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什麽是"詩眼"?

什麽是"詩眼"?

詩眼 shī yǎn

1.詩人的賞鑒能力、觀察力。

2.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壹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壹字為工。壹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壹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於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於藝術魅力,稱為壹篇詩詞的眼目。詩眼的獲得,需要提煉字句,務必要使提煉的字詞和詞句,最能表現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達詩人對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這樣的詞句,要在詩詞的關鍵部位,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所以,詩眼的錘煉,要立足於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通過描寫晚春時節海棠花的雕謝,抒發了詞人的感傷情緒。最後壹句“應是綠肥紅瘦”是這首詞的詞眼。開頭兩句描繪了壹個抑郁的情境。夜來風雨驟起,煩悶愁人,於是借酒澆愁,昏昏睡去,但壹覺醒來,酒意並為消盡。三四兩句,寫在酒意朦朧中,記起了昨夜的風雨,它是否摧折了園中的海棠呢?於是深情地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回答卻是漫不經心的,居然說“海棠依舊”。這時,女主人不無嗔怪地連聲反問“知否?知否?”緊接著道出那最精彩的壹句:“應是綠肥紅瘦”。這幾個尋常字眼,經李清照這門壹組合,其色澤和韻味便油然而生。這只是就對風雨後的海棠樹的描繪而言。在描繪中還有更深壹層的情意在。這就是隨著對海棠花謝的深入描繪,詞人的惜春憐花的情緒也達到了高潮,在這種對春光的留戀與惜別中,委婉地寄寓著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可見,這壹句是含義豐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筆,是這首詞的點睛之筆,從而成為歷代人們傳誦的佳句。

3 “詩眼”壹詞最早見於北宋。蘇軾詩雲:“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範成大也在詩中寫到過“詩眼”:“道眼已盡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

4詩眼在句中的作用不壹而足,以下是幾種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如:“獨恨太平無壹事,江南閑殺老尚書”中的“恨”改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壹字之改詩意迥同。

〔2〕借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詔,水晶宮裏近題詩”之“中”改為“深”,“裏”改為“冷”,,使得原來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宮”,轉眼間顯得雍容華貴,超凡脫俗。

〔3〕靠它增強形象性。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秦觀的“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動作勾畫出的線條輪廓。

〔4〕有的詩眼關乎詩意的精確。如壹首詠早梅的詩:“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梅。”若將“數”改為“壹”,“壹枝”與“早”絲絲入扣。

詩眼——詩詞賞析的重要壹步

中國可以說是詩的王國,詩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先在詩歌的領域裏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瑰麗珍奇、美味佳肴。這是壹筆最具民族特色的豐厚遺產繼承它,珍惜它、消化它、吸取它的豐富營養,以陶冶我們的情趣,增厚我們的文化底蘊,提升我們的生活情味。

詩詞賞析已列入高考題,那賞析的題目怎樣才能較好的控制誤差,提高賞析水準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把握、領悟、品味:

壹、深入剖析意象,把握特征

意象是指寫景詩中的景物(自然環境、社會風貌),抒情詩中的抒情對象(人、物、客體,詩人自己),法國象片派詩人瓦雷裏認為意象是詩的心意通過想象而得到壹種具象的表現,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心意與物象的和諧統壹,即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形象。不同的意象有各自獨特的精神個性。剖析詩歌的意象,就能摸到詩人感情跳動的脈搏。

如余光中在《鄉愁》中選擇了四個物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分別刻畫出四個物象的特征。雖然普通常見卻典型鮮明,試想還有什麽意象比這“小小的郵票”更能寄寓深摯的母子親情的?還有什麽意象比這“窄窄的船票”更能寄寓新婚夫婦間相思之苦的愛情的?還有什麽意象比這“矮矮的墳墓”更能流露出撕心裂肺的悲痛之情的?海峽是淺淺的,不難逾越,可人為的障礙,硬是把臺灣和大陸隔離了幾十年之久,詩人渴望統壹,表達了大陸和臺灣人民***同心聲。還有什麽意象比這四個意象更能詮釋“鄉愁”呢?

二、明了背景材料,把握抒情契機

文學是時代的風雨表,作為精神產品的詩詞,無論“純”度怎樣,總是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不同的時代因素會給詩人以特定的時代影響。詩人寫詩時,感情的迸發、提煉和傾註總是以個人為基點的,抒發出不同詩人的各自獨特的精神個性。了解詩人的人生遭遇,了解詩人創作的歷史背景,包括當時的時代氛圍、地理環境和社會習俗等,以便設身處地揣摩詩人心境,把握詩歌的抒情基調,或歌頌或批判或愛或恨。

如:艾青《我愛這土地》千萬別忽視詩後註明的寫作時間:1938年11月17日,聯系中國歷史,這正是抗日時期,中華民族的大地正被“暴風雨所打擊著”,河流“洶湧著我們的悲憤”,作為壹個進步的民主主義戰士,詩人的心情異常沈重和痛苦,再也無法抑制的拳拳愛國熱情噴薄而出,他拿起筆寫成了《我愛這土地》。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影響著詩人的氣質和個性,詩人靈魂深處湧出的是深沈的愛國主義感情。

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聯系當時的社會現象,感受“此時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把握抒情基調、理解詩歌意象內容的壹條有效途徑。

三、抓住詩眼,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詩詞意蘊

詩歌的特點是高度簡潔凝練,因而它的語言更是高度個性化,經常通過比喻、通感、雙關等表達語意,從而使人感到含蓄、朦朧、多義。在詩詞的語味中,要善於尋找最明亮的那顆珍珠,即警句,這是不可忽視的。“立片言以居要,乃壹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稱詩眼,它是詩中最凝練、最精神、最準確地傳達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詩詞脈絡的盤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系的關鍵。能抓住詩眼或是文章的關鍵字句,就可以帶動全篇,完成對詩作的欣賞,而詩或存在於中心句或出現在標題上,常表現為動詞、形容詞或副刊詞等形式。

如:柯巖的《周總理啊,妳在哪裏?》的詩眼是“找”字,從高山找到大海,從北國找到南疆,呼喊周總理,反復出現的“他剛離去,他剛離去”的回聲,濃重地演染了極度哀痛與深切的思念之情。再如: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愛”字就是詩眼,詩人借鳥兒對土地的眷戀和深沈執著的愛,表達了熱愛祖國並為之獻身的思想。

詩眼是理解詩歌的壹把鑰匙,抓住了詩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幫助解題。

四、調動聯想,他細揣摩意境,充分體味詩歌的感情

意境是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境界,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的生活圖景和諧統壹的結果。“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觀情感,“境”是作家筆下的外部世界,兩者在藝術上的和諧統壹,就形成了某種意境。詩人寫詩總是借助抒情客體來表現自己的愛和恨、痛苦和歡樂、希望和追求等主觀感受。意境是詩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詩貴含蓄,“不著壹字,盡得風流”其間的跳躍與空白需要讀者借助“詩歌的翅膀”——聯想和想像去補足。

如範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上片有幾個意象:碧雲天、黃葉地、碧翠水波、斜陽、無情芳劃、如果單獨分析,它分別描給了秋季的天、地、水、斜陽、芳草,只是零星的自然景物殘片,最多只是刻畫了秋影,表達了作者的惆悵而已。然而,這幾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壹起,為我們展示了壹種清澈透剔,色彩絢麗而又廣闊無際的境界,更有“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就在這千裏秋色,滿目斜暉之外,都是無邊的芳草遠接天涯,詞人故裏在芳草盡頭,斜陽尚可看見,而故鄉卻望不到,這怎不讓他思念故裏,懷念京都?詞人胸懷報國之誌,卻落得遠黜的遭遇,觸景生情,離鄉之愁,去國之憂,油然而生,中上下片的直抒胸臆:“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使景有所指,情有所依,情與景水乳交融,組成完整的藝術境界。

五、辨清表現手法,品味表達技巧

強烈的感情是詩的最本質的特征,詩人常借助各種手段,通過意象來表現自己的個性色彩,把最真最純、最美好的、最濃烈的感情融入詩中。詩歌的語言表達往往是非直陳式的,而是反常化的,反常化主要指詩歌語言的跳躍使得句與句之間不像其他文體那樣連貫,符合語法規範與邏輯思想規律,這就要特點註意詩歌的寫作特色、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有對比、誇張、襯托、反復、比喻、象征、托物言誌、借景抒情等。寫作物色也有很多:①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之分②豪放與婉約之分③動與靜之分④虛寫和實寫之分;⑤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等等。

如舒婷《致橡樹》中橡樹和木棉分別象征男性的陽剛和女性的陰柔。橡樹的“銅枝鐵幹”、“木棉的紅碩花朵”正是陽剛和陰柔的具體形象。詩人通過象征手法,用內心獨白的方式,表達了對壹種富有時代氣息的愛情的追求。多種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使詩歌更加形象、生動、優美、感人。

因此,認真品表達技巧,開拓語言的表現力,把握詩抒情特點,有助於領會作品的立意。

總之,鑒賞者入乎其內品味語句,感知有效信息,又出乎其外豐富表象,把握詩歌形象,體察詩歌意境,明確表達技巧,理解詩歌主旨,是鑒賞詩詞的要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