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麽需要睡眠?對此有很多解釋,比如“睡眠是人的生理需求”、“睡眠可以消除疲勞”、“睡眠可以調節人體生理機能”等等。但是,對於詩歌來說,這樣的回答太“生理”了。詩歌是形而上的,詩人不太在乎物質和物質的狀態。他們是天生的“心理學家”,沒有理論教條。人為什麽需要睡眠?這可能是他逃避正常生活的壹種生理需要。弗洛伊德不是認為遺忘和筆誤也是對現實的某種逃避或禁忌嗎?
詩人想避免什麽?是“雨夜”,更準確的說是“雨夜”的殘酷暴力壹幕。
妳看,電閃雷鳴,烏雲卷走了美麗的星月;風咆哮著,拼命地摧毀著“脆弱的樹枝”,風像野獸壹樣兇猛地咆哮著,雨聽起來像來自世界的悲傷呻吟...
這時,詩人有了入睡的請求。他想通過“睡著”來減輕“雨夜”的心理負擔。
而且,這不是那種無意識的睡眠。詩人不僅要離開這個世界,還需要進入另壹個新世界,“回避”產生“創造”,於是“夢”的價值就顯現出來了。詩人“壹定要永遠抱著他,決不讓他走”,甚至挖出他的心來“送他做禮物”,都表達了他對夢想的渴望。“夢的內容在於壹個願望的實現,它的動力在於某個願望。”(弗洛伊德主義)可以想象,詩人夢中的世界會是美好而和平的,與現實的“激烈”和“悲傷”形成鮮明對比。
其實詩人是想在哪裏躲避“雨夜”呢?他只是因為《雨夜》那壹幕,對現實生活產生了壹些聯想。
在《雨夜》中,有兩種力量懸殊的東西:風、雨、閃電和樹枝。風、雨、雷、電都很厲害,傲慢無情,而樹枝卻是那麽的弱小無助。它唯壹能做的就是可憐兮兮地“躲避”和“扭動”,但終究無濟於事。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生活世界裏的奮鬥。弱者沒有攻擊,他只是希望自由壹點的存在,但命運的風暴絕不會因為他的“軟弱”而寬大。在暴君的突然打擊下,弱者難逃厄運。聞壹多,壹個剛剛從寧靜和諧的農村家庭踏入大都市求生存的年輕人,顯然深深體會到無助的痛苦,意識到自己內心時不時的“軟弱”,對生命的危險有著本能的敏感。這兩次經歷都在他腦子裏。在這樣的雨夜,大自然的掠奪情形出現在詩人面前,於是他平時的生活經歷自然浮現。自然對應著社會,詩人蜷縮在電閃雷鳴的天空下,越來越虛弱和孤獨,像吱吱作響和搖晃的樹枝。
在《雷雨》中,是壹個年輕人對存在的廣闊世界和人生漫漫征途的恐懼和懷疑。
然後,睡覺做夢。擁有壹個青春的夢想。他不是熱衷於唯美主義的藝術理想嗎?也許,那個純潔美好的世界會在夢中升起。但詩人似乎明白,這個“閨蜜”畢竟飄忽不定,不受主觀意誌的操縱,所以才如此執念,含淚發誓:“不要放過他”!
壹方面展現了生活的暴力場景,壹方面又是不確定的乞討。畢竟震撼是難掩的,彼岸的夢想也只是會因為理性的追求而消失。這是壹個多麽艱難的夜晚啊!詩人受到了威脅和壓迫,也經歷了精神折騰的辛酸。天亮了,“風還在樹上呻吟”,黎明刺痛了他放松而疲憊的眼睛。他沒能避開睡夢中的世界,創造夢中的世界。
日子永遠屬於匆匆忙忙的人,屬於對世俗欲望不滿的人。無論對任何人來說,這壹天本身就是壹種極大的鼓勵,也是壹種躁動。因此,當黎明降臨大地時,詩人仿佛從失眠的焦慮中興奮起來,年輕人強烈的進取欲望和戰鬥意誌傲然升起。於是,思想深處發生了壹場“質”的革命:“哦”!原來我真的很討厭。/假的是不是沒有自己的尊嚴?“人生競技場上的殘酷是這個世界的‘真理’,而美好的夢想是虛假的幻想。不管妳喜不喜歡,不管妳承擔與否,“殘忍”永遠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對於每壹個渴望發展的生命,妳都要勇敢面對,正視它,最後鼓足全部力量去戰勝它。沒有別的選擇了!把妳的疑惑和膽怯留給漫漫長夜,等待妳白天的意氣風發。如果“真實”的世界被妳拋棄,那麽“虛假”的世界可能就不會到來,妳最終會壹無所有。命運總是偏愛那些努力奮鬥的人。
可以說,通過自然風霜雨雪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中國詩人在自然的意象中尋求自我存在的反映。《雨夜》描寫了“雨夜”,描寫了詩人的失眠,表達了他對生存的基本態度。但值得註意的是,在這樣的認知發展過程中,充滿了詩人的自我否定精神。他表現出對現實的逃避欲望,卻反映了他無法回避的追求。僅從這裏,我覺得似乎已經超越了中國傳統詩人的思想境界。中國的古典詩人頭腦敏銳,對世界有深刻的感受,有瑰麗的人生理想,但往往沈迷於超越現實的夢境,沒有否定自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