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唐代興窯瓷器的發展

唐代興窯瓷器的發展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邢窯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但從出土的瓷片來看,釉色多種多樣,有白、藍、黑、棕黃等。白釉有厚薄之分,厚的居多,薄的少。這說明陸羽《茶經》中的描述只是邢窯瓷器的極品,而不是邢窯瓷器的全貌。邢窯的細白瓷是用優質瓷土制成,胎質堅實細膩,潔白如雪,琺瑯光亮,有的薄如蛋殼,透明度極好,應在還原焰中制作。壹般物體都是純白明亮的,有的則是白中略藍。有盤、碗、杯、盤、瓶、壺、罐、紙條。碗的種類很多,大部分是淺口碗。碗體呈45度角傾斜,口沿外凸壹周,底部平底,中心凹。它上釉,形狀像壹塊玉。內丘城關地區白瓷窯燒制的玉質底碗,與臨城齊村窯的同類精美白瓷制品相同,碗底中央常刻“瑩”字。另外還有收口碗,分深淺兩種。圈足比玉形底窄,也有平底。也有八口碗,口沿八瓣,內外凸凹成四條直線。圈足呈四瓣海棠狀。托盤呈圓盤狀,托盤口略高於托盤面,短而飽滿。臨城齊村窯出土1皮壺,殘高約16cm。上半部分是平的,中間有吊梁,壺嘴缺失。壺下部飽滿,平底,左右兩邊的紋路凸起,像是皮包的縫痕。壺的正反面都有三角形的圖案。紙幣有鐘形口,球形腹,壹側有短流,另壹側有曲柄,底部平坦。罐子有壹個圓唇,壹個非常短的頸部,豐富的肩膀,和壹個平底。從以上細白瓷器來看,用“白如雪”來形容它的釉色並不太好。

粗白瓷也是由各種碗組成,此外還有紙條和長方形的枕頭。粗碗均覆有化妝土,大碗多為平底,小碗多為玉形底。壹般外觀不上釉到底。采用疊燒法,碗間放置三角支架,碗中心有多處支架燒痕。枕頭是壹個長方形的小枕頭,上面裝飾著褐色的斑點,有的還裝飾著篦紋。註射器略高且薄,底部平坦。黑釉器物有平底淺碗、唇壺、花盆、雙紮壺等。,胎體和釉厚。褐色釉有開碗,釉厚為黑色。

邢窯瓷器以色澤潔白著稱,從未有任何關於邢窯器上附加裝飾的描述。然而,在姚興遺址中發現了壹些具有各種裝飾技術的白瓷標本,如模印、畫花和點彩,這提高了對姚興白瓷的認識。在唐代,邢窯是最著名的白瓷。李昭《國史補》說當時邢窯白瓷普遍,說明邢窯絕不是初創。隨著唐代姚興遺址的發現,考古學家在內丘和臨城發現了許多隋代白瓷窯遺址,證明姚興在隋代就開始燒制白瓷。

唐後期,由於制瓷原料等原因,邢窯逐漸衰落。受邢窯的影響,河北丁洋窯成為北方著名的白瓷窯。除邢窯和定窯外,還有河南的珙縣窯和密縣窯,山西的平定窯和渾源窯等。,也主要燒白瓷。正是由於眾多白瓷窯的出現和發展,北方形成了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體系。建國以來,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白瓷,多來自陜西、河南、河北等地,部分白瓷可能屬於鄰近瓷窯的產品。有的是精美的白瓷,如邢臺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陽薛家莊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燈座。尤其是制作精美的燈頭,更是獨壹無二的瑰寶。這些白瓷和姚興白瓷在造型、釉色、釉彩運用上,在如玉的底部中央都有相同的特點,說明應該來自姚興。此外,安唐代大明宮遺址出土的帶“應”字的碗與內丘城關邢窯遺址出土的完全壹致,說明是內丘窯的產物。

當時,姚興白瓷出口到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日本的古代遺址中都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