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壹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哪個人

壹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哪個人

“壹門父子三詞客”指蘇軾壹家眉山三蘇祠,三蘇即蘇洵、蘇軾、蘇轍(蘇軾為兄)。

“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蘇軾。

“四大家”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禦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壹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

柳宗元,字子厚,漢族,河東人(現山西運城永濟壹帶)人,?唐宋八大家之壹,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六壹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擴展資料

蘇門三父子

“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三蘇”並稱始見於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三蘇”皆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父子三人在文學上造詣極深,雖同出壹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練老泉,豪放東坡,沖雅潁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蘇家風家訓

“三傑壹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三蘇之所以為歷代傳揚,與其醇厚家風有很大的關聯。蘇氏壹門家風篤厚,蘇洵蘇軾蘇轍三人皆留下大量與家風家教相關的文字與詩詞。

蘇洵撰有《蘇氏族譜》壹卷,包括《譜例》《蘇氏族譜》《族譜後錄上篇》《族譜後錄下篇》《大宗普法》《蘇氏族譜亭記》等六篇,概述了蘇氏家族的起源發展,記述了蘇氏先祖的嘉言善行,教育後代不忘祖宗先人,孝悌忠信、和睦友愛,繼承和發揚先輩優良傳統。此外,蘇洵另有壹篇《名二子說》,解釋了為兩個兒子命名的緣由,寄托了對兒子的希望和告誡。

蘇軾也非常重視總結家族優良家風,教育子侄。他的《記先夫人不發宿藏》《記先夫人不殘鳥雀》等講述了母親程夫人的教子事跡,弘揚仁厚、不貪財的道德理念。他對於弟弟和侄子侄孫的教育,多為詩文書信形式。

蘇軾和蘇轍感情很深,認為弟弟“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蘇轍則說哥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幾十年間,兄弟二人相互勉勵,詩文詞往來,從未間斷,留下《初別子由》《送子由使契丹》《和子由澠池懷舊》《獄中寄子由》等不少感人篇章。他還教導子孫後人要多讀史書,寫文章不能壹味追求辭藻的華美,“期於適用乃佳”。做人方面,他教導後人要保持寧折不彎、豪放剛直的風骨。在給侄孫元老的信中,他說自己雖被貶到海南,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但“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另外,蘇轍之孫蘇籀(zhòu)曾撰錄蘇轍語錄壹卷《欒城遺言》,“以示子孫”,也是蘇氏家風家訓的重要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