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尹先生書湖壁》:“茅檐常潔無苔,花木自植。壹水護田二山排送綠。”這是詩人為鄰居楊德峰寫的壹首詩。最後兩句是關於房子周圍的長期環境。蜿蜒的河流流經農田,打開門就能欣賞到山上茂盛的植被。但詩人用“護田”“排排”寫出了青山河的動態美:河水有意守護綠野,青山闖入屋內,禮貌地將青山“送”進屋內,供主人觀賞。這使得死氣沈沈的靜態的山和水變成了活的,動態的和感性的。
毛澤東《沁園春·雪》詩中“山舞銀蛇,似蠟,欲與天競。”其中“山舞銀蛇,原蠟象”的動態描寫,有壹種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壹句“我要和天氣競爭”,說明“山”和“原”是和天連在壹起的,有壹種朝氣蓬勃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和“原”都是靜物,都可以在詩人的筆下“舞動”和“馳騁”。這是壹種浪漫的想象。雖然大雪中遠處山巒起伏,但原始的山舞中確實有運動感。更重要的是,由於詩人巧妙地運用了以動寫靜的藝術手法,化靜為動,眼前的自然也顯得生動活潑。
又如《春風與綠江南岸》中的“綠”和《春日紅杏枝》中的“鬧”都得到了壹個動詞,使原本靜態的景色充滿了生機和動態之美。
用動寫靜,化動為靜的方法來描寫人物就更形象了。白居易的《長恨歌》描寫了楊貴妃的自然美,雪白的皮膚和美麗的外表,她的頭發是雲,她的臉頰是花瓣,她走動時她的皇冠是金色的波紋,但花瓣像她的臉,柳葉像她的眉毛,所有這些都不引人註目。但“帶著微笑和悲傷的眼神回眸”和“還有她悲傷的白臉上飄下的淚珠”這兩句話,卻展現了她的風韻和魅力,令人驚艷。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動靜結合原則的應用數不勝數。比如李白《望廬山瀑布》中的“望懸千川瀑”。壹個“掛”字,化動為靜,有畫龍點睛之效,立刻把活生生的瀑布前景展現在我們眼前,讓人仿佛置身於畫中,渾然不知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