生下鄉,是壹種無奈的辦法。
4)、上山下鄉初期知青的目的。50年代中期動員知青下鄉,固然解決了城市就業問題,或者說當時的“飯荒”問題,還有壹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決策層急於改變當時農村的落後面貌,解決農村文化匱乏的現實問題,力爭“幾年內消滅壹億多文盲”。(見* * *共青團歷史大事記. 1955)也是比較重要的原因之壹。
5)當時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數量,大體維持在當年的壹個小數量級。更多的小學和中學畢業的青年學生加入了軍隊,或去了更高的學校,或在采礦、手工業和商業等各種渠道就業。
所以,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即使生活上有困難或問題,也只能是點的問題。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文革中初三的學生完全下放,然後連續幾年大規模下放青年學生,達到幾千萬。所能產生的社會問題的能量和覆蓋面是遠遠無法比擬的。
6)50年代中期上山下鄉的青年知識分子,時間並不長。隨著“三面紅旗”、“大躍進”、“人民公社”的興起,特別是大煉鋼運動的發展,暫時停了下來。當時甚至出現了農村戶口人員重新進城的現象。
直到三年自然災害,中央政府對經濟政策進行了果斷而激烈的調整,才出現了工廠工人和城市居民“下鄉”的又壹個高潮。
關於50年代和文革後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多少年後,1981年後,國務院青年辦對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有了壹個基本看法,主要內容如下:
“10月,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辦公室起草了25年來知青工作的回顧和總結,對這場運動的起因、發展、錯誤和教訓提出了壹些基本看法:
壹是50年代提出知青下鄉,是基於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就業難的國情。這是我們黨解決就業問題的壹次重大嘗試。它不是“文革”的產物。
二是知青上山下鄉本來是壹個就業問題,但在“文革”的10年裏,作為壹場政治運動來進行,指導思想偏頗,工作失誤嚴重,造成了金錢的浪費和人民的不滿,損害了上山下鄉的聲譽。(註:摘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未命名大事記》)
這個總結基本符合客觀事實,是公正的。請註意文章中“知青下鄉本來就是壹個就業問題”的表述,並不是“需要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當時知青還抱怨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那麽被工人階級再教育不是更好嗎?
“指導思想有偏差”,能否帶來後續工作的正確?文革後開始大規模下鄉的知青,根本就是錯誤的!遺憾的是,這段經歷和教訓讓國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知青們也為此付出了寶貴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