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桂芝香金陵懷古(1)
登機時眼看眼掉,故國深秋,天氣早。千裏成河似修行[5],青峰如簇[6]。歸帆去夕陽,西風在身後,酒旗斜。彩舟陰,銀河蒼鷺起,難畫。
懷念過去,互相較勁,對著門外的建築嘆息,帶著哀怨和恨繼續。古往今來,我們將對此榮辱與共。六朝往事隨流水[16],寒煙闌珊,芳草青青。時至今日,女商人⒄仍不時唱歌,並將音樂留在⒅.的後院
給…作註解
⑴桂枝:詞牌名,又名“疏簾輕月”,最早見於王安石作品。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
⑵近水攀山,遠眺。送眼神:看遠點,看遠點。
(3)故國:故都,故都。金陵是六朝故都,故稱故國。
(4) Chusu:蕭肅的天氣才剛剛開始。蘇形容草木枯萎、萎縮、寒冷,天氣和壹樣寒冷。
5.千裏成河如練兵:形容長江是壹條長長的白絲。語出謝朓《晚去三山歸望京》:“夏宇散入齊,澄江靜如練。”澄江,清澈的長江。練,白絲。
[6]像壹個集群:在這裏,集群的峰值似乎聚集在壹起。群集,群集。
(7)歸帆去zhào:來往船只。劃船的工具,形狀像槳,也可以延伸到船上。
(8)斜位:斜插。坐直。
⑼《彩舟》兩句:指彩繪舟行於霧中,猶在雲端;鄧華倒映水面,群星閃耀,白鷺飛翔。這兩句翻譯成秦淮河,“彩舟”是江上世代遊玩的船,不同於“駛向木筏”的江上大船。也與下壹篇《盛世》相連,把秦淮河解讀為壹條長河是恰當的。星河,天河,這裏指的是秦淮河。白鷺,白鷺,壹種水鳥。壹個是指白鷺洲(長江與秦淮河交匯處的壹個小洲)。
⑽畫圖難:用圖片完美表達也難。難:很難完美的表現出來。
⑾奢爭:(六朝達官貴人)努力過奢侈的生活。競爭:競相效仿追逐。
⑿門外樓指南朝陳亡國的悲劇。出杜牧《臺城曲》:“韓擒虎在門外,張麗華在樓首。”隋朝開國將軍率軍攻打陳。卻說引兵至金陵朱雀門南門,正與愛妾張麗華在亭戲耍。和張麗華被朝鮮俘虜,陳死於隋朝。門,指朱雀門。建築指齊傑館。
【13】哀怨連綿:指六朝亡國的哀怨。
【14】按身高:往高處爬。這意味著作者爬得高,看得遠。
⒂.榮辱:嘆朝代興亡。榮:繁榮。屈辱:滅絕。這是作者的感嘆。
“六朝”這句話的意思是,六朝的往事像流水壹樣消失了,現在只有冷煙覆蓋著枯萎的草,凝結成壹片深綠色,繁華卻沒有了。六朝:指的是吳、東晉、南宋、齊、梁、陳五個朝代。都以金陵為都城。
⒄女商人:餐館或茶館裏的歌手。
⒅後花園遺風:指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花園花》壹曲,詞淒美,後人視之為亡國之聲。後三句翻譯成杜牧的《博秦淮》詩,“商女不知亡國恨,猶唱《後庭花》過江”。
白話翻譯
我登上城樓,遠遠望去,此時已是京城金陵的深秋,天氣已經變得清涼起來。千裏成河如白練,青峰立於前如箭簇。帆船在夕陽下來回穿梭,西風起,斜斜的酒旗在小街上飄揚。畫舫似輕雲飄,白鷺似銀河飛,丹青的妙筆難以描繪這壯麗的景色。
回想當年,古都金陵是多麽壯麗。唉,朱雀門外的閣樓裏,六朝君主相繼隕落。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爬上這裏追憶往事,無不為歷代的榮辱而傷感。六朝往事已隨流水淡去,只剩下冷煙和蕭瑟綠草。時至今日,商界女性仍不時唱出“後院花”的遺風。
創作背景
此詞可能是王安石第壹次了解江寧府時所寫。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王安石第壹次被任命為江寧知府,他寫了許多贊美歷史、悼念過去的作品;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後,王安石被革職,第二次出知江寧府。這個詞用作這兩個句號之壹。
做出贊賞的評論
王安石作為改革家和思想家,站得高,看得遠。這首詞通過對六朝歷史教訓的認識,表達了他對北宋社會現實的不滿,流露出他的居安思危意識。
金陵是六朝古都。自三國時期在此建都以來,東晉、宋、齊、梁、陳先後在此建都。到了趙宋時期,這裏依然是城市擁擠,燈火輝煌,呈現出壹派繁華的氣氛。在地理上,金陵被稱為壹個雄偉的地方,老虎住在龍窩裏。大江東去,匯入大海。山,丘陵,河湖,河湖縱橫交錯。秦淮河像壹條玉帶貫穿城市,玄武湖和莫愁湖像兩顆珍珠鑲嵌在城市的左右。王安石面對如此大好河山,以為國家依舊,人事變遷,懷古思今,寫下了這首政治抒情詩“趣在放空”。
此詞第壹次描繪了金陵的壯麗景色,第二次轉向懷舊,揭露了六朝統治階級的腐朽生活,為六朝的興亡發出意味深長的嘆息。登高望遠,見物抒懷,是中國古代文人所使用和喜歡的方式。南朝劉勰說:“原配登山之目的,蓋物而趣人。”(文心雕龍全賦)。詞以“眼觀六路”二字開篇,為詞開辟了崇高的視野。“深秋故國,初秋天氣”指出了地點和季節。因為是六朝故都,所以被稱為“故國”。“晚秋”與下壹句“初秋”相對,萬物雕零,呈現出壹種“悲秋”的氣氛。這時候妳去登寺樓,妳會被事物感動,妳的文字會有感情,這就為下壹部電影描述的遙遠的時間做了鋪墊。“千裏成河如練,翠峰如簇”和“千裏”是第壹句“登頂看兩眼”的延續——遠望千裏;“澄江似練,翠峰似簇”的全景掃描,場面開闊而崇高。“澄江似練”,與謝朓的詩“澄江靜如練”不同。對比《翠峰似簇》,不僅用詞嚴謹工整,構圖也是如此,曲線舒展(“澄江似練”),散點鋪展(“翠峰似簇”)。不僅有平面的展開,還有立體的呈現,壹幅美麗的金陵山水展現在我們面前。“向夕陽駛去,倚西風酒旗”是對背景中景物的具體描寫。《夕陽》《西風》指出是黃昏,具有典型的秋景特征。《酒旗》和《遠航》是寫在秋天黃昏的旅程。人們行色匆匆,畫面從純天然活動到人類活動,寫得惟妙惟肖。“彩舟多雲,蒼鷺升銀河”是大手筆的點睛之筆。《彩舟》《星河》色彩鮮艷;“雲淡風輕”與“蒼鷺崛起”,動靜相生。天空中遠處壹片薄霧籠罩著船身,水面上的白鷺紛紛從銀河中驚起,不僅生動地展現了金陵秋景圖的全貌,也進壹步拓寬了觀察的視野——在浩瀚的太空中,隨著風帆漸行漸遠,水和天已經融為壹體,分不清哪裏是水,哪裏是天。與王波《王騰亭序》“夕陽孤齊飛,秋水* * *天壹色”相比,他們的氣度和眼光不相上下。壹個是千古傳誦的駢文警句,壹個是前無古人的創造,可謂同出壹轍。就像林逋的《蘇東曉曉宮》裏說的,“秋山無邊,秋思無邊”,眼前所見太美,無法形容,所以總贊“畫圖難”而結束。
我懷舊又抒情。“思前想後”這句話很自然地從妳登機時看到的過渡到妳登機時想到的。《盛世競演》涵蓋了時代興衰的故事,揭示了金陵的繁華涵蓋了沈醉於金錢的生活。緊接著是壹聲嘆息,“門外樓頂嘆,愁恨續”,出自杜牧《臺城曲》中“韓擒虎在門外,張麗華在樓頂”的詩句,以典型的方式運用其含義,再現了陳後主在危難之際對國事置若罔聞,還在與嬪妃尋歡作樂的悲傷。這是亡國悲劇的藝術縮影,反諷中蘊含著深深的遺憾。“哀莫大於心死”,指的是以後的統治階級並沒有以此為教訓,揮金如土,縱情聲色,江南的朝代壹個接壹個地倒下:紛紛哀嘆。“永遠要看高度”這句話是直接的抒情,是對古跡的紀念,是對過去的追憶,是對上壹代人留戀過去的不滿的表達。“六朝往事”這句話用在龔都的“興奮點南遊”中。“我難過地問往事,卻看不到河水倒流。黃昏時分,東風盡綠,鷓鴣飛嶽王臺,意為“寒煙衰草”寄惆悵之情。畢竟六朝往事隨流水而逝。現在,眼前除了壹些蕭瑟的自然景象,再也看不到什麽了。更可悲的是“時至今日,商女仍時時吟,後院之歌猶留”,融化了杜牧《博秦淮》中“商女不知死恨,猶唱後院花隔江”的詩意。《隋書五行誌》說:“明初先主創作新歌,詞甚悲,令後宮佳麗學唱。他的話裏說:‘玉樹後花園的花,開不了多久。’當時人們認為歌曲是預言性的,這是很快出現的征兆。”後來,“玉樹後庭花”成為亡國之聲。這句話表達了詩人的深情:忘記亡國之恨的不是商婦,而是過著醉生夢死生活的統治者,讓亡國的頹廢之聲充斥金陵街頭。
同時,此詞也有藝術成就,體現了作者“五代洗舊習”的文學主張。詞以聲為本,但王安石說:“古之歌者皆先言,後聲,故說‘詩言誌,歌總言,聲總隨,律和’。現在是‘永遠聽聲音’先寫腔再填詞。”(趙靈之《後街錄》(卷七)顯然不滿足於把詞作為壹種音樂。這在當時是異端邪說,但在今天看來卻是犀利而有先見之明的。北宋詞壇雖有嚴舒、柳永等壹批著名詞人,但他們並未突破“詞是壹門多姿多彩的學科”的藩籬,詞風偏弱。看完顏姝的小字,他感嘆:“丞相這樣行嗎?”(引自魏泰《董璇錄》)。所以他自己作詞的時候,盡量避免這種劣勢。他《洗去五代舊習》(劉熙載《藝綱》卷四)指出,壹路向上奠定了蘇軾文人詞的綜合階段。
首先,這首詩的景色雄偉壯麗,氣象廣闊,充分顯示了作者的高立足點和寬廣胸懷。前三句寫的壹般。三言兩語就把季節、地點、天氣解釋清楚了,把整個字放在壹個俯瞰圍欄的視角裏。在壹種秋高氣爽的氛圍中,氣勢非凡。下面的“千裏成河如練”描寫水,“青峰如簇”描寫山,從整體上描寫了金陵的山河情況,為全詩描繪了壹個廣闊的背景。《航海》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江面上,無數的風帆在夕陽的余暉中匆匆航行。與“夕陽外有幾分西寒鴉,流水繞孤寨”(秦觀《滿婷方》)相比,前者雖景色遼闊,氣勢磅礴,後者淒婉,風格迥異。然而,長江兩岸許多參差不齊的酒旗卻隨風飄蕩。與杜牧的《水村郭珊酒旗風》相比,健美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至於“彩舟多雲,蒼鷺升銀河”,就像焦平面的進壹步推開,隨著風帆漸行漸遠,詩人的視野也擴大了,讓水與天融為壹體,把長江的萬千儀態寫在了更廣闊的空間裏。遠處的帆像飄在淡淡的白雲裏,飛翔的白鷺像從銀河出發。此字景物虛實相生,濃淡相間,遠近交錯,虛實結合,濃淡相宜,構成了壹幅絕妙的金陵山水圖。其博大清新的境界,雄渾壯闊的風格,是那些《小園香徑》《落月》之類的作品無法比擬的。
其次,構思新穎,高瞻遠矚,顯示了壹個清醒政治家的洞察力。桂枝香接下來的電影中所發表的評論,絕不是在感嘆個人的悲歡離合,而是反映了他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關註和焦慮。前三句“懷念昔日奢爭,門外樓頂嘆息,哀怨不斷”,是通過揭露六朝統治者建都金陵,利用江南秀美山川奢爭,誤國而讀的;嘆息的人,是對他們上演壹出又壹出悲劇的輕蔑,既可悲又可恨。“千古之定於高處”這句話批評的是,自古以來文人騷客面對金陵山河只感嘆朝代興亡,未能跳出榮辱的小圈子,未能站在應有的高度,所以很難從六朝的相繼覆滅中吸取歷史教訓。如今,六朝往事已隨流水逝去,只剩下幾縷毫無生氣的枯草籠罩在冷煙中。這首《寒煙腐草凝青》明顯流露出作者對北宋未能下大力氣治理國家的不滿。整個詞集中在結論上:“時至今日,商界女性依然壹直在唱歌,音樂留在後院。”這個意思也是唐代杜牧寫的。但與杜牧不同的是,作者並不責怪商女的無知,而是指罵,暗指歌妓還在唱亡國之音,正是因為掌權者沈湎於酒色,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但是,“玉樹後花園花開花落,不會長久”,如果不改弦易轍,采取措施富民強兵,將會像六朝壹樣可悲。這壹結論無異於對北宋當局的警告。有人說張煒的《離亭》是王安石的《桂枝香》的原作。從語言和句法的角度來看,王詞確實受到了張慈的影響。而張放只是對六朝興亡的壹種消極的傷感:“六朝發生了多少事?看著地板,冷的沒話說。”兩個詞的思想境界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作文講究散文的寫法,條理分明,極其雷同。最後壹部電影的第壹句話,“看走眼”四個字籠罩了整篇文章,壹篇文章從此誕生。第二句“故國”點金陵,為接下來的鄉愁討論做鋪墊。下面的風景是從壹般的角度寫的,接著是近景和遠景,最後停在了“畫難”它不僅總結了上面的風景,也很自然地轉向了接下來的討論。這種安排非常恰當和自然。接下來的影片開啟了壹層討論:金陵如此壯麗,卻是六朝相繼滅亡的歷史見證。“思前想後”的三句話表明了對待六朝興亡的態度,“倚天高照千古”的兩句話寫出了對向來致敬金陵的作品的看法。下面是化為現實,句子回到今天。頭尾圓潤,結構精密,層層展開。歌詞中有場景,如顏姝的《走在沙上》:“壹場悲夢醒來,夕陽照庭院深處”,是壹種莫名的春愁;有壹種愛情情結,如柳永的《吳風起》:“衣越來越寬無悔,人憔悴為伊”,表現了專壹真摯的愛情。《桂枝香》則以討論結束,在討論中寄托作者對重大現實政治問題的看法。《桂枝香》篇章結構的這些特點,反映了詞的發展在進入慢詞之後呈現為散文的特征。
第四,典故恰當自然。“千裏成河似修行”是謝朓《晚去三山歸望京》中的壹句詩:“夏宇散成美景,澄江靜如修行。”《星河蒼鷺起》是根據李白在南京登上鳳凰臺時所作的:“三山半落天外,似此白鷺分江島”的詩句。“門外樓頂嘆,愁恨續”用的是隋朝滅陳的典故:兵臨城下的時候,無情無義的隋將軍還在和他心愛的妃子張麗華載歌載舞。杜牧的《臺城曲》曾吟誦此事。而王安石卻巧妙地只借用了“門外樓”壹詞,說軍隊受壓,樓頭說腐朽無恥,極其簡潔生動地表現了六朝的崩潰。“哀恨綿綿”四個字概括了南朝的歷史。句末以杜牧的詩《伯秦淮》為藍本,卻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精辟的思想內容。在王安石之前,壹個字用四個典故是很少見的。
著名評論
宋代《古今詩話:金陵懷古》,桂枝香諸先生所作詩超過13首,其中以杜最為傳唱。東坡見之,嘆曰:“此老人乃野狐也。”(《林茨年譜》第4卷引)
宋代張炎詞源:詞以意為主,或應抄前人之意。比如東坡的《中秋水調》(簡寫),王的《金陵懷古·桂枝香》(簡寫),...這些數字都是空有趣味的,沒有筆力的人不容易得到。
明代張惠言論詞:桂枝香送於觀眾:神韻之美,氣清所不及。
清代梁啟超《飲冰室》評論:桂枝香交付聽眾:李易安說符節的文章像西漢,但如果作為歌詞,人是絕不會來的。但這是壹個清真優雅的地方,不容輕視。
現代周《唐宋詞鑒賞辭典》:此詞道出了金陵懷鄉人的情懷,是作者的壹部非凡佳作。王安石在失意無聊時享受自然風光的情懷,在他的詩歌中表露無遺。全詞開門見山,編劇,南朝古都金陵度假村,壹個深秋的傍晚,去臨江攬勝。他雖然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以家鄉的深秋為眼。“鄭”、“楚”、“蘇”等詞逐漸喚醒其主旨。下面兩句話,借用六朝時謝佳的名句“釋道‘澄江如練’,使人對謝玄暉念念不忘”,好像已經出來了。也就是壹個“像訓”,壹個“像簇”,形勝異軍突起。然後我寫的是河色,看著看著,夕陽下無數的船帆和影子,交錯在波光粼粼的江浪上。定睛細看,只見西風緊,酒樓的青石板高高揚起,因為風在吹。帆是闊景,酒旗是細景,詩人的意義是由景物和人事引導的。壹個“背”字和壹個“底子”字用得絕妙,把江邊的景色寫得惟妙惟肖,仿佛有了生命。至此,風景都是粗略的,下面就變了。“彩舟”與“星河”的結合,增添了壹抹亮麗的色彩。但拍子這個詞已經到了影片的其余部分,所以筆也收在這裏,大家用“畫圖難”這句話來褒獎也是相當常見的。“彩舟多雲”,夕陽下的河空寫著:“銀河隨鷺而起”,傍晚看起來像壹片大陸。接下來的片子又是另壹番筆墨,哀嘆六朝皆亡於聲色的史實。寫的是悲怨榮辱,讓後人為之扼腕嘆息;沒有過去的痕跡,只有秋草是藍色的,令人震撼。而“門外樓”也以杜牧的壹句“臺城曲”簡潔有力。這首詩的結尾更精彩。詩人寫道:時至今日,六朝已遠,其遺常猶可聞。這裏用典故。“商界女強人不知恨國,還隔河唱《後院花》!”唐仙小森在《煙籠寒月滿沙,夜近秦淮酒家》中所唱的這句名句,被詩人反復使用,飽含著無盡的情懷,歷久彌新。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符節這個詞,名叫半山,被稱為半山居士。他被封為蜀國公,後改為靖國公。世人也稱之為“王”了。臨川,撫州(今江西)人。李青二年(1042)進士,先後任淮南法官、鄞縣知府、周樹法官、常州知府、提督江東監獄官。治平四年(1067),學江寧府,被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升任參政。熙寧三年(1070)起,兩次任同校委員,宣傳新法。西寧罷九年(1076)後隱居,卒於江寧(今江蘇南京)中山,謚號,又名王文公。其改革具有近代變革的特點,列寧稱贊其為“11世紀中國偉大的改革家”。他在文學上頗有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壹。他的詩善於說理和修辭,善用典故;話不多,格調高。有《王臨川集》和《臨川先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