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分三個部分,分別展示了蜀道開辟之難、行走之難和治理之難。從“噫籲嚱”到“天梯石棧相鉤連”為壹個段落,壹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了主題,並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調。為什麽說蜀道的難走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崇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的道路上,妳看那太白峰就昂然屹立在那裏,只有高飛的鳥兒才能從低缺處飛過,“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太白峰在秦都鹹陽的西南,是關中壹帶的最高峰,民諺有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就是極言太白峰的高峻。
? “噫籲嘁”三個感嘆詞連用,“危"高",同義重出,"噫籲喊,危呼高哉!"- 聲驚嘆,震撼人心。開篇之語,憑空起勢,包含著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這壹聲並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詩中蜀自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壹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太白山有鳥道,卻無人路可.行,概括敘述了蜀國長期與內地隔絕的狀況,也寓高山阻隔之意於其中。接著引用五丁開山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表現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之時,為蜀道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間接地說明了蜀道在歷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險阻。蜀山太高,連太陽神的車子都得繞行!而且天梯石棧的下面是急湍險流。健飛的黃鶴無法通過,善於攀援的猿猱之類也同樣為如何通過而發愁,在此基礎上,詩人又通過摹寫攀登者的神情和動作,如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等,來進壹步烘托山路纖曲,蜀道因其高而艱險難行。
? “問君西遊何時還?"未登程先問歸期,借惜別之情,寫透蜀道之險。“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不但路途難頂部而且環境荒涼、淒清,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這樣的細節描寫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隧,礎崖轉石萬壑雷”四句運用誇張手法,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卷;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萬壑雷鳴的音響,組合起來的動感畫面,這- 切產生了- -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山勢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險要令人驚心動魄,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詩人覺得仍不到位,"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 總之,李白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壹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特別是詩中三次出現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絕嘆,更是綰連各部分的線索,它使全詩首尾呼應,回旋往復,連綿壹體,難解難分。李白之所以把蜀道描繪得如此動人心魄,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
? 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壹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嶽,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讀完《蜀道難》,合上厚重的書本,腦海中浮現出慘淡月光下,壹個身影,左手壹壺濁酒,右手壹把利劍,趁著酒興而舞,劍反射出淡淡寒光,身旁石桌上,筆墨散亂地放著,紙上,壹篇文章揚揚灑灑,最顯眼的,莫過於那幾個字:蜀道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