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人?為什麽幾乎無所不能的權貴被歷史學家如此溫柔地對待?細讀《資通智鑒》,找到以下原因:
首先,儒家不喜歡李米的建議。儒諫是最高境界,死諫往往是最後的手段,往往讓皇帝頭疼。最後要麽是皇帝被迫妥協,要麽是諫官被降職,總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但是李碧的建議很講究分寸。比如,關於德宗對金錢的熱愛,在向德宗表明自己的興趣後,德宗仍自稱是“離島宣傳處”,李米此時只能“失望而不敢言”。我個人認為李米沒有抗議是因為他看到了德宗的本質。對於這樣壹個愛財的主,即使是軍事上的諫阻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否則李米會認為這個問題不會影響大局,所以根本不會諫阻。為此,司馬光特意在書中跳出來評論。
但李米在解決皇帝與大臣韓偉之間的猜忌、聯絡回紇、保護太子等問題上不為所動,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最終打動了德宗,贏得了說服的最後勝利,體現了壹個宰相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三件事基本奠定了中唐的政局,造就了中興的局面。
李的建議大部分是“談”,而另壹位部長的建議大部分是“談”。可見李泌能說會道,經常向皇帝請教。在分析論證的過程中,說服了皇帝。與此同時,壹些奉承的語言被歷史學家記錄了下來。比如《魏賦》中的回紇部分,德宗對李米的策略深信不疑,高興地問:“回紇怎麽就這麽相信妳呢?”李泌答道:“這是陛下的威信。我能怎麽辦!”這種“甜言蜜語”的奉承會不會引起壹個自稱“剛毅愚鈍”的書生的反感?
其次,李米壹生熱愛神仙、佛教和道教。壹旦與政府意見相左,他就選擇隱居山林,專心修道。他的練習水平很高。這讓這位儒家出身、寫歷史的大學者深感不快。壹個20多年不吃煙火不吃食物的道士,幾乎可以長生不老。他贏得了皇帝的信任,穩定了朝鮮政府,靠的不是邪惡的鬼祟和不朽的招數,而是他實用的謀略和武功。是什麽讓那些大學者尷尬?
推薦非人類,應該是後人的另壹個理由吧!當李米病重時,他甚至向德宗推薦竇神,而不是被稱為“內相”的魯直。魯直被認為是蘇茹,壹個著名的,忠誠的和重要的官員在歷史上。按照未來事情的發展,正是這場神鬥讓李米的分數大打折扣。這個人在書中寫的不多,但基本上沒做什麽好事。最重要的是,他還免去了魯直的許多職務。竇深壹出場,司馬光就評價這個人“剛愎自用,不學無術,勢力強大”。後來,勾結大臣搞垮魯直的陰謀終於被揭穿,手下被降職,竇深自己也失態了。李為什麽推薦竇深?為什麽戰鬥之神上臺要推倒魯直?其意義值得思考。
我想最後壹個原因也應該和魯直有關,他是司馬光崇拜的儒家人物。魯直對德宗直言不諱的建議非常惱火,尤其是當魯直寫了壹封關於德宗最喜歡的權力部長裴延齡背信棄義的信時。他激烈的言辭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活了幾千年,但他特別感受到了他的戰爭精神。然而,這種建議不僅沒有取得效果,反而越來越受歡迎,越活越久。最後,魯直被流放到重慶。此時,中國市政府開始了搶救行動,以楊成為首的醫生們建議並討論保留嚴應門,說裴炎陵的阿諛奉承是為了給魯直開脫。這個羊城也是李碧推薦的。正是因為這層關系,羊城在找人復制這個秘密時選擇了李米的兒子範麗。結果,範麗直接告訴了裴艷玲她復制的東西,這導致了手術的早期流產。最後,魯直被降職而死。
有跡象表明李米不喜歡魯直。我覺得不是因為政治,而是因為性格。歸根結底是信仰的不同。在儒家寫的史家經典著作中,道家常以魔鬼的面目出現,煉丹求仙,捉鬼惑帝。反正也不好。這說明儒家真的很鄙視道家。那麽道家是怎麽看待儒家的行為的呢?儒家的行為看似正義,實則裙帶關系?儒家史書上沒有記載。
自從孔子寫了《春秋》,史書就不再是簡單的歷史記載了。準確地說,儒學是歷史學家的責任。因為儒家的這種行為,我們所看到的歷史就變成了壹句話:“如果妳追隨儒家,妳就會成功;但不順從儒家,必死無疑。"
壹千年後,李米,妳知道它為什麽被後人所不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