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杜甫和李白壹起被稱為“杜麗”,為了區別於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即“小杜麗”,杜甫和李白也被稱為“大杜麗”。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詩約65,438+0,400首被保存下來,詩歌技巧精湛,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德高望重,影響深遠。759-766年居成都,後人以杜甫草堂紀念。
壹生
年輕優秀的旅行
杜甫少年時由於家庭環境優越,過著相對安定富足的生活。他從小就渴望學習。七歲時,他就能寫詩了。“七歲自以為強,張口唱鳳凰。”他感興趣的是“使君堯舜,然後使風俗純。”十幾歲的時候,他也很調皮。“我記得我十五歲的時候還是個孩子,健康得像頭黃牛犢。”庭前八月梨棗熟,樹日可歸千回。"
杜甫青年時代漫遊過幾次。十九歲時,他去了山東臨沂。二十歲,漫遊吳越幾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回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成績名列倒數第壹。其父當時是兗州司馬,杜甫去兗州探親,開始了齊趙之旅。
天寶三年(744)四月,杜甫在洛陽遇到唐玄宗賜金的李白,兩人相約梁宋之行。此後,杜甫去了周琦(今山東濟南)。四年秋,去兗州見李白。他們壹起逛道觀,談詩談紙,結下了“醉臥秋色,攜手走日”的友誼。秋末,兩人握手道別。杜甫結束了“趙齊之放蕩,秋馬頗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糟糕的仕途
天寶六年,玄宗召集天下“全才”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因為電力部長李導演了壹場“不留遺風”的鬧劇,所有參加考試的學生都落選了。科舉之路不通,杜甫不得不求助於權貴之門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卻壹事無成。他在長安生活了十年,奔波獻禮,郁郁寡歡,仕途失意,生活清貧。“他未能奪得第壹名,被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要舉行三大祭拜太清宮、太廟、天地的儀式。杜甫於是在天寶九年冬獻上三件“大禮”,受到玄宗賞識,命人安置在集賢院。但是,他只有參加選舉和等待分配的資格。由於主考官仍是李,他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軍銜,但杜甫不想被任命為“不做河西尉,淒涼就是要彎腰”的官職,於是朝廷將他改為右侍衛長,領府兵曹(低級官吏,負責看守甲胄之杖,管理門禁鑰匙)。杜甫因為44歲,在長安待了十幾年。為了生計,他接受了這份無用的工作。十壹月,杜甫去奉賢救家人。當他第壹次進入這個國家時,他聽到了哭聲。原來他的孩子餓死了。他根據長安十年的經歷和壹路的經歷,寫出了著名的《從北京到豐縣,吟誦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