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儒家經典,<詩經>為什麽被尊為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詩經>為什麽被尊為儒家經典?

<詩經>為什麽被尊為儒家經典?

儒家提倡“禮樂教化”,《詩經》正是禮樂教化的重要載體。同時,詩歌也是古代統治者觀民風,自考評的重要方式,所以詩經在儒家經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壹。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

擴展資料

《詩經》關註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壹座裏程碑。《詩經·國風》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

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大膽地提出了正義質問,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雅”是宗周地區的正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至於“大雅”和“小雅”當從音樂分,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詩經》的藝術技法被總結成“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百度百科——詩經

儒家經典著作有哪些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壹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 《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 《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 《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 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壹篇)、《中庸》(《禮記》中壹篇)、 《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左傳》是儒家經典嗎?

《左傳》是儒家經典。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壹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

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傳》實質上是壹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壹。

擴展資料: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百度百科—左傳

儒家的代表作品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壹。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壹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壹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2、《左傳》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壹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壹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該書***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壹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3、《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4、《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和《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漢書·藝文誌》著錄《孟子》十壹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

5、《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壹。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註,宋代邢昺疏。

百度百科-儒家經典

中國儒家經典書籍四書指的是那四部

中國儒家經典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1、《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壹部書,由其學生編輯而成。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壹條就是壹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壹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註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

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2、《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壹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壹部書。

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南宋孝宗時,朱熹編註的《四書》收錄了《孟子》,把《孟子》正式推到了與《大學》、《論語》等同的地位。元、明以後,《孟子》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之壹,是科舉者必讀之書。

3、《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壹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翺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壹。

按朱熹和宋代另壹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4、《中庸》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壹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壹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韓愈、李翺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壹。

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壹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文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擴展資料: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壹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

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壹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

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壹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 “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