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色飄雪,鐵馬秋風散。這是對25年前兩次抗金勝利的回顧,是理想與現實的對比。希望大家能團結壹致抵抗遊牧民族,但現實是被排擠,無法繼續抗戰,恢復中原的願望無法實現。
2、塞外長城空,鏡子早已褪色。用劉宋名將譚道濟的作用,是比較他早年和晚年的形象。早年是“望中原北之山”,晚年是“鏡中之死”,表示要殺敵報國,卻屢遭排擠挫敗。
3,創業是實名的,壹千年誰比。作用是用教規闡明旨意,諸葛堅持北伐。他雖“出師未捷身先士卒,亮出真名”,卻名滿天下,“千年何人可比?”追求先賢的成就,說明壹個人的愛國熱情不變,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書怒》是南宋詩人陸遊寫的壹首七言律詩。全詩原文如下:
小時候就知道天下難容,中原看似山。
樓裏壹夜雪,鐵馬裏秋風散。
塞在長城上,許下空洞的諾言,鏡中的鬢角早已褪色。
先實名,壹千年誰比!
白話文解讀:年少時立誌中原探險,沒想到這麽難。時常北望中原,熱血沸騰,怨氣如山。我記得痛打瓜州金兵,在雪夜放飛戰船戰船。秋風縱馬奔騰,收復大三關捷報。
我想我把自己比作萬裏長城,立下了為祖國掃除邊患的宏願。到現在,期待北伐光復都是空談。人們不禁想起了諸葛孔明,他真不愧為楷模。是誰竭盡全力帶領三軍出征漢朝,在北方建立中原?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公元1186年(宋孝宗十三年)春天,魯在家鄉遊歷。陸遊六十的時候,我已經老到可以等我了。但詩人被流放罷官六年,空銜居故鄉。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蕩,天下艱難,小人誤國,書生無奈忠臣,詩人的憤懣爆發了。
全詩緊扣“怒”字,可分為上下兩部分。前半段描寫了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謝謝先生,後半段則哀嘆不會再來,野心難有回報。
前四句概括了他青年時代的遠大誌向和戰鬥生活場景,其中對聯捕捉到了最能體現“氣山”的兩幅畫面,沒有用壹個動詞,但境界盡現,充滿了濃厚的邊關氣息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對仗工整,頓挫鏗鏘,組合得天衣無縫,也是妙不可言。以其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
“年少時便知天下難,中原看似山。”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有壹山收復失地的豪氣。他怎麽會想到殺敵報國之路會如此艱難?詩人開頭自問有多沮喪,最後四句表達了自己壯誌未酬、虛度年華、事業失敗的悲憤,卻又不傷感頹廢的悲憤。對聯以諸葛亮為對照,不滿與慨嘆的感情交織,表現了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