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世界著名的音樂家有哪些?代表作?故事

世界著名的音樂家有哪些?代表作?故事

亨德爾George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生於德國哈勒,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乃於1703年遷居漢堡 ——當時唯壹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4年在漢堡作了第壹出歌劇歐米亞(Almira),獲得巨大成功.1706年遊歷至意大利,在意大利寫了不少歌劇、清唱劇、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劇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爾移居倫敦,在漢堡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1711年的歌劇作品利努度(Rinoldo)獲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資助下寫了清唱劇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聖歌。1717年定居英國,1719年得到國王的支持,開始在皇家音樂學院演出他的歌劇。這個時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劇作品利達米士圖、驕裏奧.些薩(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連達(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國籍。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亨德爾作了大量英語清唱劇和為清唱劇而作的樂器音樂,其中包括不少偉大的協奏曲,壹生***創作了《阿爾西那》、《奧蘭多》等四十六部歌劇,除五部外,其余均在倫敦創作。後因反對勢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劇院被迫倒閉。從三十年代末開始,從事於沒有舞臺表演的清唱劇創作。***寫了三十二部清唱劇,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英國創作的,對於英國的音樂發生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水上音樂》,《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裏路亞》流傳最為廣泛。1742年彌塞亞(Messiah)首演。繼後以大概每年兩首的速度創作清唱劇,壹直持續到1751年,因為那時他的視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棄。1742-1751年這段時間的著名作品有森遜(Samson)、所羅門(Solomon),1759年病逝於倫敦。雖然亨德爾寫了非常多的音樂作品,但是在整過作曲生涯中他都沒有使用巴赫的對位法。亨德爾的藝術特征表現為戲劇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給後世的最大藝術遺產是他的清唱劇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樂皇家焰火音樂<彌賽亞>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紮特是壹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茲堡壹個宮廷樂師家裏。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壹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22部,另壹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紮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壹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麽說:“在音樂史上有壹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紮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於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壹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壹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麽說,莫紮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壹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壹體了。

16歲時的莫紮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紮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淩。在那裏,莫紮特只是壹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仆,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仆坐在上座,莫紮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紮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壹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紮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紮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紮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壹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象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麽,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壹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壹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紮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壹。

盡管莫紮特的壹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紮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紮特那裏,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紮特的音樂,絕非這區區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紮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幾乎每壹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

《C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1號 》

《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3號 》

其它 《弦樂四重奏〈狩獵〉》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裏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壹指的音樂家。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壹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壹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樸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響曲《驚愕交響曲》

羅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

十九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歌劇三傑之壹。生於意大利貝薩洛。十歲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從馬太學對位。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所作《塞維爾的理發帥》,集意大利喜劇的精華,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劇代表作。他的創作繼承了意大利註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的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且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此後近四十年不事歌劇。在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威廉·退爾》

樂聖: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on,1770~1827)

近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壹。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壹個平民家庭,父親是教會合唱團的歌手。由於很早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父親不分白天黑夜地逼他練琴。八歲開始登臺演出,同時挑起負擔家庭生活的重擔。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信仰***和,崇尚英雄。作有大量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愛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壹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沈默和隱退,在壹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裏,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其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樂的精華,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

貝多芬信仰***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先河,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門德爾松(F.Mendelssohn,1809-1847)

德國作曲家。生於銀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後赴瑞士、法國巴黎、英國倫敦、意大利羅馬等地進行創作和演出活動。

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蘇格蘭交響曲》、《意大利交響曲》等五部交響曲;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芬格爾山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無詞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種題材和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門德爾松的作品風格優美生動,結構完整嚴謹,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使巴赫這部名作得以在樂壇占據重要地位。他還協助舒曼創立了德國第壹所音樂學院。

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

奧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維也納教師家庭。1805年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808年入帝國神學院學習。1812年隨薩裏埃裏學習作曲。

舒伯特***寫了十四部歌劇、九部交響曲、壹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與《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鵝之歌》等。

舒伯特是歐洲音樂史中浪漫主義新型音樂體裁——藝術歌曲的開創者。在歌曲結構、旋律、和聲以及鋼琴伴奏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貢獻。

威爾第(GiuseppeVerdi,1813~1901)

偉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出生於帕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院,未被錄取,後隨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創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壹躍而成意大利第壹流作曲家。當時意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7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鬥爭,因之獲得“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1851)、《遊吟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1871~1872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1887)及《法爾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於米蘭。壹生創作了二十六部歌劇,善用意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欲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壹。

“鋼琴詩人”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於華沙近郊,父親是法國人,僑居華沙任中學法文教員,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六歲開始學習音樂。1830年11月華沙起義前夕,肖邦離開祖國經維也納到法國巴黎定居。

在維也納,肖邦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國詩人海涅,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等,特別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創作上獲得極其豐碩的成果。肖邦的創作可分四個時期。

由於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給肖邦精神上帶來沈重的打擊;遠離故鄉;親人和摯友相繼逝世;都給他身心帶來深深的創傷。1836年他開始患肺結核,癥兆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短期教學和演奏,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同胞開了最壹次演奏會。回巴黎後,他的健康急劇惡化,終於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臨終前他要求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

弗朗索瓦·古諾(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

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在巴黎音樂學院從師於阿列維。1839年在羅馬悉心研究宗教音樂,並反映在創作中。他是梵蒂岡國歌《教皇進行曲》(1846)的作者。歸國後,曾擔任過合唱團指揮,並創辦“古諾合唱團”。

在歌劇《浮士德》中可以顯示出他合唱寫作的特長。《浮士德》作於1859年,取材於古典名著,音樂樸實平易,配器豐富巧妙,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德國抒情歌劇的代表。此外,尚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十余部歌劇、三部交響樂及大量宗教歌曲等。他以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為伴奏所作《聖母頌》流傳極廣,是跨年代合作的典範。

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

德國著名音樂家。自幼顯露出音樂、詩歌、戲劇等多方面的才華。父早死,從母意在萊比錫海得堡學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學音樂,以至成為當地首屈壹指的鋼琴家。1830年取得母親的諒解,開始了音樂家的生涯,求師於著名鋼琴家維克。由於急於求成,把手指練壞,轉而從事音樂創作和評論。生性熱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創辦《新音樂雜誌》,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有許多新穎獨特的鋼琴名曲,如《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集》等,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與妻子克拉拉的結合,壹直被人傳為美談,並促使其創作熱情空前高漲。1840年寫了壹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後又寫下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傑出的作品。由於長期過勞,1856年在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中去世。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第壹交響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鋼琴套曲《狂歡節》、《大衛同盟盟友》、《兒童情景》及《交響練習曲》、《蝴蝶》、《帕格尼尼主題練習曲十二首》以及歌曲集《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

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

法國作曲家。是繼法國作曲家古諾之後,打破意大利歌劇對法國的影響,使法國歌劇從淺薄、浮華中解放出來的傑出人物。

比才最為出色的歌劇《卡門》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最為人門喜愛的歌劇之壹。著名的《卡門序曲》和其中的兒童合唱、《哈巴涅拉舞曲》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可是比才在歌劇創作中獨特的探討之路卻充滿了艱辛。他曾創作了不少歌劇,均在他的時代不受歡迎,《卡門》的首演也遭到了失敗,因當代人對他的作品中“大膽的現實主義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驚和受到冒犯”。據說他曾為此整夜痛苦的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而且只是因為被評論界攻擊和嘲罵,《卡門》才連續上演了幾個月。比才在《卡門》上演的同年去世才活了37歲,生前沒有享受到他的卓越藝術帶來的榮譽。但是這部歌劇卻受到了國外音樂家的賞識和贊揚,預言“十年之後,《卡門》將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壹部歌劇”。其實不到十年,五年之後《卡門》再度在巴黎上演時獲得了極大成功。

比才的音樂之路是頗給人啟示的,當他在重復前人走過的路時,以他的才華,19歲就獲得了羅馬大獎和奧勞巴斯壹等獎,當他為法國歌劇開辟新路的時候,卻壹再承受失敗。可見任何創新之路都不可避免要經受坎坷和考驗。但歷史最後總是公正的。比才留給人們的珍品還有為都德的話劇《阿萊成姑娘》寫的音樂,後來編成組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出。

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

生於距奧地利邊境不遠的匈牙利賴丁小鎮。1821年舉家遷居維也納,從車爾尼學習鋼琴,向薩列裏學習作曲。從11歲便開始了輝煌的鋼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法國革命思潮和文學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吸收肖邦、柏遼茲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1848年以前,他在歐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熱的歡迎,成為壹代具有超凡技藝的鋼琴巨人。這壹時期主要創作鋼琴作品。1848—1861年期間,任德國魏瑪宮廷樂隊指揮與音樂總監,大力扶植進步的作曲家,演奏他們的最新作品。1854年組織了“新魏瑪協會”,幾年後進而組織“全德音樂協會”,使魏瑪成為當時音樂文化中心地之壹。此期間還創作了他的大部分交響樂作品。由於與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壹次關於歌劇演出的爭議之後,遷居羅馬。接受了低級的聖職,但仍為慈善事業演奏,奔波於羅馬、魏馬、布達佩斯,從事創作、教學工作。教授出壹批鋼琴名家。去維羅特探望女兒科西瑪時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紀最輝煌的鋼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啟發,決心在鋼琴上創造出同樣的奇跡。他的演奏風格繼承了克列門蒂、貝多芬的動力性鋼琴音樂傳統,發展了壹種19世紀音樂會的炫技性演奏風格。另壹方面他把鋼琴視為萬能的樂器之王,追求宏偉的交響性音響。他的演奏和鋼琴音樂創作大大推進了鋼琴藝術的發展。

主要鋼琴作品有:《12首高級技巧練習曲》、《6首帕格尼尼練習曲》、《旅行歲月》鋼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實際上是依據匈牙利境內的吉蔔賽音樂創作的。《D小調奏鳴曲》雖然是單樂章,但其內容表現的幅度廣闊,表現手法顯示出李斯特的獨創個性。兩首鋼琴協奏曲《bE大調第壹》和《A大調第二》接近於他的樂隊作品。李斯特還有大量的19世紀歌劇詠嘆調和交響曲的鋼琴改編曲。在聆聽音樂機會缺乏的19世紀,李斯特這些改編曲在浪漫主義音樂的推廣與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為壹位作曲家李斯特對19世紀的標題音樂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柏遼茲的標題交響曲之後,首創出“交響詩”的音樂體裁。這種浪漫主義更為理想的交響樂形式,來源於貝多芬、威柏、門德勒的序曲。李斯特13首交響詩的標題,明示出它們與文學、繪畫、戲劇的密切聯系。如《匈奴戰役》與繪畫相關,《瑪捷帕》以雨果同名詩歌為據,《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戲劇的主要角色,《普羅米修斯》則與德爾的詩篇有聯系。與柏遼茲不同,李斯特不註重用音樂去描繪場景、事件,他也從不陷入瑣細的音樂解說,而追求對作品的內容或藝術形象進行哲理性的概括。他的交響詩更近於貝多芬《交響曲》的傳統。李斯特的交響詩是單樂章,保留了奏鳴曲式的壹些特征,各段落速度的變化與對比又似把交響曲套曲濃縮在壹起,以主導動機貫穿變化達到音樂的統壹和戲劇的發展。他的交響詩還有《塔索》、《山嶽》、《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體現了他的熾熱、誇張的音樂情感特點。李斯特還寫有《浮士德交響曲》和《但丁交響曲》。他的交響詩在19世紀下半葉被各國音樂家廣泛采用,成為最重要的浪漫主義樂隊體裁。