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西方絕句賞析如何表達詩人的心境?

西方絕句賞析如何表達詩人的心境?

回歸西方絕句

《歸西絕句》是唐代詩人元稹寫的壹首詩。寫於元和十年(815),元稹從唐周(今唐河縣)回京。詩中表達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讀到朋友來信的興奮和喜悅。這首詩以敘事抒情,以寫景抒情,有著獨特的韻味和魅力。詩清而不淡,麗而不媚,柔而雋永,語氣和諧,成功地展現了這首絕句的獨特美。

作品名稱:西方絕句。

創作年份:唐朝

文學類型:絕句

作者:袁震

原詩

西方的絕句(12之二)

元稹

五年江面損容顏,今日春風來武關。

兩紙京書臨水讀,陌陌滿花木。

詩歌翻譯

翻譯1:

河上的生活侵蝕了多年的容顏,今天終於像壹個武關的春風。在水邊讀《北京來信》,商山似乎開滿了桃花。

翻譯2:

五年在河邊的艱苦生活使我的臉變得又老又損。今天,我終於收到了像春風壹樣的好消息。在水邊看北京朋友的來信,只覺得上善山上的桃樹都開了。

詩歌欣賞

《五年》這首詩的第壹句是回憶過去的悲傷。這位詩人最初是首都長安的壹名禦史。元和因得罪權貴,被貶為江陵郡(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庶民,曹五年(810)從軍。世間的屈辱與墮落,長江邊上的風風雨雨,讓他身心俱疲,不禁感嘆“五年江上,容顏盡毀”。

第二句“春風”表現了今天的喜悅。詩人被召回京,沿唐河漂流,過武關(陜西商縣東),回丹河。春天到了,他感到更加欣喜和放松。“今日春風來武關”正是表現詩人此時喜悅心情的敘述。

壹兩句話,直接講故事,用文字營造扁平化的環境。然而三句“面朝水”變成了詩;四句“陌陌”更是如畫。原來詩人想以小聰明智勝他人,故意先把常用語說出來,在最後兩句用上了力氣,終於讓詩的後半部分取得了壹個又壹個的勝利。

被召回西方是壹種喜悅;在路上,我收到了李福燕和白居易從長安寄來的信,這更令人愉快。妳的善良和友情交織著妳的心,增添了《北京兩張紙》的情感容量“水岸”二字壹點點,全詩鮮活起來,意境呈現:清澈的水,看到詩人此時快樂的樣子;波光粼粼,折射出詩人此刻的快樂心情。詩中沒有壹個字,但詩人手捧發音書時希望思念朋友的急切、興奮、激動、喜悅躍然紙上。試想:如果把“水邊讀書”改成“船艙讀書”或者“燈下讀書”,詩中的氣氛、音韻、意境就完全不壹樣了。句末沒有從正面寫自己喜悅的心情,而是跳進了商山(今陜西商縣東)的小桃樹裏,用風景止住了整篇文章。在水邊讀完壹封朋友的信,詩人突然擡起眼睛,看見岸邊壹片嫣紅。驚喜中,他忍不住唱起了:“陌陌滿花木”!這朵桃花開在山上,也開在詩人的心裏。至此,全詩戛然而止,屏幕上只留下壹幅色彩斑斕的畫面。不管人們的心情如何,我們只用彩筆去觸摸上善美麗的春光,人們的幸福感受已經流露出來了。

這首詩以敘事抒情,以寫景抒情,有著獨特的韻味和魅力。水中讀書,看桃花,是詩人沿江行舟中真實發生的事情,並沒有刻意營造場景。但詩人拍這兩個特寫,恰恰表現了特定場合的獨特心境。詩清而不淡,麗而不媚,柔而雋永,語氣和諧,成功地展現了這首絕句的獨特美。

(賴漢平)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父親袁寬,母親鄭。他是北魏鮮卑氏族拓跋的後裔,是石義貴的第十四孫。早年與白居易壹起倡導“新樂府”。人們常稱他和白居易為“白元”。德宗貞元(785-805)學明代經典,回書,頒優秀科目,並頒給校對員。憲宗元和(806- 820)先授左輔,升任禦史。後來得罪宦官,降職江陵秀才曹參軍,調任通州司馬,調任郭巡撫史。穆宗長慶(821-824)初任餐飲部外交大臣,調任宗祠,又轉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三月之相,同為州刺史,改為浙東觀察使。文宗大和(827-835)是左丞,資深大臣,被任命為我們在武昌的特使,他死在那裏。白居易、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他們的樂府詩雖不如白的樂府尖銳、深刻、通俗,但在當時頗有影響,被譽為“白元”。後期作品傷浮華,故有“元輕於白俗”的調侃。《元氏縣長慶集》60卷,補遺6卷,詩歌830余首。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元和十年(815),元稹被唐周(今唐河縣)召回京。詩名下,原註曰:“作復言,享天書。”詩中表達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讀到朋友來信的興奮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