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畔追逐涼爽。
唐·白居易
風清氣爽春寒竹修,三伏天涼如秋。
黃狗迎騎手,青衣助漁船。
如果妳累了,並意識到無所事事,誰能走得更遠?
預計妳會死的地方應該只在森林底下和沙灘上。
諺語中有這樣壹句話:“冬有三日,夏有三日”,這是壹年中最冷和最熱的季節。“三伏天”出現在酷暑和酷暑,是壹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天氣最悶熱的日子。
關於三伏天最早的記載可以在史記中找到?秦本紀:“(德公)二年,先降,我用狗抗法。”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進入“前期”,天氣非常炎熱。人們在城市的四個門口殺狗祭祀,以此來除暑、毒、暑。可見春秋時期就有三伏天的說法。
“三伏”來源於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的“五行生克”原理,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人們認為,世界上的壹切都是由金木的火、水、木、火和土組成的,這是萬物的本質。。“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木克土,土克水,水霍克,火金科,金克木。”。
所謂“蹲”,就是潛伏。因為太熱,人們不得不躲起來避暑,所以被稱為“蟄伏”。如果天氣極熱,會產生“火土”,所以要“蹲伏”。為什麽選擇庚日?庚屬金,火能殺金(金怕被火熔化),極熱屬火,所以在庚日,會藏金。因此,三伏天是從庚日開始計算的。
庚日的日期是多變的,不是固定的,所以每年的倒伏日期都不壹樣,但倒伏日期(初倒伏)大致在公歷6月11到7月21之間。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至第二個庚日為末次。仲夏的天數是不固定的。當夏季至日和秋季開始之間有四個庚日時,盛夏日為10天,當有五個庚日時,盛夏日為20天。比如今年2019,三伏天是40天。
三伏天很熱,古人沒有今天的空調設施,只能采取避熱祛暑的措施。比如秦德公“殺狗辟邪法”,還有更早的用瓷枕、涼席降溫的記載。詩經?澤北第三章:“澤北之狠毒,有蒲寒。有美,巨大而優雅。什麽都不做,翻來覆去。”其中,“枕”有的是瓷枕,有的是木枕。簡而言之,它們是用來消暑的工具。
古代也有很多關於三伏天的詩詞。我選擇了白居易的《池畔朱亮》進行簡單欣賞,看看古人在三伏天是如何度過夏天的。這首詩是晚年生活在洛陽的白居易的作品。由於天氣炎熱,白居易在池塘邊乘涼。
“風吹春寒竹修,三伏天涼如秋。”第壹副對聯描寫了池塘邊涼爽的氣候:微風徐徐,泉水咕咕,樹林翠竹,幽靜幽深。在這個炎熱的夏天,池塘邊的空氣涼爽,就像秋天的天氣壹樣,讓人心曠神怡。
“黃狗迎騎手,青衣助漁舟。”好像經常有詩人來這裏,黃狗都認識。詩人騎馬而來,所有的黃狗都跑去迎接遠方的向導。在古代,青衣是指地位低下的仆人。在仆人的幫助下,詩人上了壹艘漁船,在池塘裏釣魚休閑。
“我感覺我應該坐以待斃,誰能走得更遠?”“踉踉蹌蹌”就是走路吃力。當時詩人已年過古稀,所以容顏蒼老,精神萎靡,行走困難。即使他下了馬,也需要仆人的幫助。於是詩人覺得自己更適合清閑靜坐,不能再去國外旅行了。
“預計這種生活將在森林和海灘中結束。”面對這種正常的生活,詩人更加豁達。他壹生熱愛山川,所以他認為人生最好的歸宿就是林中遨遊,溪中垂釣,逍遙自在,回歸自然。
《池畔乘涼》描寫了詩人在三伏天乘涼,給人們描繪了壹幅三伏天乘涼,有竹林,有冷泉,有流水,在溪邊垂釣的美好畫面。對大自然美麗的景色和舒適的氣候充滿了眷戀,也反映了詩人晚年熱愛山川的閑適生活。
2019/7/12玉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