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微博村的歷史“悠哉”了多久

微博村的歷史“悠哉”了多久

當我們介紹自己的家鄉時,我們喜歡用“歷史悠久”這樣的陳詞濫調。如果再問:微博村的歷史“悠閑”了多久?當然,這是壹筆沒有人能輕易解釋清楚的糊塗賬,因為微博的祖先並沒有給後人留下任何詳細的史料。

唯壹可靠的證據是微博村天啟寺現存的石碑等器物。天啟寺建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寺內有壹長方形石盆,上面刻有“大元太定二年(1325)巳月午時祭”字樣元朝皇帝泰鼎出生在陜西,繼承了他的父親王進。他是元朝第六任皇帝,在位時間從1323年持續到1328年。1324年,太定皇帝改元太定。他在位4年,活到了52歲。從泰定元年,即1324到2016,有692年。在此基礎上,我們至少可以得出結論,天啟寺將在泰文微博村以東建立兩年。古代移民在壹個地方定居時,總會建壹座廟來祭拜祖先和鬼魂。據估計,微博村的歷史約有700年。700多年前是什麽朝代?也就是元朝。從忽必烈取《易經》中“大哉甘源”之意的1271到1324年的泰鼎元年,已經過去了50多年。元朝建立後,微博村逐漸有人定居於此。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它逐漸成為泰鼎時期的壹個村莊,它始於村莊以東的天仙臺天啟寺的修建。

除了微博中的天啟寺石盆,另壹個有力的證據就是家譜。家譜或族譜是以血緣關系和姓氏為標誌而編纂的特殊史料,是姓氏的生活史。“家的族譜,就是猶國的歷史”,所以要從族譜入手,尋找姓氏起源、發展、傳承的痕跡。而尋找壹個村落的起源、發展、繁衍、變遷、族譜或家譜也是壹個客觀依據。微博村東邊的金氏、韓氏、史家可能是微博村早期的原住民。原因有二:第壹,我寫了《微博村的街》,說微博街“只貫穿村子的東半部”,像北鬥七星,說明村子整體骨架不太好。顯然,村西的窯洞是後來遷移的村民所建,未能與村東街融為壹體;第二,村裏幾個最受歡迎的家族都有家譜。以金家譜為例。據其族譜記載,自遷入微博村至今已有25代。古人說“我”是30年,也就是700多年了,這就跟元代天啟寺石盆的記載壹樣。

第三,父親的稱呼中隱藏著歷史符號。平定方言稱父親為“噠噠”。稱我父親為“達”是從元代的文字中看到的,主要是元代的漢人。元人張雜劇《羅》曰:“非壹日二日,必失痰盂,必然竊之。”元代以前的宋代,父親被稱為“翁父”或“爹”。陸遊有句詩“不忘家祭,何以堪”。不僅是“達”,連“兄弟”這個詞都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語言。漢族人稱“兄弟”或“兄弟”。在元代,同齡的男性常被稱為“兄弟”,中學課本中就有元雜劇《竇娥元》,“兄弟”的名字隨處可見。平定地區同齡男性也習慣以“哥”相稱。元代年長的男子稱為“老人”,也習慣稱自己;男青年叫“後生”;而“老頭”、“後生”也是平定壹代村民最常見的稱呼;已婚婦女也稱呼她們的丈夫為“韓”。在宋代,“漢”和“老人”是對男人和老人的蔑稱。

第四,從給孩子取名也可以看出元朝的濃厚痕跡。元代漢人的名字比較復雜。首先,有外號,有大牌。昵稱是小時候用的名字。元代漢人取綽號有三種方式:壹是采用吉祥語,如福童、安通、Xi童;第二,我喜歡拿動物做昵稱,希望孩子容易支持。這種命名習慣也延續了下來。我這壹代人中,名字太多了,驢、牛、狗、狗孩、牛孩、虎孩、貓倪、狗倪。第三種是用數字做昵稱,往往以父母牙齒的總數作為昵稱,或者以爺爺的牙齒作為昵稱,比如七十、六十八、五、六。有專家說,用數字作為名字在元代是獨壹無二的,這應該是元代人民文化的匱乏造成的。這種命名習慣在微博村很常見。例如,我的父親和兄弟們有四個綽號,依次是富寶、福成、小毛驢和劉琦。大明,也稱官名,是正式名稱,用於社會交往中。元代人的名字有兩個字,壹個字,大部分是兩個字。自元代以來,以輩為序做官的現象十分普遍,即同壹輩的人用同壹個字作為標誌。比如我父親那壹代,“洪”就是兄弟們官方名字裏用的同壹個字。

雖然微博村形成於元初,但現在的天啟寺應該與原寺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天啟寺內有明鄭德、崇禎、清順治三朝的碑刻。明代鄭德十壹年(1516)重修,清乾隆、嘉慶年間重修。光緒十八年(1892),戲臺音樂樓重建,重新修建。尤其是音樂建築舞臺,雕刻精美,造型優美,沒有相應的財力物力是不可能建成的;也間接證明了此時的微博村有錢人越來越多。天啟寺重建於明清時期。為什麽要重建?是原廟太小不好看?還是原來的寺廟毀於戰亂或天災?我們不知道。現在天啟寺建於清光緒十八年。從光緒十八年到現在已經120多年了。估計此時的微博村規模已經基本形成。因為住在西溪溝村的郭氏家族是13歲,將近400歲。

為什麽我們的祖先要把家搬到微博村?古代人的遷徙和流動就是戰爭和災難。在古代,壹旦發生戰爭,較為繁華的城鎮首當其沖,遭到蹂躪,居民就會離開較為繁華的郡縣,遷往較為偏遠的地方。唐代詩人杜荀鶴吟誦“山中若更深,亦當避征無計”,這是當時的現實。微博村古代屬平定府管轄。當時的平定縣轄區很大,基本包括昔陽、平定、陽泉、蔚縣等地。縣令“石艾”位於張莊鎮新城村,屬太原縣。後來,縣令遷到楊光村(今昔陽縣)。從元朝到明清,微博村與周邊各縣相距數百裏:石愛100余裏,昔陽120裏,壽陽100裏,井陘150裏。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微博村應該屬於比較偏僻荒涼的地方。小時候聽過壹個傳說,微博村天齊寺正殿有根梁,是青陽溝的荊條砍下來的。這當然是誇大其詞。荊條就算長幾千年,也長不到廟梁那麽粗。但這恰恰說明,天齊寺修建的時候,此地荒無人煙,荊條還能長得像寺梁那麽粗。

另外,就是北方的幹旱。山西位於華北東部,被太行山阻隔,氣候濕潤難以到達,降水很少。地形位於黃土高原,河谷地形,流經的河流很少。春天氣溫上升快,蒸發旺盛;風有多大,加速水分蒸發。所以這個地區十年九旱。比如1878年前的光緒三年(1877)和四年(1878)在歷史上被稱為“丁午怪荒”,因為1877是丁醜年,1878是戊寅年。連續兩年的特大幹旱,讓山西16萬多人口只剩下不到900萬,500萬人餓死渴死。陜西省省長曾國荃在奏章中說,災區“有壹千多裏的光禿禿的土地,還有五六百萬饑餓的人,幹旱和奇怪的災難在古代從未有過。”(《曾仲祥告公書》卷八)。小時候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水窖。每當下雨的時候,天上的雨水就會從洞頂流下來,匯集在院壩裏,然後匯成水窖,不下雨的時候就存起來備用。文革期間,我在村裏幹了五年,從1971到1975,沒有壹年是不抗旱的。

微博村地勢低窪,蘆葦和水泊蕩漾。古代稱之為“小盆地”。北方十年九旱,至少這個地方不缺水,顯然更適合人生存。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搬到了這裏。村民們在微博谷從東到西建造房屋和磚窯,群居,休養生息,繁衍傳承,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