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請列出各種自然景色或現象的意義!!

請列出各種自然景色或現象的意義!!

/teache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48

劉陽:據《三福黃圖橋》記載,“灞橋位於長安城東,渡水為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因"橋"字與"留"字諧音,常作比喻告別之用,意為告別遙遠的未來,如"父皇西行困,家破門前柳"(李賀《到酒樓》),"忽見陌頭柳色,悔教夫尋印》(王昌齡《永遠在我心》)。也因為屋檐前、屋後的“柳”品種繁多,所以常被作為故鄉的象征。如“登高樓,萬裏愁,柳似汀州”,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無限牽掛。從柳絮飄忽不定的特性來看,它常被詩人作為壹種排遣憂愁的方式,如“閑愁幾多?“宜川煙,滿城風,梅子黃雨”(賀鑄《玉案》)。

燕子:燕子因有陪伴而成為愛情的象征,如“落花獨立,雨燕齊飛”(燕姬),詩人將“獨立”的悲傷與“雙飛”的喜悅對比,孤獨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因為燕子有依戀老巢的習性,所以成為了表達時事變化,表達人事新陳代謝寄托的古典詩詞,如《舊日王謝堂逝,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五衣香》),流露出詩人面對古今變化的無限感慨。

流水:因為水是軟而冷的,所以常被比作月光,看得見摸得著,卻難以把握。如《日令夜寒如水,坐看牽牛花與織星》(杜牧《秋夕》),詩人借水的冷淡,反映了封建時代女性的悲慘命運。又因剪不斷理還亂的水,暗合著無盡的愁,詩人常以水來抒愁,如“但既然水還在流,雖以刀割之,愁還來,雖以酒溺之”(李白《宣州謝朓樓送別校書雲叔》),“妳能問多少愁?”就像壹江春水向東流,“花紅易衰似儂意,水無限似儂愁”(劉禹錫《支竹詞》),“花從水漂,壹種相思,兩處閑愁”等等,都是用流水表達憂傷的例子。

月亮:古詩中的月亮往往是鄉愁的代名詞,是相思的載體。如“他知道今晚的露珠會是霜,家裏的月色是多麽明亮!”(杜甫《月夜憶兄弟》)“月,長滿今過海,天涯* * *此時”(張九齡《望月思壹遠》)。明月往往蘊含著詩人的憂傷,如“明月秦關,長征人未歸”(王昌齡《邊塞》)。有時明月也寓意著時空的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皆如此望明月”(李白《飲酒問明月》),將時間對生命的掠奪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月亮有它的起伏,滿月可以意味著親戚和朋友聚在壹起,事情會變得很好。缺少月亮可能意味著親戚朋友分離,事情不盡如人意。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就是這個道理。宋代呂本中《采桑子》詩借月亮的這兩個特點來指人事:“恨君不似月亮,東西南北,東西南北,只與彼此。恨君如江月。滿了還是會虧錢。什麽時候才能團聚?”

梅花:寒地早開,美麗脫俗。在詩歌中,梅花往往是堅忍不拔、剛正不阿的象征,是不顧逆境為理想奮鬥的勇者,是不肯隨波逐流的孤獨智者。最著名的梅花詩是林和靖的詩,“影薄水淺,月暮飄幽香”。還有南宋詩人盧梅坡的詩“梅雪三分白,雪中失壹片梅香”,深刻而意味深長。它的另壹首歌:“有梅無雪無靈,有雪無梅俗。晚霞詩壹整天都是雪,很有梅的春天。”描繪了詩人踏雪賞梅賦詩的情景,可見詩人的深遠,有壹種獨特的風雅。詩人謝芳的詩《在武夷山》中說:“十年無夢,我要回家,我要獨立於青山野水。天下寂寞山雨休,幾生可得梅花。”深山裏的梅花高貴超塵,象征著詩人不入俗的高尚品格。

菊花:菊花美麗淡雅,清香襲人,欺霜雪。百花雕零後才綻放,不與人爭利。在詩歌中,它往往是自然不屈性格的象征。元稹《菊花》:“秋天,屋如陶工,籬邊越來越斜。並不是說菊花在花中受寵,開了就沒有花了。”表達了詩人對堅定和高尚品格的追求。其他的,比如“與其在北風中被吹倒,不如在枝頭捧香而死”(鄭板橋《冷菊花》)。“孤東籬濕露,照前金鐿,沙上照”(範成大《重陽後兩菊》)等詩句都是通過菊花來表達詩人崇高的精神品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人格的寫照。

荷花:又名蓮花、芙蓉、芙蓉、荷花等。因為“蓮子”意為“小早川憐子”諧音,“憐”意為“愛”和“子”,第二人稱“小早川憐子”為尊稱,所以古詩中有很多關於荷花的詩詞來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說:“南塘秋采蓮,蓮過頭頂。低頭得蓮子,清如水。”現實與現實的結合,意為雙關,表達了另壹個女人對所愛的男人深深的向往,以及愛情的純粹。而且蓮花因為不沾泥,清澈無妖,被視為身處濁世卻依然保持氣節的貴人象征。

宋慶:它是壹種耐寒的樹,冬天過後不會枯萎,所以它經常被視為正直和節操的象征。李白《贈書奉黃裳》:“君學長松,小心不做桃李。”魏總是奉承有權勢的人,李白寫詩勸他做壹個正直的人。三國時的劉真送給弟弟:“不患寒,松柏有性。”詩人用這句話鼓勵他的堂兄要像松柏壹樣忠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質。

鴻雁:大雁是春秋兩季的候鳥。秋天,大雁似乎在努力飛回它們的老巢。這種情況往往影響遊子的思鄉之情,所以詩人常常借雁傳情,抒發深深的思鄉之情。比如“雁落之後,人思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家》),早在花開之前,他們就有了歸家的念頭,可是當雁已歸北,人卻還沒有歸家。詩歌含蓄委婉。還有“鄉愁無限,壹只大雁過南塔”(趙霞《冷塘》),“夜聞雁聲,思鄉愁,病友念新春事”(歐陽修戲答元稹)。也有參考鴻雁書信的,如“雁過不答我,江湖滿雨”(杜甫《致天空盡頭的李白》)。“雲何人寄錦書,詞雁歸來,月滿西樓”(李清照《剪梅》)等等。

竹子:它謙虛、內斂、有根、瀟灑、挺拔,所以詩中大部分都是“信”、“雅”、“正”的象征。詩人常用竹子來抒發心聲,抒發感情。蘇軾在《青竹韻》中吟誦:“食無肉,不如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表達了文人士大夫的高雅品位。“斷言青山不放松,根在破巖。歷經千錘百煉,依然堅韌,東西南北。”(鄭板橋的《竹石》),高度贊揚了竹子不屈不撓、欣欣向榮的天性。此外,那些表現出高風亮節的人,如“天生孔夫子寵妳,謙謙君子”(劉堅《新竹》)。那些表現出頑強生命力的,如“千花萬草枯後,留雪歲月”(白居易《李慈雲窗竹》);表示忠誠,如“我在珠山窗下開始憐惜妳,不歸不改蔭”(錢起《晚春回鄉草堂》)等等。

鷓鴣:在古詩詞中有特定的內涵。它的叫聲被北方的老百姓模仿為“不要做兄弟”,非常容易喚起旅途艱辛、充滿離別的聯想。如“江暮愁,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築口墻》)。鷓鴣的叫聲也可以用來委婉地勸人不要遠行,以表達知人之思。如“座位上也有江南客,不唱鷓鴣對東風”(鄭谷《飯桌上的歌者》),表達了詩人因所謂“江南客”而不願繼續

寒蟬:晉代人陸雲在《寒蟬序》中稱贊蟬有五德:頭上有痰是文采;只喝露水,清高;不吃五谷雜糧,這是誠實;不築巢是節儉;使季節與氣候保持壹致是值得稱贊的。蟬往往成為詩人自尊的載體,秋蟬的生命就是處於危急關頭。秋雨過後,蟬發出幾聲斷斷續續的呻吟。所以蟬就成了悲傷的代名詞。柳永《雨霖鈴》:“寒蟬悲,長亭已晚,陣雨始歇。”在離別被直接寫出來之前,“悲涼”的感覺已經充斥了讀者的內心,醞釀著壹種可以觸摸離別的氛圍。此外,“秋風微涼,蟬在我邊呢喃”(曹植《王彪換壹匹白馬》)也表達了這樣的感受。

杜甫:又名杜宇、秭歸、蜀鳥。相傳蜀王杜預(即王迪)因水患被迫讓位於自己的臣子,隱居山林,死後魂魄化為杜鵑。其聲被壹般人模仿為“不如回家”,其聲淒慘,所以古詩詞中的杜鵑往往是蒼涼和悲傷的象征。詩人常用來表達思鄉和鄉愁。如“湘江暮聲淒然,憂殺行人者歸船”(《建州投奔何韻》),意為“黃昏杜鵑淒然聲,使湘江遊子更悲更歸心”。傳說杜鵑啼血常用來表達環境的蒼涼,如“布谷鳥流血的叫聲,猿猴的嗚咽”(白居易《琵琶行》);也用來形容忠義,如“永別江南路,化作烏鴉,帶血歸來”(文天祥《金陵帖》),表達詩人對南宋的絕對忠誠和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印度河:荒涼和悲傷的象征。元代詩人徐在思寫過《雙音·水仙·夜雨》:“梧桐壹聲,秋聲壹聲,芭蕉壹抹愁,夢過三更。”用梧桐落夜雨打芭蕉寫下妳所有的心事。“桃李花開,春風吹落,秋雨過後”(白居易《長恨歌》),秋天的冷雨打在梧桐葉上,辛酸可想而知。其他的如“壹葉壹聲,空階滴水成光”(文的《更漏》),“梧桐連瀟瀟,滴水成黃昏”(李清照的《慢聲》),壹般都表達這樣的感情。

浮雲:比喻漂泊的遊子,如“我要在浮雲中想起妳,所以在夕陽中想起我”(李白《送友人》)。

梅子成熟:比喻少女對春天的向往,如“門前回首聞梅”(李清照《墊江唇》)。

馬:比喻雄心壯誌,如“萬胡作非為若蕭騰如此”(杜甫《曹虎馬在》詩)。

丁香:指惆悵或相思,如“自南浦別,見丁香結而憂”(牛喬《感恩》)。

紅豆:它象征著愛情或相思,如“當那些紅色的漿果在春天到來時,在妳的南國枝頭泛起紅暈”。帶壹抱回家,為了我,作為我們愛情的象征”(王維《相思》)。

華陽:寫離別之情,如“細說起來,不是華陽,而是眼淚”(蘇軾的《水龍隱》)。

草:比喻遠離恨,如“遠離恨,恰似春草,可以走得更遠,活得更好”(李漁《清平樂》)。

雨打芭蕉:寫“離愁別恨”,如“幾多愁,夢追芭蕉雨”(葛《點睛唇》)。

折梅:寫壹段送別的話,如“折梅送龍頭裏人。”江南什麽都沒有,我給妳壹個春天”(陸機《龔凡葉》)。

春雨:比喻惆悵,如“自由飛翔輕如夢,無盡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紗》)。

長亭、短亭:寫離別情,如“歸程何處?”長亭短亭”(李白《菩薩蠻》)。

司馬:比喻悲傷,如“切不斷則離愁”(李煜《相約歡》)。

海:比喻悲傷,如“詩窮不寫愁如海,酒淡難多夢”(趙霞)。

西風:寫憂郁的心情,如“墨濤不迷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吟》)。

猿啼:寫惆悵,如“天高風急,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杜甫《登高》)。

鴛鴦:指恩愛夫妻,如“成功了為什麽不放棄生命?寧為鴛鴦不為仙”(魯古意長安)。

精衛鳥:指相愛而不得不分開的男女,如“我們希望兩只鳥合而為壹,在天空中飛翔,在大地上同生共長,壹樹兩枝。”(白居易《長恨歌》)。

烏鴉:描寫荒涼的景色,表達悲傷的氣氛,所以形象不好,歌聲也不好,所以。如“老藤昏鴨,小橋流水”(馬致遠《天景沙·秋思》),“夕陽外,西寒鴉點點,流水繞孤寨”(秦觀《男人方婷》)。

本文來自福建壹中校園網原文鏈接:/teache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