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什麽是七言樂府

什麽是七言樂府

問題壹:七言樂府是什麽意思 七言歌行體出自古樂府,首創於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而興盛於唐代。是壹種特殊體例,在詩題中常見有“歌”、“行”的字樣。是壹類可以配樂歌唱的詩歌體裁。壹般句數不定,而每句字數也不是固定的,可以雜以三言、五言句,但是以七言為主。七言歌行創作的目的是擬歌詞,其體性是由適於作演唱的歌詞所決定的。

問題二:樂府與古詩有什麽區別 壹、

古代詩歌分兩類,壹是古體詩,壹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絕句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壹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采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後面還有詳細說明).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壹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壹,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壹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壹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壹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總而言之,區別在於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

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五言、七言較多.五言簡稱“五古”,七言簡稱“七古”.古體詩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

近體詩

近體詩是相對古體詩而言的,產生較晚,起源於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詩,形式固定,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單句叫出句,雙句叫對句,合起來稱為壹聯.壹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頷聯、頸聯壹般要對仗.首句可用韻可不用韻,通常押平聲韻.五言簡稱“五律”,七言簡稱“七律”,十句以上的稱排律.其中的絕句,又稱絕詩、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詩的壹半,每首四句.就其規格看,有的後壹聯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頷聯;有的前壹聯對仗,類似律詩的頸聯、尾聯;有的兩聯都對仗,類似律詩的頷聯、頸聯;有的不用對仗,類似律詩的首聯和尾聯.絕句的韻腳在二、四兩句,通常押平聲韻.第壹句如押韻,也押平聲字.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

漢樂府

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漢魏兩晉南北時代,中央 *** 壹直設置著管理音樂和歌曲的專門官署樂府,負責采集和編制各種樂曲,配詩演唱.這些配樂演唱的詩歌,就稱為樂府詩,也簡稱樂府. 在體式上,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句式比較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活氣息非常濃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眾流離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層社會的腐朽生活.他的藝術性主要有;1、敘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並通過敘事塑造人物形象,從樂府開始,中國敘事詩開始了新紀元;2、比興的大量運用,是以前詩歌所沒有的;3、形式多樣,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雜言句,語言活潑生動.樂府民歌繼承和發揚了《詩經》的傳統,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與近體詩的區別是:句式比較靈活自由,比興的大量運用,形式多樣,語言活潑生動.而絕句,律詩講究嚴格的格律、平仄、押韻,講究語言的凝練,意境的營造等.

二、

中國古典詩歌,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

古體詩: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的壹個概念。這類詩的特點就是不講究對仗,平......>>

問題三:七言律詩,和七言樂府,有什麽區別 七言律詩是律詩的壹種。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壹種,因其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發展於唐初,成熟於盛唐。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五十六字。壹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壹句可押可不押),壹韻到底,當中不換韻。

七言歌行體出自古樂府,首創於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而興盛於唐代。是壹種特殊體例,在詩題中常見有“歌”、“行”的字樣。是壹類可以配樂歌唱的詩歌體裁。壹般句數不定,而每句字數也不是固定的,可以雜以三言、五言句,但是以七言為主。

問題四:什麽叫古詩還有什麽叫楚辭 什麽叫樂府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學者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壹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壹人之辭,壹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壹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範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壹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壹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壹標題也就成為壹個專題名稱。

[編輯本段]古詩體,又稱古風。

俗話說:唐詩、宋詞、元曲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壹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壹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壹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壹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壹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壹類雜言古詩,詩行裏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編輯本段]古詩歌的常識

1.韻腳:韻文句末壓韻的字,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光霜鄉是韻腳。通常第三句不押韻,但也有不規則押韻的詩(如《望天門山》)。

2.押韻:詩歌辭賦押韻使音調和諧優美,如李白《靜夜思》押ang韻。

3.律詩的結構:***八句,壹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4.古詩的節奏和韻律:

從句式上看,古詩壹般四字為二、二;五字為二、二、壹;七字為二、二、二、壹、

從意義上看,有時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況如:勢拔|五嶽|掩|赤城,這樣就成了二、二、壹、二式。

5.因為古詩原沒有標點(標點是後人添加上的),所以壹行為壹句。

[編輯本段]中學課本兩處詩體說法

古詩體式簡談兼對中學課本兩處詩體說法的商榷

我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的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壹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的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中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

問題五:《蜀道難》為什麽是七言樂府? 是指七言為主,這首詩在體裁上是屬於七言歌行。七言歌行在五七詩中是壹種形式最自由的詩體,它以七言為主,可以兼用長短不齊的語句,長的可以使九言或九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